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研究
——以青海省M高校为例
2021-04-06胡西武韩生贵
张 倩 胡西武 韩生贵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国家对西北地区科研项目发展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逐年提升,对科研人员政策倾向力度也是连年加大,但是科研经费报销“繁难”的现状却有增不减。如何纾困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高效率、财务服务的高质量一直是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依托对青海M高校的田野调查,结合最新“放管服”政策要求,试图通过流程再造这一视角,最大限度的优化西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提升科研经费财务服务质量。
一、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作者前期通过走访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为了对科研经费报销情况有个擘肌分理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包括对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环节的评价、科研人员在报销流程中的期望。对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后,为后期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再设计以及流程环节纾困提供支撑。
(二)调查对象
本文为提高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准确度,定向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群推送了电子调查问卷,该群共有147名成员,最终收回135份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1.84%。将收回的135份调查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如表1)。按身份类型分:项目负责人110人,占81.48%;项目课题组成员(包括学生)21人,占15.56%;科研财务助理或报账人3人,占2.22%;其他人员1人,占0.74%。按年龄分:18—30岁9人,占6.67%;31—45岁91人,占67.41%;46—60岁35人,占25.93%;60岁以上0人。按学院类别分:理工科56人,占41.48%;文科类77人,占57.04%;其他2人,占1.48%。按目前学校科研经费总量分:10万元以下60人,占44.44%;10—50万元62人,占45.93%;50—100万元11人,占8.15%;100万元以上2人,占1.48%。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135份问卷,相关问卷主要信息数据整理如表2:
表2 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问卷调查数据
续表: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信息发现,78.52%的科研人员反映目前的审批流程需要优化;65.93%的科研人员反映政府的相关政策导致科研经费真实支出无法报销;63.7%的科研人员反映现有的制度规定不合理;71.85%的科研人员对经费报销环节的设计不满意。
二、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繁难问题因子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下面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调查问卷设计,去掉第八个问题,选择问题二到七并依次定义为x1—x7。
(一)分析方法选取和检验
由于涉及到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的影响因素繁多,且本文收集数据为截面数据,所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首先,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成分数目。本文采用stata14软件获得如表3所示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 主成分分析表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两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同时两个成分解释了全部七个因素组合的方差较多,且有80.73%的累计贡献率。两个成分很好地包含了整个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同时实现了因子降维。不重要的第3到7个主成分在随后的分析中可以省略去。
运行factor命令后,我们可以接着运行screeplot命令画出碎石图,如图1所示。碎石图中特征值等于1的水平线标示了保留主成分的常用分界点,同时再次强调了本例中的成分3到成分7并不重要。KMO和SMC的检验再次证实了上述过程的可行性。
图1 碎石图
(二)分析因子的载荷矩阵以及旋转因子的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因子,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这里因子分析主要是为了得到几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从而了解每个主因子所代表的经济含义。但一般正常的因子分析可能其中的逻辑以及经济意义都不太明确,为了使得到的主因子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就要进行旋转,旋转会进一步简化因子结构。其中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法,可以让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每一列的元素尽量地向0或者1的两极分化。这可以使得每个主因子对于特定的少数变量拥有较高的载荷,同时对于其他的变量载荷较低,及尽可能的使各个变量在特定的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较高,而相比之下在其他的主因子上的载荷相对较低。通过分析将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以及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理出前两个主因子的正交因子表,如表4所示。
表4 正交因子表
(三)因子的命名以及经济含义
根据表4将七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两类,从主因子载荷矩阵来看,第一因子上有较大载荷的变量包括掌握财务制度、预算实施报销环节和财务流程效率;在第二因子上有较大载荷的变量包括报销审批环节和制度设计,如表5。
表5 高载荷分类
接下来通过因子旋转有助于将其可视化。从图2中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出在主因子1和2中x1、x3、x4、x5、x6都明显取得较大值,x7都明显取较小值,而x2只对于主因子1则取得较大的值。
图2 载荷图
