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2021-04-06徐小涛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文/ 徐小涛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十三五”以来,宁夏科技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走开放创新之路、特色创新之路”的部署,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宁夏农业领域先后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技术创新中心93家,组建水稻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8个,全区农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8600多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7.7%。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在企业布局的占70%以上。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240多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80多项。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家,实现地级市全覆盖。培育农业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2家。2019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自201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来,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创新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格局,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将宁夏建成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
形成了社会公益性基础性科技创新稳定支持机制,通过实施农业育种专项,夯实了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制定了关于用好用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意见、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立足建设创新发展先导区,出台了自治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开放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引进等方面,全面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和国家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激发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出台了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奖励等支持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氛围。
固原市沙塘镇新民村千亩中药材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一是搭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载体和成果转化平台。自2018年启动建设了宁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通过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治区下发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方案》和《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认定银川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创建国家农高区奠定基础。通过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推进覆盖全区5个地级市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宁夏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每年实施的20多项科技项目,带动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打造了吴忠园区奶业核心区、石嘴山园区种业创新园、中卫园区枸杞核心区和固原园区冷凉蔬菜核心区等现代农业建设样板。通过积极推动建设银川、吴忠、石嘴山三个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加速转化葡萄酒产业、奶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在逐步显现。通过创建19家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围绕枸杞、马铃薯、滩羊、肉牛、瓜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打造了地方特色农业创新样板。初步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体系。
二是创建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专项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在引领农民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开展科技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成为全国学习的“宁夏模式”。在2019年10月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得到科技部表彰。目前,宁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人数稳定在3388人,创办领办了1500余家法人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培育了近400家自治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了66家“星创天地”,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了设施果菜、枸杞、六盘山道地中药材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极大提升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年均带动近10万人实现就业。2020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鼓励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农技推广等涉农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或离岗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支持返乡大学生、农村技能型人才发展产业促农增收。
宁夏枸杞
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方面。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初步形成了“现代种业创新+重大技术攻关+前沿技术探索+先进技术集成”为主的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框架和“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一是持续稳定支持种业创新。组织开展宁夏历史上涉及产业最多、参与科技人员最多、投入经费最多的政产学研用种业协同创新工作。建立了“四位一体”的专项管理体系,创建了符合育种科研规律的项目管理机制。育种专项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截至2020年,先后培育审定小麦、水稻、枸杞、马铃薯等新品种共40个,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7项;累计示范推广各类新品种554万亩,新增产值229亿多元;全区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特色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枸杞2次、水稻7次、小麦6次、玉米5次更新换代。二是组织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针对我区科研力量薄弱的突出短板,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推动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绝大部分项目采用区内外“项目双首席专家、课题双主持人”的柔性引才机制,组织实施重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142项,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农业科技成果474项。其中以系统研究了枸杞功效物质及作用机理、初步构建起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创建了宁夏奶牛早期选育技术、研发了人畜共患重大疫病基因芯片快速诊断和病原检测技术、创建了滩羊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制出回收率达到90%以上国内先进水平的地表残膜回收机、突破了日光温室模块化建造技术和国产化番茄精准智慧生产管理系统等一批标志性技术成果,构建了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建了特色产业中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体系,许多领域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跨入国内先进水平或西北领先水平。
在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外科技合作,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8月,宁夏与东部省市建立了“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先后成功召开两次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会。借助东西部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区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一是创建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新模式。“十三五”以来,针对我区科研力量薄弱的突出短板,推动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组织国家大院大所高层次专家400多名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引进区外创新团队26个,实施农业合作项目330多项,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近200多项。依托科技项目,创建了由区内外专家共同担任项目“双首席专家”和“双课题主持人”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一来引进掌握了一大批国内外前沿技术,迅速提高了宁夏科技人员研发水平;二来推动西部小省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吸引带动了东部优质创新资源向宁夏流动集聚,初步构建了开放、合作、共赢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东西部科技合作成为宁夏科技创新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
