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从嘻哈教育到循证教学*
——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21版)解读
2021-04-06李青
李 青
(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100876)
一、背景
《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以下简称IPR)是一份专注于教育技术实践和教学创新的系列报告。该报告由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以下简称英开)主导,自2012年起,每年发布一期,面向教师、政策制定者、学者、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开发人员等,着重分析十种已经影响教育实践或者可能会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和信息化教育密切相关,通常由技术实现或支持。2021年1月初,《创新教学报告》第九版①《创新教育报告》自2012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期,2021年初发布的《创新教育报告》即为第九版,也称2021版。(以下简称IPR 9)如期发布,按照以往惯例,提出了十个在当今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备受关注的创新教学法,包括“最佳学习时刻”“强化后的富现实”“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等,涉及当前教学、学习和评估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自2015年开始,IPR 项目每年选取一个英国以外的学术研究机构作为合作机构,来自美国、新加坡、以色列和中国等六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先后参与了该报告的编写工作。2019年的合作机构是挪威的挪威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心(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2020年为爱尔兰的国家数字化学习研究所(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本年度报告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合作编写,这也是中国学术团队首次应邀参与此项享有国际知名度的教学研究项目。
和2020年相同,IPR 9的主编仍旧是艾格尼丝(Agnes Kukulska-Hulme)博士。她是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学习技术和传播学科的教授,专注于远程教育和非正式学习中的学习技术研究与评价。IPR 9 共有14 位编者,编写团队的规模在历年报告中(8-18 人不等)处于中等。根据对历届IPR编者名单的统计,在IPR 9的编者中有7 位参加过半数以上报告的编写,他们分别是:Rebecca Ferguson(9次),Mark Gaved (8次),Denise Whitelock(7次),均来自英开教育技术研究院(IET)。可以说,这支较为稳定的编者团队,确保了该报告风格的统一和质量的稳定。
二、方法论和核心理念
IPR的资料来源于正式论文、研究报告,也包括非正式的博客、文档等。编辑小组首先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创新教学法的备选名单,包涵概念、术语、理论和实践等多种形式;然后通过投票遴选出最能够彰显教育领域主流变化、最具有重要影响的十个教学法;最后对这十个教学法进行完善、修正。近三年的报告,还特别强调“去学术化”和使用简单的英语,以降低阅读门槛,旨在扩大非专业人员以及非英语国家读者的参与度。
2020年,COVID-19 疫情蔓延全球,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干扰,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类学校纷纷转战线上教学。据世卫专家预测,未来疫情的控制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1]。在此形势下,各类学校开展有限的、受约束的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为此,在IPR 9 中对创新教学法的遴选也集中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敏感和关切。例如,报告在介绍部分提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法显示出一种共同倾向,即“促进联系和协作”,既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有跨地区的、非正式的联系和协作;还有一些教学法体现出“强调积极的态度”的趋势,以帮助人们适应当今不确定的世界环境。
IPR 9 提出了2021年度的十个创新教学法(见表1)。从可能产生的影响力看,有4个教学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②IPR 中2017年的高影响力教学法为3个;2019年为2个;2020年为3个。;还有2个为“中—高”影响力教学法,剩余4个均为“中”影响力教学法。从作用时间看,相较于已发表的IPR 1-8期为每项具体的教学法给出了预计发生作用时间③IPR 1-8 为每项教学法给出了预计发生的时间分为当前、中期(2-5)年和长期(5年以上)。,IPR 9 并未给出每项教学法预期发生作用的时间,这或许是因为编写团队认为本年度的十个教学法均正在发生作用。而如此偏重于分析已经发挥作用的教学法,在历年报告中也属罕见。
表1 IPR 9(2021)中的十个创新教学法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团队的参与为本次年度报告带来了一些中国元素,IPR 9 中共有3个来自中国教育机构的实践案例:(1)在“强化后的富现实”中,提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用VR技术学习针灸[2];(2)在“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在德育教育机器人方面的尝试;(3)在“远程协作语言学习”中,以中国和英国国籍的两名学生基于微信进行的非正式远程协作学习为案例进行了说明。
上述内容集中体现了IPR的核心理念,即明确将关注重点放在教学而非技术上,这使它与《地平线报告》等其他重点关注技术趋势的报告有所不同。此外,IPR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为它是兼顾了创新的理念、观点和长期存在的成熟理论,这使它成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教育技术和学习科学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在IPR 9 发布以后,美国AACE 调查了该报告所强调的教育趋势与AACE 数据库“LearnTechLib”中研究的一致性程度[3],结果显示:“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远程协作语言学习”“感恩教育”和“师生共创的教和学”这4个教学法的研究较为热门,讨论这四个主题的论文均有15篇以上。