综上分析,本文将影响科研经费报销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报销环节因子,该因子主要体现了经费报销环节中既涉及财务工作人员报销财务流程效率,也包含科研人员对财务报销制度的了解和经费预算情况;第二类是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设计对报销的影响。通过以上方式将科研经费报销的影响因素由7个降维到2类相互独立的因子,一方面简化了对问题的研究,同时也避免了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造成部分相互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导致分析出现较大误差,通过因子分析也使得对科研经费报销的影响因素更加清晰明了,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
(四)结果分析
1.认可服务和效率,优化审批流程
观察载荷图,变量x6的第一因子具有最高载荷。说明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是认可的,但是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审批流程的认可度并不高,说明科研经费审批环节是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的堵点,需要进行优化改进。
2.政策和制度设计优化
观察载荷图,变量x7的两个因子均具有很低载荷。说明现有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预期,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由此,需要M高校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放管服政策指引制定出接地气又不失财务管理要求的制度。
3.部门审批较繁琐
变量x1的第二因子具有最高载荷。说明科研经费审批签字环节不尽如意,部门间审批环节差强人意,严重影响着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顺利推进,也说明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审批流程中的审批签字环节的简化、优化有很大的期望。
4.日常费用报销附件不清
观察载荷图,x2和x4的两个因子接近0。说明现有的调研差费、劳务费、机票等类型的账务报销要求和流程设计等不能够满足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影响着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
三、关于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繁难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方法对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现状进行了调研、剖析、整理。最终诊断梳理出造成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繁难问题的因素:审批签字环节耗时长、科研人员对财务报销制度不熟悉、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控制软化、制度建设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为了疏通M高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的“肠梗阻”,本节试图对“繁难”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不到位
全面预算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对经营活动和财务结果进行筹划和预测,对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对过程进行监督,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旨在改善、调整经营活动和轨迹,最终实现战略目标。[1]而M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预算管理还无法体现出战略导向、过程控制、平衡及权变管理,预算的存在并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
1.预算编制环节
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与现有科研经费的要求与科研事业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预算编制所体现的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不明确。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有些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时并没有依照科研项目成果进行“零基”预算,而是借鉴历史科研预算数据。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容易造成“财权决定事权”本末倒置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造成资金浪费与使用不合理,也是对科研资金的亵渎。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预算的不科学、不合理为后期的科研经费报销也会埋下隐患,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引起的最直接的“多米诺效应”就是财务报销环节支出无法报销的“报销难”现象。
2.预算执行环节
科研经费使用的不相关性、经费使用的过度现象比较普遍,打个比方,以前预算编制、执行讲求的是“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随着“放管服”政策要求的深化,M高校在预算执行时允许拿买酱油的钱去买醋,但是,科研人员对政策的过度理解,拿着买酱油的钱去买酒,或拿买酱油的钱去买几箱酱油。过犹而不及的预算执行是报销环节的拦路虎,报销繁、报销难一连串的“不良反应”也随之显现。
3.预算考核环节
预算考核机制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科研事业发展和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与一位教授交流时,他表示“为什么欧美国家科技先进,因为他们对一项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就只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实际生产中是否有效益,二是在国际竞争中是否有地位”。在我国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情况却不怎么乐观,西部地区情况更糟一些。M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考核也仅限于一些基础的技术指标,如科研项目数、论文发表数量。“唯论文”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影响着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同时不科学的预算评价体系,如绩效目标指标不明确、预算编制匹配性差等,也严重影响着科研经费的合理顺利核报。[2]
4.预算控制环节
现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刚性与柔性无法做到结合使用,2021年之前预算在M高校是允许调整的,但是中央财政安排的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程序多耗时长,科研人员并不会进行预算调整,也就造成了预算刚性凸显,但刚性特性的科研预算又违背科学研究的不可预估性。随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的颁布实施,“下放预算调剂权”将科研人员带离预算编制的泥淖,由于M高校没有配套相应的细化管理制度,随意调整预算蔚然成风,更甚者,科研人员根据票据金额倒逼预算编制调整。M高校这种非黑即白的预算管理使预算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此一来,预算倒成了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的堵点。另外,预算控制环节是多部门协同管理,但在管理中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连贯的现象比较常见,片段式的管理对科研经费预算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关注不够,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时“随意”,在预算执行时“任意”。不科学的预算编制与匹配性差的预算执行增加了报销的难度。