二是创建了部区科技扶贫协作模式。在科技部指导帮助下,科技部与宁夏联合实施了“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聚焦宁夏深度贫困区重点特色产业,引进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小杂粮产业通过示范转化渗水地膜机穴播技术和国内优新品种,连续两年创造单产646公斤和671公斤历史之最,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80%,使谷子亩产从传统种植的200斤左右提高到600斤左右,亩增收超过1000元。该技术成果累计推广30万亩以上。草畜产业通过示范转化“一母两犊”、营养饲料等高效养殖等技术,示范村在三年期间养殖规模由2100头增加到5360头,头均增收2000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科技示范村。该项技术已经辐射到20多个贫困村。马铃薯产业通过示范转化优新品种、粉垄种植、控释肥等四位一体农机农艺技术,连续两年亩均增产20%以上,创建了技术+合作社+电商全生产链一体化增产增收模式。冷凉蔬菜产业通过示范转化露地冷凉蔬菜优新品种、土壤培肥保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使蔬菜单产平均增加了15%左右。中药材产业项目通过示范转化黄芩、黄芪“双膜覆盖”种植等技术,黄芪、黄芩亩均收益在1500元以上。一批新技术、新品种落地西海固贫困地区,为脱贫产业提供强劲动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已成为贫困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部区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行动得到国家科技部充分肯定,2020年年底被推荐在科技部和国新办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三是创建科技扶贫“宁夏模式”。自2013年以来,宁夏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指导员”帮扶行动,从高校、科研单位遴选科技人员,聘任为科技扶贫指导员,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按照“一名科技人员、一个科技项目、持续帮扶一个贫困村”的模式,持续坚持8年。科技扶贫指导员通过聚焦培育当地脱贫产业,示范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建立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点单式”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引导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有力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创建了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宁夏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区整合67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1833名国家“三区”人才和3388名科技特派员,在全区170个深度贫困村和近100个贫困村实施了一批实用性和带动性强的科技扶贫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0多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6万户,培训农民30万人次,实现全区贫困村科技创业服务全覆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初步形成国家和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农业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2家、“小巨人”企业 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百家。依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等自治区主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培育形成了学科相对合理、人员基本稳定的枸杞、葡萄、草畜、优质粮食、节水农业等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生力军。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先后建成农业类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1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6 家、技术创新中心 93 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 个,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18 个,全区农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 8600多人。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在企业布局的占 70%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宁夏盐池滩羊
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短板
一是科技意识有待提高。宁夏市、县(区)创新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且存在不平衡,创新投入不够。全区科技创新投入中政府资金占21.6%,远低于西部地区32.9%、西北地区45%的平均水平,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政府投入中市、县(区)财政R&D经费投入仅占15%。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整体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7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
二是科技创新实力较弱。科技创新需要各类创新主体推动,但宁夏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总量较少,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15家,位居全国后位。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薄弱,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较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全自治区仅有一位院士(已退休)、两位长江学者(其中1位为区外引进)。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自治区内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近年来虽然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提高科研人员转化收益、建立成果登记发布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但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还需持续深化,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项目管理还存在审核多、流程繁、报销难等问题,特别是在落实自治区成果转化条例中规定的科技人员获取成果转化收益等优惠政策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难度。监督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监管制度,按照行政监管方式管理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人员的自主权不够、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创新政策宣传落实还需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柔性引才引智政策、支持初创型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等还需完善。
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思路与举措
一是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启动实施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行动,统筹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挖掘利用、育种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强育种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衔接配套,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种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导支持种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育种联合体,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系),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
二是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组织实施自治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聚焦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滩羊和绿色食品六大重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强化农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统筹推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构建开放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政府引才”与“企业引智”协同并举,培养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引领支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三是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坚持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扩大合作,拓展东西部科技合作领域,创新深化合作机制体制,由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建立合作关系向完善长效机制转变,推动单一技术合作向技术信息交流、人才相互流动、创新平台共建转变,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链布局合作重点,探索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
四是建设发展创新载体。加快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形成区域化创新高地,将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加快推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汇聚。完善农业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和孵化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瞄准重点产业精准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建立一批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创新平台,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作用,整合国内外科技力量,为企业开展定制化科技服务,引导企业从“被创新”向“要创新”转变,打造现代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
五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创建“互联网+科技成果”服务模式,加强技术成果转让和科技成果推介。积极引导园区、星创天地等载体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应用,带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县域流动,提升我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加大科技金融支持产业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
六是持续深化科技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驱动科技创新。创建项目管理规范、科研资金使用高效、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跃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行“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推进科技投入体制创新,释放科技金融撬动潜能,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稳定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