三、IPR 9 中的创新教学法
IPR 9 报告的介绍部分解释了其主题的划分依据,并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创新教学法,还将这10个创新教学法划分为4个主题。
(一)幸福安康是教育的核心
第一个主题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法营造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增进人类的幸福安康。“最佳学习时刻”旨在帮助学生获得高注意力和高参与度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和维持学习机会,促成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强化后的富现实”通过增强和虚拟现实构造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降低活动风险,减少焦虑。“感恩教育”建议对教和学的态度进行反思,以提升幸福感,改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习。
1.创新教学法之一:最佳学习时刻
当人们处于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时,例如,好奇、参与、快乐、自信和平静,往往学习效果最好。可见,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来创造这类“最佳学习时刻”。具体来说,教师通常可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基于游戏的学习和沉浸式体验,以及通过使用学习分析结果,使学习者达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促进学习。依据了心理学的认知专注(Cognitive Absorption)和心流(Flow)等理论:当学习者深度参与、沉浸在某一项活动或任务中且经常伴随着愉悦的感觉时,其专注度可能会高于平均水平,并能以适当的技能应对任务带来的挑战[4]。
教师和其他教育者在营造“最佳学习时刻”来为学习者创造机会时,应将学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并注重他们的学习体验及可能的技术提升,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质量和学习评估方法。目前,此类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使用移动学习激发最佳学习时刻,强调参与、个人情境和感官体验[5];(2)通过游戏化学习设计吸引学习者,使用多种设计元素,如虚拟人物和故事情节、挑战、奖励和学习工具等[6];(3)在虚拟环境中或使用社交媒体时,提供沉浸式体验,安排任务与自由探索、刺激感官、冒险和新奇有关的任务(见图1);(4)通过学习分析工具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最佳学习时刻”。此外,“最佳学习时刻”也是“最佳教学时刻”,教师应敏锐地识别并抓住这些机会开展教学活动。
2.创新教学法之二:强化后的富现实
近年来,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应用门槛逐渐降低,开始向各行各业普及。只要有合适的智能手机和良好的互联网连接,学习者就能够便捷地使用此类技术。如果加上头盔、数据手套等专用设备,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相应地,“强化后的富现实” 也已经应用于许多教育场合,包括临床医疗、安全培训和教师培训等。例如,新西兰奥克兰(Auckland)的研究人员使用VR头盔和手持控制器实现了移动混合增强现实,为医护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360度的重症护理场景概览,并开展临床模拟教学[7]。又如英国巴斯(Bath)的一个古罗马浴场博物馆,使用富现实技术加强了参观者对历史遗迹的理解。该博物馆通过动画投影和背景音乐,将虚拟的古罗马时代市民显示于遗址中,展示他们走动、沐浴和聊天活动;还用投影增强了古老建筑物上缺失的部分和剥落的色彩(见图2)。再如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在教师培训中使用360度摄像机制作沉浸式课堂视频。该学校利用这些视频为学习者创造出丰富的体验,支持学习者就教室和课程中不同点发生的事件进行对话。
可见,富现实应用扩展了其在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可能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模态的学习体验。它增加了信息量,强化了信息展示的形式,改善了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者能够无缝地参与其中。另外,它还有助于营造课堂上无法实践的场景,比如,探索火星表面、核反应堆及火山内部。此外,“富现实+互联网”可以提供多人的AR 和VR 体验,强化了富现实应用中的人际交互,也为人际交互提供了文字、语音、视频以外更丰富的媒体。学生可以置身于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开展互动和合作,一起操纵虚拟对象,一起在虚拟场景中移动和观察。
3.创新教学法之三: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积极承认我们所拥有或接受的东西,并希望以某种方式回馈的自觉行为[8]。而将感恩心理用于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提高对学习的理解和关注度。当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它能提高他们的问题应变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最后,它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压力,找回心灵的平静和营造职业幸福感[9]。
“感恩教育”通常用于教学实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前以及活动中,首先检查自己的态度。师生通过自我反思,捕捉到自己的消极态度和负面情绪,然后换以感恩的态度来代替。研究表明,这能帮助师生建立和谐和互相欣赏的人际关系,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学习绩效也获得了提升[10]。具体来说,“写日志”是一种促进感恩的技巧,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在日志中写下三件与学习有关的好事,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自省。但是,“感恩教学法”容易受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通常流于形式化,例如,“在逆境中感恩”及“无回报的感恩”情况下,其所显示出的学生学习动机通常较弱。
(二)社会公平和学生参与的教学创新
