APP下载

如何让文章的播读更有文艺范

2021-04-06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重音鼻腔胸腔

孙 川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经济频率,重庆 401147)

一、语言面貌

文章播读的基础是语音,所以,语音方面的声母、韵母、调值等这些基本功一定要打牢,这个是根基。如果语音方面存有某些问题,应该首先进行针对性练习和纠正。

二、音质

我们的音质大部分取决于声带,就像竹笛的笛膜一样。其实,笛子发声时,笛管也参与了,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像长笛这样没有笛膜的乐器,只是通过笛子上的按钮来改变笛管长短,从而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人体发声也一样,除了声带,还有头腔、口腔、胸腔的参与,所以,在了解、会用声带的同时,还要学会使用了腔体,找不同的位置共鸣,有不同的音质音色。

三、腔体的用声

(一)口腔(提打挺松)

“提”颧肌可以保持口腔前部立起来,避免发扁。

“打”牙槽可以保持口腔后部立起来,避免发扁,同时可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打开喉管。我们可以把手放在喉咙位置感受下:用打哈欠的方式开牙槽,喉头会很自然地在下行,在无形中就非常自然松弛的打开了,没有压喉。

“挺”软腭可以让口腔更方正,同时堵塞鼻腔,避免灌鼻腔和捏着鼻子说话的情况出现。

“松”下巴可以保持口腔的松弛自然。

(二)胸腔

辅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按以下方式练习胸腔发声法。

1.双手叉腰,吸气至腹部,肚子隆起,双手明显感觉腰间鼓胀。(可以通过闻花香练习)

2.在a的前提下蹲下,这样能相对容易找到丹田位置(肚脐眼两到三指处),用其撑住胸腹气。

3.在以上基础上,手放胸口,放松状态下发英文"A"音,尝试去找让手震动的感觉,以此锻练气沉胸腔以及气息通畅松弛的感觉,切忌憋气,压喉!

4.一口气快用完时,快速吸一口气,完成换气,以保证气息的足够,切忌换气时声太大,而是保持松弛状态,娴熟到不留痕迹。(可通过狗喘气练习,但是一定要结合胸腹式联合呼吸,且用丹田支撑)

5.最后,在以上状态下练习绕口令和诗歌诗词。

(三)鼻腔(脑后音)

后背贴墙,按上述胸腔发声法练习,然后把声音送至鼻腔的咽鼓管圆枕这个着力点位置,找到共鸣点。

声音在鼻腔、口腔和胸腔的辅助下,达到上有亮度,下有底座的标准,另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不同位置的切换,以达到到画面切换及逻辑关系变化的效果。比如朗读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其中的景别变化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通过鼻、口、胸的用声位置变化来实现画面切换,特别是“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地方,“太阳”这可以用脑后共鸣的位置,因为它高,“小草”可以用胸腔共鸣的位置,因为它矮,这样就能实现画面的切换。另外,声音的位置变化还可以起到逻辑关系的效果,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可以用脑后这个位置,“得瓜”用胸腔共鸣,同样,“种豆”用脑后,“得豆”用胸腔,这样的话就能给人一种因果逻辑关系的感觉,当然,其他逻辑关系也可以用声音位置变化来体现。

口腔和鼻腔的位置相对好找,而胸腔的位置找起来有点难度,特别小嗓者或者年轻人,我们可以通过模仿低音作品练习进行锻练,比如李易老师的作品《圆明园》、《再说长江》等。

四、备稿

文章的播读讲究情、气、声。首先是情,然后再通过情带气,气出声的顺序。由此可见,情是播读文章的基础,所以,备稿过程中一定要调动起情来。

在完成备稿中的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外,概括主题和划分层次更为重要,它们是内外部技巧的根基。

概括主题部分,需要干两件事儿:一是联想,二是臆想。

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包括看过的影视剧、听过的音乐等,然后努力拨动心弦调动感受。

臆想:未曾经历的内容只能靠臆想,充分发挥想象力。

总之,联想也可,臆想也罢,只要能调动起内心,那么内部技巧的根基就建立了,也就做到了表演上的“真感受”。

划分层次部分,除了段落划分外,还要把画面的景别、长短等层次想象出来,并使之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运动的层次,让播读有抑扬顿挫感,也就有了外部技巧的根基,做到表演上的“真听,真看”。如果实在想象不出画面来,可以用“前后左右高低上下”的手势,,带一带播读的层次感,避免读得很平。

五、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内外部技巧,可以简称为内三外四。内部技巧三个(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部技巧四个(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我们先来说说外部技巧。

首先,我们要明白“最终的技巧是没有技巧”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是不用技巧,而是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到不用刻意。外部技巧是内在感受的外化表现。内在的是感受力,外在的是表达力,不要排斥外部技巧的过多使用,只要是发自内心且真诚自然的即可。

