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扶刀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2021-04-06刘长茹
刘长茹
(沭阳铭和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子宫肌瘤又被称为子宫纤维瘤。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此病常见于年龄为30 ~50 岁的女性。此病的发病率可高达20 ~50%。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腹部肿胀、月经紊乱、腹部疼痛等。目前,临床上对接受药物治疗无效且瘤体较大的子宫肌瘤患者常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1]。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点[2]。海扶刀是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技术。使用海扶刀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微创、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比较用海扶刀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期间沭阳铭和医院收治的60 例子宫肌瘤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经超声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子宫肌瘤。2)其肌瘤的直径为3 ~10 cm。3)其具有子宫肌瘤的相关症状,且在参加本次研究后的6 个月内无生育计划。4)其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处于妊娠期或月经期。2)合并有粘膜下带蒂肌瘤。3)疑似患有子宫恶性肿瘤及盆腔急性炎症。4)合并有难以控制的系统性疾病。5)合并有意识障碍。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5 ~55 岁,平均年龄为(39.8±3.2)岁;其子宫肌瘤的直径为3 ~9 cm,子宫肌瘤的平均直径为(5.6±0.3)cm。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6 ~57 岁,平均年龄为(40.2±2.6)岁;其子宫肌瘤的直径为3 ~10 cm,子宫肌瘤的平均直径为(5.7±0.4)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沭阳铭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方法为:协助患者取膀胱结石位,在其脐缘的正上方做一个长约1 cm的纵切口,置入气腹针,将人工气腹的压力维持在12 ~13 mmHg。经切口置入直径为10 mm 的套管针,将腹腔镜放入套管针。在患者的左下腹、右下腹及中间的位置分别进行穿刺,置入直径为5 mm 的套管针。将浓度为30% 的垂体后叶素注入患者的子宫体,以加速其子宫的收缩。用单级电凝器在患者子宫肌层的位置做一个纵切口,切开肌瘤上的假包膜,切口长度为肌瘤的3/4。用齿抓钳夹住肌瘤,对瘤体进行钝性分离。对患者的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及盆腔冲洗。缝合患者瘤体的肌层、浆肌层,为其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使用海扶刀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为: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等常规检查。为患者下腹部备皮,对其进行脱脂、脱气。治疗开始时,指导患者取俯卧位,保持其膀胱充盈,对其进行超声检查,清楚其病灶的情况后,对其进行超声造影。仔细观察患者的检查图像,对其子宫肌瘤的瘤体进行划分,保证被分割后肌瘤的层厚约为5 mm。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再由面及体的方式对患者的肌瘤进行由深至浅的消融处理,将声波的发射频率、焦距及治疗功率分别设置为0.8 MHz、150 mm 及350 ~400 W。根据患者肌瘤的大小规定对其进行治疗的次数及时间。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芬太尼及小剂量的咪达唑仑对患者子宫的浅静脉进行镇静及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对发射频率、焦距、治疗功率等参数进行调整。若患者的肌瘤较小,可采用完全覆盖扫描的方法对其肌瘤进行治疗。若患者的肌瘤较大,可对其肌瘤进行重复多疗程的治疗。
1.3 指标观察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QOL 评分、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变化、两组患者并发症(疼痛不适、阴道流血、神经损伤、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用QOL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为(115.3±15.4)min,其术中的出血量为(86.3±13.2)ml,其住院的时间为(4.3±1.2)d,其QOL 评分为(49.7±3.8)分;参照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为(84.6±3.5)min,其术中的出血量为(146.5±34.2)ml,其住院的时间为(7.4±1.9)d,其QOL 评分为(56.2±3.67)分;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患者,其QOL 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
分组 例数 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住院的时间(d) QOL 评分(分)参照组 30 115.3±15.4 146.5±34.2 7.4±1.9 49.7±3.8观察组 30 84.6±3.5 86.3±13.2 4.3±1.2 56.2±3.67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个月及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直径及瘤体的体积均较小,P <0.05。与治疗3 个月后相比,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直径及瘤体的体积均较小,P <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变化(± s )
表2 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瘤体的变化(± s )
治疗时间 瘤体的直径(cm) 瘤体的体积(cm3)治疗前 5.8±2.5 103.4±12.7治疗3 个月后 4.5±1.4 58.6±12.9治疗6 个月后 2.7±0.4 15.7±7.9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参照组患者中,出现疼痛不适、阴道流血、神经损伤及胃肠道反应的患者各有1 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 ;在观察组患者中,出现疼痛不适的患者有1 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经血量增多、尿频、盆腔压迫及经期延长等。子宫肌瘤患者有发生不孕的风险[3]。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包括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子宫全切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子宫动脉栓塞等方法[4]。海扶刀是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技术。用海扶刀治疗子宫肌瘤时,可借助超声波所具有的可聚焦性、组织穿透性特征,在患者肿瘤病灶的位置聚焦低能量超声波,利用焦点区超声波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升至60 ~100℃,在不损伤肿瘤周围组织的基础上,直接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相比,使用海扶刀对其进行治疗,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其生存质量更高,其康复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