第二个主题是提供公平机会和促使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法。“公平教育”强调教育的包容性,要求教师能够真正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和解决因评价不当所造成的不公,以及学生在获得和使用技术能力方面的不均衡现象。为此,“师生共创的教和学”主张吸纳学生参与制作课程材料和设计评估方案,或者是参与调查、测试新课程材料。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参与度,改善师生关系。而“嘻哈教育”则将嘻哈中的说唱音乐、表演、视频、艺术和舞蹈等元素应用到教育中,用于改善各种亚文化下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情感态度,发展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创新教学法之四:公平教育
“公平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公平待遇,并以可比较的方式评估学习成果。其目的在于缩小乃至消除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或种族带来的差异,确保他们受教育机均平等。实现公平教育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关键教育领域进行有助于促进公平的教学创新,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开发、教育评估和技术应用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更为积极的学习成果。
“公平教育”以四个方面为实践起点:(1)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有机会发展完成终结性评估所需要的技能。(2)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均衡的影响,慎重、批判性地使用技术,避免扩大差距。(3)利用类似通用学习设计(UDL)这样的教学框架支持公平教育实践,提倡多种参与方式、多种表现形式和多种活动方式。(4)认识到现有教育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可能造成不公,找出特定群体在学业上的差距[11],提供可选择的评估方式,甚至是和学生共同设计评估方案。
需要指出,这里的“公平教育”将重点放在“公平”上,而非简单地放在教育的可获得性上。这种“公平”针对从个人到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构成的较为宽泛的结构性障碍。需要关注的是,当学习者应用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时,不应削弱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社会效率(例如,人际交往和社会技能的形成),也要避免制造新障碍(例如,有些贫困学生没有条件购买设备),应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的公平性。
2.创新教学法之五:师生共创的教和学
“师生共创的教和学”倡导学生与教师、学习设计者、开发者一起创造新的教学体验或改善现有的教学体验。在此类活动中,学生有四种参与模式:学生代表、项目顾问、合作研究者和合作教学设计师。师生合作活动通常以学生反馈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调查、访谈、咨询、用户测试、开发测试、研讨会和对课程内容和活动的反馈等多种形式。
当前在世界各地,已经有一些师生共创教学的实践案例获得成功。例如,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Plymouth State University)的罗宾·德罗萨(DeRosa R.)发起了一个名为“开放教科书”的项目[12],该项目邀请学生们一起编写课程的内容介绍、制作短片、进行讨论,并且设计了相关教学任务。英开也设立了一个全校范围的课程设计学生小组,学生可以有计划地或临时性地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和工具,来帮助教师进行决策,协同设计出优秀的学习体验方案。
需要指出,该教学法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在于:(1)学生可能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或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参与合作任务。(2)学生的参与也可能改变教学内容原有的开发计划,导致时间和成本的增加。(3)受益者可能仅仅是少数参与度高的学生。(4)教师也可能会不认可学生的能力,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表现出抵触情绪。
3.创新教学法之六:基于嘻哈的教育
“嘻哈”是一种诞生于美国的街头文化,具有说唱、音乐、文本、视频、涂鸦和霹雳舞等元素。“基于嘻哈的教育”是一类教育实践,涵盖了使用嘻哈元素的许多教育研究,既有传统课堂内的教和学,也有非正式学习。例如,教师在课程中使用说唱音乐为教学内容提供文化上的交流和批判,以吸引诸如“问题儿童”之类的边缘群体。“嘻哈”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反映许多社会、文化现象,为学生理解、批判社会提供素材。嘻哈还可以作为研究素材,例如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知名高等学校开设了相关研究课程,涵盖英语、社会学、语言学、舞蹈、人类学和音乐等学科[13]。
“基于嘻哈的教育”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较多实践案例。比如在美国,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在ELA 课程教学中使用说唱歌词作为课文,或使用DJ(电台音乐主持人)、MC(仪式主持人)等元素描述或解释内容,设计课堂活动,为提升青少年能力进行创新[14]。另一项研究发现,在科学课程中实施“嘻哈教学法”可以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社会经验和情感的途径,并且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动机[15]。
与此同时,实施该教学法所面临的挑战是教师可能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及对嘻哈文化的深入了解,导致其很难与学生深入探讨该话题。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对嘻哈文化的认同、对学生的认同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学校、教学计划或课程的实际背景下进行实践和创新,以确保师生都能保持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批判性的视角。
(三)扩大联系和合作的教学创新
第三个主题涉及建立关系以及扩大互动和文化学习机会。“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倡导使用在线交流工具支持外语学习者间的互动,通过练习使用外语,扩大学习者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作为业余教师来指导学伴。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也可以用于教学活动,“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 除了在教师不能提供服务时进行自动答疑以外,还可以结合学习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甚至支持多人参与的协作对话。
