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2021-04-06黄英俊
黄英俊
(武进中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常州 21316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此病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此病患者的病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发生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中“痹证”、“消渴”的范畴。有报道称,用中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提高其整体疗效,改善其预后[3]。本文主要是研究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存在上肢和(或)下肢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由糖尿病以外的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血糖水平长期控制不理想;病历资料缺失;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中西医结合组(n=30)与西医治疗组(n=30)。在30 例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51 ~77 岁,平均年龄为(63.3±7.1)岁;其糖尿病的病程为5 ~17 年,平均病程为(11.4±3.6)年。在30 例西医治疗组患者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53 ~78 岁,平均年龄为(64.2±7.5)岁;其糖尿病的病程为6 ~18 年,平均病程为(12.0±3.9)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血糖、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同时用甲钴胺分散片(生产企业: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290)对其进行治疗。此药的用法是:口服,500 μg/次,3 次/d。在基础上,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进行治疗。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剂组成是:黄芪9 g、桂枝9 g、苏木9 g、白芍9 g、大枣11 枚、鸡血藤15 g、生姜18 g。对于存在肢体麻木症状的患者,于方中加入桑枝、当归;对于存在肢体冷痛症状的患者,于方中加入附子、肉桂;对于存在肢体烧灼感伴疼痛的患者,于方中加入知母、石膏;对于存在严重血瘀表现的患者,于方中加入桃仁、川芎、红花。水煎服,每天服1 剂(约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 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内容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患者的中医证候分为主证和次证,其中主证包括肢体麻木、消渴、四肢冰凉及疼痛,次证包括神疲乏力、盗汗、畏寒惧风、舌质黯淡、脉沉无力。每个主证的分值均为0 ~6 分,总分为18 分;每个次证的分值均为0 ~3 分,总分为15 分。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其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70%。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的主证积分及次证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的主证积分和次证积分均低于西医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 s )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 s )
组别 例数 主证积分 次证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医治疗组 30 13.5±3.1 6.5±1.7 12.1±2.3 6.9±1.6中西医结合组 30 13.0±3.3 3.6±0.9 12.3±2.5 4.0±0.7 t 值 0.60 8.26 0.18 9.10 P 值 0.55 <0.01 0.86 <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快于西医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m/s,± s )
表3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m/s,± s )
注:# 与西医治疗组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西医治疗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 时间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传导速度 感觉传导速度西医治疗组(n=30) 治疗前 38.16±3.72 39.13±3.46 35.17±4.63 36.34±5.03治疗后 42.93±3.91 43.76±3.69 39.61±4.96 40.93±5.07中西医结合组(n=30) 治疗前 38.11±3.69# 39.04±3.44# 35.19±4.61# 36.49±5.17#治疗后 46.37±4.73* 47.17±4.35* 43.76±5.14* 44.19±5.64*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因素、营养代谢因素、感染因素、机械性压迫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此病的危害较大,可影响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5]。目前,西医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本研究中所用甲钴胺分散片的主要成分为是甲钴胺。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辅酶B12,可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中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及轴突的再生,进而可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证”、“消渴”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经脉阻滞、气虚燥热。中医主张以活血通络、滋阴益气为主治疗此病[6]。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味中药组成。本研究中所用的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苏木和鸡血藤。方中的桂枝可散寒温经、活血通络,苏木可消肿止痛,白芍可养血和营,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大枣可益气养血,鸡血藤可活血化瘀,黄芪可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止痛、温经益气之功[7-8]。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提高其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