软化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给后期的科研经费报销埋下了隐患,也给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增加了“堵点”。而弱化的预算考核、预算控制机制又为下一轮预算编制、执行给予了错误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又加剧、激化了下一轮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预算编制的不严谨、预算执行的不规范、预算考核的不科学、预算控制的不合理无疑是科研经费报销繁难、流程不流畅的又一成因。
(二)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
在收回的135份调查问卷中,有63.7%的科研人员反映,现有的财务制度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期望。在“放管服”的政策大背景下,M高校也在尝试着对现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仅限于横向课题,对于财政资金安排的纵向课题,相关制度的改革却显得比较拘谨。拘谨的财政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已然无法满足科研经费使用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另外,M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比较粗简,对于科研经费可为与不可为事项没有进行明确定论或有些制度规定设置与实际操作又大相径庭。除此之外,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在审核过程中所参照的制度依据迥然不同,横向课题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财务人员按照科研人员与委托方之间的合同约定核报账务即可。而纵向课题是政府主导带有一定指导性的课题研究,资金由政府划拨,所以项目承担单位除了按照会计基本规范核报,还要受到国家财政部门的监管、审查、巡视等,所以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在制度要求上会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对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区别或许有所了解,但是财务报销中的相关政策依据则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制度的“粗”与“异”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的“繁”与“难”。
(三)财务制度宣传不到位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执行,即使再科学再合理的财务制度,没有落地实施之前都是“纸上躺着的汉字”。在M高校财务大厅有这样一幕:“一位项目负责人气冲冲地质问财务工作人员,为什么不提前告知差费报销需要《省内外出差审批单》”。其实差旅费文件中对于出差附件的要求是有明文规定的,问题就出在对文件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8.89%的科研人员是通过询问同事获得相关制度知识,也足以说明文件制度的宣讲不到位。不到位的制度宣传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科研经费使用与制度规定大相径庭、投递的纸质票据不合规、附件支撑材料不全、超标准报销等等弊端。由此一来,退单、返单现象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效率。
(四)资本投入产出不协调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3]同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也是年年在出台,无论从财政资金投入量还是一系列“放管服”政策的出台都不难看出国家对科研发展的重视。但是对于庞大的科研经费,M高校并未出台与之匹配的管理办法来衡量资金的投入产出。宽进宽出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影响着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更影响着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M高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证冗长的科研经费审批流程配置,但是又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来促进投入产出比的提升,低效、乏力的资本配置使得资本投入并不协调,这都严重阻碍着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
(五)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务部、科研处、预算处、纪检监察等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属于“九龙治水”模式,多头管理但责权划分又不明晰,使得科研经费失去了风控的机会。M高校对科研经费内控监督的现状是:第一步,项目负责人在审核签字时并没有对经费使用是否合规、合法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一环节内控监督失去作用;第二步,科研处签字前需要财务会计审核签字,但是财务会计对科研项目的专业认知有限,无法对经济事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出科学判断,财务会计的审核仅限于对票据的真假、发票要素进行审核,会计核算环节对科研经费也没有起到监督作用;第三步,科研人员去科研处签字,科研处关注的则是项目申报和验收,对经费使用方面的风险、合理性也并未关注到位。层层审批、层层监督看似滴水不漏但并未起到对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这严重影响着对科研经费报销抽丝剥茧进行审视的机会和条件,加大了科研经费使用的风险成本。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控监督机制与科研经费报销的关系好似“啄木鸟与大树”,内控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经费高效使用,更影响着科研项目健康高质量发展。
(六)财务软件使用不高效
M高校目前账务处理系统模块运用少、网报系统可用功能少、劳务费核税系统和发票验伪系统使用空白、财务系统孤立运营。账务处理系统模块启用少体现在M高校所使用的天财6.0版财务处理软件功能仅限于录单、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等比较基础的功能使用,对于银企对账、数据分析、票据夹、影像系统等功能并未启用。发票验伪系统使用的空白增加了电子票据重复报账的道德风险,财经纪律风险也增加了科研经费报销成本。网报系统可用功能少,影像系统功能未启用增加了纸质票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泄露、票据丢失风险。网签系统的空白使得科研人员跑断腿,科研报销链条长、战线长。