1.创新教学法之七:远程协作语言学习
“远程协作语言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各种在线交流工具与远在异地的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教学法,主要使用基于文本的异步通信、视频会议、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等技术开展教和学的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以互惠和自主为基本原则,轮流扮演教师或学生,一半时间用一种语言,另一半时间使用另一种语言,相互交换角色。
语言学习者的远程协作可以上溯到通过信件交笔友的年代,再逐渐发展到电子邮件、BBS 等形式。近年来,Zoom、WhatsApp 和微信等基于互联网的实时在线交流工具的普及,为真实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远程协作项目既可以在正规教育环境下开展,由学校在外语课程中安排正式的跨国交流活动,并将学习成果计入学分;也可以在非正式学习中进行,由学习者自主结对,自行安排学习内容。研究发现,远程协作可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口语交流能力,扩大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并帮助学习者准确和恰当地使用第二语言[16]。然而,远程协作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和参与度[17],由于并非所有学习者都投入了同样的精力,当学习者的目标不一致或者缺乏互相了解时,就难以持续下去。
2.创新教学法之八: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聊天机器人(Chatbo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的声音、语言和行为。例如,和用户进行对话,或是开展分析、提出建议与方案。这项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当教师无法提供帮助时,学习者仍然能从机器人那里得到指导(见图3)。
例如,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发了一款名为“Jill Watson”的人工智能教学助手。研究者根据以往课程中的师生对话和学习数据,通过这款智能助手为学生提供即时的问题诊断和干预。在语言学习时,学习者可以和聊天机器人进行对话和发音练习,尝试不同的说话方式,避免了在真人说话时因语言能力差而造成的尴尬。而且,聊天机器人总是在线,这也有助于在线学习者克服学习的孤独感。
现阶段,聊天机器人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其在理解学习者个体和人类的学习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和真人相比,处理自由对话的能力有限。进一步来说,虽然让聊天机器人提供半结构化的指导,或者由教师和聊天机器人协同工作,或许能部分弥补这些不足,但聊天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对话也可能会造成隐私泄露,或产生其他潜在的道德、伦理等问题。
(四)基于证据和数据的教学创新
“循证”是基于证据的实践,将循证的价值观、思路和方法引入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更客观、科学的角度来实践教和学的活动,这就是“循证教学”。“语料库教学法”也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教学,以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进行检索和分析,开展语言教学。学习者通过语料库,可以了解特定语言使用者的实际说话和写作方式,观察不同语言或方言如何变化,也可以将其作为语言学习的真实素材。
1.创新教学法之九:循证教学
“循证”的理念源于医学,原来是指利用研究和实验的证据,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病人的信息进行治疗活动。“循证教学”则是指在检查教学中发现证据,以确定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已证实的好处,或者说某种方法在什么条件下会起何种作用。
证据可以用于检验教育理论,比如,“学习风格理论”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风格,教学应该适应这种学习风格。而研究证据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施教并没有好处,反而学习者在多种信息表达方式中的学习效果最好[18]。另一个以证据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案例是掌握学习,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小块并确定学习目标,由学习者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学习者至少需要获得80%的单元成绩,才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可以说,帮助教师认识到研究证据的价值,并利用它来指导教学并不简单。人们往往更加信赖自己的经验,而对证据持怀疑态度,教师也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促进把证据转化为实践,研究人员应该多与教师合作,反思他们的研究需求,共同设计研究,并且从对实践有用的角度搜集证据。
2.创新教学法之十:基于语料库的教学
“语料库”是在不同语境中或跨语境中自然出现的语言样本的集合,比如,学术用途的英语、法医英语等。语料库软件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学研究,还可以用于教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开始受到关注,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数据,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在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内或课外活动等方面,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了便利,可以应用于特定目的的语言教学:如词语搭配的学习、文本分析的教学和特定体裁的写作课程。有研究验证了,“基于语料库教学法”可以帮助培养学习者观察语言模式的能力[19]。因此,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自主访问在线语料库,通过将自己的表达与从特定语料库中提取的模式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的语言使用情况。