(一)重音

重音有很多训练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在练习时都要注意重音的动程一定要饱满完整,不能突兀。处理的重音要像一朵缓缓打开的巨大花朵,流畅自然。

至于如何找重音这一点,除逻辑重音外,可以随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寻找,比如“杨柳披散地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宛如刚洗过头没梳辫子的姑娘的长发”。我看的是拟人的姑娘正在河里洗漱的“头发”,你看到的是枝条随风起舞时的“纤细柔软”,他看到的是岸边的排排“杨柳”……只要不出现重音过多的情况即可,因为全是重音后就都不是重音了。

(二)停连

停连也有很多训练方法,这里只强调停与连的衔接问题。一篇文章除了读得抑扬顿挫外,还要有轻甩丝带的感觉,这就要求字与字的声母和韵尾衔接流畅,特别是停连之间要做气息渐弱式的处理,好比是数学符号里面的“>”号,不能仰上去,也不能垮下来,更不能戛然而止,这也是声断气不断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连续播读四字成语,让每一个词的第四字和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自然连接的方式训练声断气连的停连技巧。

另外,停连还有大小之分。小停连常见,而大停连一般会在大全景扫镜头时,或者表现回味、思索的时候使用,所以,可以根据文章需要,设计停连的大小长短。

停连重音处理好了之后,文章播读就有了起伏,然后再通过“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这五种语势的专项练习来巩固强化。

(三)语气

语气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是语气除了表达文章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等之外,还有一层任务,那就是语言的气场,这是朗读者对文章意境的体会、沉浸和表现,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技巧,它取决于朗读者的阅历和其感性世界,也决定了文章播读的内味儿,这需要朗读者平时多感悟和积累。

(四)节奏

节奏就不用多说了,就是一个快慢,但快慢要掌握适当,根据情节、心理等进行变化。有些朗读者喜欢节奏突然放慢,且留白很长,这样的处理不是不可,但过于频繁会给人一种矫揉油腻的感觉。

在进行“外四”练习时,可以辅以气息方面的训练。因为只有气息足,外部技巧才能自然,还可以避免换气声过大、气不够等情况的发生,另外,胸腔和口腔共鸣才能扩大,音量得以提高。通过播读现代诗歌或古诗词,来训练外部技巧以及锻炼气息稳定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六、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

(一)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非常重要,从备稿的第一步就要做到。朗读者要善于情景再现,而且越丰富越好。比如“阳光斜斜地照下来”,我们能看到什么?有没有看到阳光从树枝间照下来,投在地上的斑驳树影,有没有看到枝叶上的水珠和毛毛虫?风一吹,他们都在随风摇曳……如果想到这些甚至更丰富的话,那么,“阳光斜斜地照下来”这句话就能读得更有感触和情感,画面感就会更强。

(二)对象感

对象感要求朗读者有明晰的传播对象,激发起播讲欲,在对文章有了充分认识后,包括理性的也包括感性的,都要有种传递给对象的冲动,甚至要有一种没有传递到位的担忧感,这样做可以激发播讲欲,让表达更有力。

(三)内在语

内在语说通俗点就是潜台词或者言外之意,比如发语性内在语等,它是体现朗读者语言功底的要素,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别忘了练习时在走心之余也要多过脑。比如一篇文章的喜怒哀乐并不复杂,一看就能明白,但是喜怒哀乐的背后,我们能不能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喜怒哀乐,赋予感情色彩更多思想性的东西,这样,朗读者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更深入,内在语也就更丰富。

七、情感浓淡度的变化

情感浓淡度,或者说用情程度,都是需要变化的,首先是文章本身感情起伏的需要,其次是每个人对感情色彩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浓墨重彩,有人喜欢轻描淡写,这些都要求朗读者在用情程度上学会变化。

情感浓淡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张力练习来提高,简言之就是先用自己最大力度,用最夸张的用情方式诵读诗歌或古诗词,就像练拳打沙袋一样,发全力练拳头的力量,等到拳生老茧,自然也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朗读的感情力道也是一样的道理。

八、其他练习(寓言童话)

寓言童话的受众是孩子,对象感明确,并且这类题材要带有明显的弦外之音,即善恶好坏要在语气中传递给孩子,同时夸张地表现出来,另外,还要考虑节奏的掌控,以适应孩子接受心理。寓言童话需要用不同的声音区分不同的角色,以达到绘声绘色,角色分明的效果,这也是对发音位置的练习。总之,通过寓言童话的练习,可以提高文章播读能力。

猜你喜欢

重音鼻腔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鼻腔需要冲洗吗?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乳腺癌肺转移胸腔积液的治疗(附3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