M高校薄弱的基础财务工作影响着网报系统效能的进一步发挥,票据不粘贴、粘贴杂乱无章、相关证明材料缺失、审批签字不全等账务“带病投递”的情况比较普遍,薄弱的财务基础工作也影响着影像系统上线工作的推进,影像系统的搁浅上线又增加了纸质票据在审签、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劳务费核税工作处于原始的人工核算阶段,科研人员报销环节耗时费力,财务核税人员也被繁琐、单一的核税工作羁绊,人力资本发挥不了效能。这都影响着科研经费流程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牵绊着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脚步。
(七)人员观念认知不准确
氛围和环境影响着参与者的行为,很多高校在发展管理过程中都有重科研、重教学的现象,对财务流程设计、制度建设、财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认识不足、关注不够。领导层面、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等各层面的认知上的片面无疑是导致科研经费报销成本高、效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一,校领导理念认知的偏差。有些领导缺乏对财务制度与预算管理的刚性认识,对国家的财经法规掌握理解不透彻,致使财务部门在执行相关制度时无法做到坚决、有理、有力。M高校近两年一直在探索“放管服”政策落实的道路,但由于对“服务”与“管理”的权衡不得当,过度强调财务“服务”职能,却忽略了财务部门会计监督、核算职能,导致报销流程风险成本增大。
第二,科研人员认知偏差。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知有误,其认为项目负责人就可按照自身意愿支配经费支出,更甚者,认为项目经费属于个人财产不想办法报出来,是一种自身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财”产生的“痒”,古人说:“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由于部分科研人员对“财”的占有认知角度不正确,经费报销使用的出发点不纯洁,导致科研经费账务质量参差不齐、报销手段各异,而财务制度、审计要求却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如此以往科研账务退票概率大、反复频率高,影响着经费报销效率,徒增了很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同时也为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的科学设计以及制度的完善落实设置了障碍。
第三,财务人员认知偏差。四川长虹电器前财务总监胡嘉这样表示过:“记账算账是最低端的会计工作而不是财务工作,财务人员除了反映业务数字之外更应该帮助设计业务”。M高校财务人员对财务的认识还停留在“核算”层面,对业务工作想的少,按照既定的财务制度对科研经费进行核报即可,业务流程的繁与琐、报销的难与易,财务人员并没有过多心思去关注。另外,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理念不如企业明确,也没有利润最大化的观念,所以对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的报销成本、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并没有过多考虑。同时M高校财务人员对财务环境所具备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能力素养有限。
(八)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M高校财务人员现状是,科研会计1人,负责相关的横向课题核报;费用会计5人,负责M高校除横向课题以外的所有日常运行以及财政资金安排的纵向课题;出纳2人,负责M高校所有资金的收支。M高校财务人员数量不足,人员配置不健全,综合素质不高,财务人员新旧衔接不通畅,丰富的财务经验没能实现传帮带,经过长时间的用人慌后,新人在没有受到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直接临柜受理账务。新人的成长靠自学,如此一来,谨小慎微的新人,不得不墨守成规地坚守着财务制度的条条框框,这无疑会影响着对财务政策制度的融会贯通。“死板、不知变通”的财务新手一定程度上为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某些环节添了堵。掌握财务预算知识、科研业务同时又懂得财务软件的这类复合型人才在M高校更是匮乏,导致“业财”无法做到融合,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无法带动财务报销流程的创新。另外,M高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缺失、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能者多劳成为分配工作的普遍规律”的现象在M高校并不罕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到位严重影响着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的升华、深化,影响着科研人员报销的体验满意度。
四、解决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繁难问题的思考
(一)压缩审批层级
M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典型的垂直型管理模式,讲求程序,层级多、分工细、专业程度也比较高,但是这种流程设置无形中增加了各环节之间沟通协调的成本,严重影响着管理效率和整体效能的发挥。针对这种尾大不掉的管理架构设置需要借助信息时代软件系统压缩层级,以数据流转的方式实现管理的扁平化。
如在现有的天财财务系统6.0版的基础上增加影像系统,科研经费报销人通过网报系统将粘贴好的票据扫描上传,将扫描数据提交相关会计,会计审核无误后,通过网上签批系统,将审核无误后的数据按照提前设定的审批权限流转至审签人端口。实现指尖办公,可以让审批人随时、随地审批,打破传统的报销审批流程中的时间、空间壁垒;实现报销人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的进行网上预约、上传影像资料、处理问题单据,减少排队时间。系统的增容还应考虑各部门平台的对接,实现经费管理部门与科研经费使用者同处一个平台,方便查询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取消不必要的和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可以取得的材料提供,减少科研人员跑财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的次数和重复材料提交。
如此一来报销流程将会缩短,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图3中左图部分是M高校目前的一个报销审批流程,流程设置需要科研人员校区间跑、楼里跑、科间跑、反反复复,一旦账务资料准备不齐全,有些流程就要重新走。右图呈现出的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后的流程设置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跑路,同时也能体现整个流程的规范化,于此同时科研人员可以在网报系统中追踪账务处理情况,保证领导层面、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相互制约,但又相互促进。
图3 报销流程图精简前后比对