“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法” 对教师和学生均有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语料库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有技术上的难度,同时,在不同语境中收集素材,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对IPR 9 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分析框架和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报告内容,并和历年的报告进行对照,本研究继续沿用了过去两年系列论文中解读IPR 所使用的内容分析框架,即从教学法关注的核心问题出发,以基本信息、教学法的基础、教学法的使用情景和教学法体现等四个维度,作为分析框架[20]。对IPR 9 中的十个创新教学法归类和分析的结果,见表2。
从各种教学法所属的层次来看,“感恩教育”“公平教育”和“循证教学”属于理念层次上的教学法,是对教育思想或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达,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实现。其余7种均有较为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强化后的富现实”“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基于语料库的教学” 等都依赖于具体的实现技术,通过技术增强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创新。前面已经提到,IPR 9 未给出教学法产生影响的时间范围,即默认所有十个教学法均正在使用。
表2 2021年度十种创新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从技术基础的角度观察,“最佳学习时刻” 普遍采用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或基于社交媒体,因此,该教学法和移动技术、娱教技术、数字化内容等相关。“强化后的富现实”既使用了富媒体技术,是数字化内容,又使用了互联网联通了学习的参与者。“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主要在网络上和学习者交互,其中的个别化指导还涉及学习分析,因此,它和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三种技术密切相关。“远程协作语言学习”更多是以互联网作为学习者交互的渠道。“师生共创的教和学”的实践主要集中于开放教学内容,以数字化内容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循证教学”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主要以证据和数据为基础,和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相关。最后,“感恩教育”“公平教育”“基于嘻哈的教育”三种教学法可不使用信息技术,或者和特定的信息技术无关。
除了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外,IPR 9 中的教学法还需要以其他学科作为支撑。例如,“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基于语料库的教学”都与语言学显著相关,这两个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外语专业的学科背景。“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和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营造“最佳学习时刻”和使用“强化后的富现实”进行教学,则对教师或工程师的媒体学科背景有一定要求。“感恩教育”“公平教育”和“基于嘻哈的教育”与社会学密切相关。前两者是为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所努力;后者则是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一种社会亚文化来改善教学。
在使用情境层面,十个教学法均未明确提到适用的目标群体。在适用学科方面,“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主要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其他8个教学法没有学科限制。对于这些教学法适用的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层次也没有明确提及。在实施教学法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方面,“强化后的富现实”“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远程协作语言学习”以及“基于语料库的教学”四个教学法,明显需要数字化教学环境和互联网技术支撑,其他六种没有特殊要求。
在十个创新教学法中,有些更侧重于对学习者的分析,如“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指导。“感恩教育”“公平教育”“基于嘻哈的教育”三种教学法都是强调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还有一些更偏向于关注教学媒介,“强化后的富现实”“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基于语料库的教学” 均可归为此类。最后两种教学法“最佳学习时刻”和“师生共创的教和学”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多个方面的创新,属于综合类教学法。
从研究对象来看,本年度的创新教学法较为均衡。一些教学法关注教育资源,如“强化后的富现实”“远程协作语言学习”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明显对应特定教学环境或是特定人群。“师生共创的教和学”则偏向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还有4种教学法侧重于教学过程,例如,“感恩教育”“公平教育”“基于嘻哈的教育”都致力于改善教学过程。最后,“最佳学习时刻”“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和“循证教学”既有资源的成分,也和过程密切相关,属于综合类型的教学法。
(二)和历年报告的关联
综上,IPR 9 中介绍的教学法与前八期报告中的一些教学法存在相关性或历史关联。比如,“强化后的富现实”(2021) 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扩展学习范畴,而“沉浸式学习”(2017)以及“多感官学习”(2020)也强调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学习环境的沉浸式和真实性,从而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2021)强调学生和虚拟机器人的对话,以获得帮助或是缓解独自学习的孤独感。类似的,在IPR 8 中已提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0) 总结了前几年报告中关于智能计算的相关教学法。与此相关的还有 “机器人陪伴学习”(2019)。此外,聊天机器人为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也使用“学习分析”(2013,2014)技术。