精简报销流程还体现在按照流程环节对岗位按职能进行设置,剔除不必要的岗位。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的财务人员队伍,实现流程的精而简。比如,现在一笔账务接单流程大致是:会计进行初审→处长进行签字审核→会计间交叉复核记账。在这个流程中可以模仿中国人寿财务运作模式,财务经理将一定限额的账务给专门的复核会计授权,复核会计在签字审批的同时完成复核记账。这种通过信息系统压缩出的扁平型组织结构,同样有着扁平型结构的优势。这种模式可以在保证有效监督的前提下,节约履行职能成本,某种程度上缩减审核管理成本与报销成本。
(二)压减报销成本
企业化管理要求注重成效的同时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之间的配比。这里的成本包括科研经费报销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审核成本以及风险成本等。其中报销成本是本文考虑的重点,它不仅包括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审核管理成本,也包括科研人员进行经费报销过程消耗的相关报销成本。节约成本就是要求在注重科研经费报销结果的同时重视达成结果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最优、资本投入最低。压缩报销成本可以通过整合报销流程的方式实现,整合报销流程的想法是笔者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看到银行的业务流程所受到的启发。在M高校为什么科研人员一笔劳务费需要在财务处会计科、综合科折返跑?有些账务在财务内部就可以相互协调进行解决,比如劳务代发环节时,会计科出纳岗完全可以和综合科的加密岗进行配合协调完成代发。除了业务层面的整合,还可以实现岗位物理位置设置的整合,为什么不能按照报销环节职能进行小组作业、小组配合,将科研经费报销流程设置成流水线账务处理方式?
在图4中,左图是M高校目前呈现的代发流程,在整个流程中体现的是科研人员在环节中来回往返的现状,右图则是优化后的流程图,实现了报销成本的节约。
图4 支付环节流程整合
(三)增强人本观念
人为本体现在以满足科研人员报账需求以达到满意度,还体现在重视财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和业务技能的提升。科研经费报销链条中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流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活动来进行的。所以对科研经费流程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人性化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财务人员、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流程在人的执行下,发挥最大效用。
1.以顾客为中心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将“市场主导”管理模式转向“顾客主导”,以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的“放管服”大背景下,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流程再造原则已然成为流程再造、流程优化与科研经费使用纾困的指导性原则。以顾客为中心,一方面体现在业务工作中,将优质的服务贯彻整个流程,为科研人员报销提供专业化、优质化支撑;另一方面体现在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在政策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出符合科研人员需要的报销流程,使其在报销流程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最小。但值得一提的是,注重科研人员在报销过程中的满意度是建立在遵守既定的财经制度的前提下,落实人本理念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
2.以人力建设为基础
人力资本的输出是持久的、无形的,同时也是流程环节中财务人员表现出的言简意赅的解释、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等。在企业中好的服务可以维持客户赢得市场,在科研经费报销环节亦是如此,可以满足科研人员需求、为科研人员报销提升效率的财务服务可以获得认可,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服务与管理
将“服务”思想作为财务监督职能的延伸融于财务程序,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绝不能避重就轻、本末倒置并将“放管服”理念中的规范管理弱化处理。服务是对于那些潜心做科研,诚信使用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而言的,如若业务流程报销环节充斥着各种套取资金的假账、假票,业务处理环节再怎么提升服务效率都体现不出服务的意义。所谓管理,一是针对业务报销流程环节中无效、低效的财务支持行为进行高质量管理,二是对于科研经费的不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管控。有效的管理可以为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好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提高制度认知,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弄清楚效服务的价值内涵。M高校财务处处长常说:“报账人到财务处是进行报账的,需要的是专业、高效的账务核报服务。作为财务人员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就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体现,而不是回家对着镜子去练如何露出8颗牙齿的微笑。”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好的服务价值趋向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好脾气、好态度,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实质性的服务。
(五)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时强调:“统筹抓好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4],在营造清正廉明的大环境背景下M高校扎紧制度的牢笼责无旁贷、建立健全内控机制,营造规范透明的科研经费使用氛围刻不容缓。值得一提的是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督并非是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报销流程设置障碍,也并非是添堵科研经费报销流程,而是从制度层面保障科研经费依法合规使用、人文层面保护科研经费使用者[5]。
由于高校性质、审计人员配置和相关人员观念、角度和出发点不同,M高校内部监督对科研经费监督力度有限,另外,财政部门3年一次的巡视以及国家对科研经费监督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进行,如引入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但是聘请第三方进行科研经费监督会产生相关费用,高校意愿性不强,这就要求经费管理部门学习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精神,明确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加强项目负责人责任、明确责权对等意识。除此之外,建议M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进行信息公开,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让每一笔支出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