“公平教育”(2021)讨论了在确保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同时,也有必要关注教学和结果的公平和公正;“社会公平教育”(2020) 讨论和批判了社会不公现象,鼓励学生参与政治;“去殖民主义学习”(2019)则更聚焦于对全球文化中仍旧存在的殖民主义倾向造成不公平的批判。
“师生共创的教和学”(2021)中提到了基于“开放课本”(2017) 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开放教科书的教学实践。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免费开放的教科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提升学习专注度,还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五、思考和展望
IPR 9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法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这些创新教学法虽然已经开始普及,但是否能够落地生根,经受住实践检验,还有赖于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近年来IPR 系列报告中提供的线索,并且结合国内2020年来教育技术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创新。
(一)信息技术为应对疫情下教育“新常态”提供物质保障
2020年COVID-19 疫情开始后的春季学期,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学段全面铺开。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全方位地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国际范围内,由疫情导致的居家办公和居家上学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线教学成为人际隔离条件下可行的主要教学提供方案。以数字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各种信息技术,有效地构建了线上学习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师生无法面对面造成的教学困难,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展开。技术不仅为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变革;今后应“化危为机、危中寻机”,不断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高教司指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领域,2021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21],指出“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平台体系建设,高质量开发资源,充分利用好平台资源。可以说,IPR 9 中提到的“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强化后的富现实”“远程协作语言学习”等多个教学法,均和“新常态”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有着密切关系。
(二)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
去年当疫情刚刚袭来,无论学校、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均没有完善的准备,不得不争先恐后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常态”。在那段时间里,虽然基本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同时也暴露出整个教育领域在资源供给、组织管理、信息素养等各方面潜在的问题。即便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面对如何将面授课程改造为线上课程,如何适应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教学,如何解决无法按传统方式组织线下实验、实践环节等问题,仍感觉力不从心。对此需要针对整个教育系统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提出“要把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一些生动实践,转化为疫情结束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方案”[2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IPR 9 中也提到了“幸福安康”应是教育的核心,报告中提出的鼓励社会各阶层参与教育、关注和改善教育评价等,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或切入点。
(三)“技术+教育”可在重构师生关系、缓解疫情带来的紧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IPR 9 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在“新常态”下如何在教育领域缓解疫情和社会变动所带来的紧张,“技术+教育”如何在小到师生关系,大到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各个层面均可发挥作用。疫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师生隔离。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受到了新挑战,考验的不仅是学习者的自律、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师生在线教学/学习技能;同时,也对师生关系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报告中的“感恩教育”强调师生双方都应该感恩和反思,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师生关系,缓解紧张和对立。“师生共创的教和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渠道,有利于双方共同努力,达成教育目标。
在更宏观的社会关系层次上,全球范围内疫情的扩散加剧了社会动荡。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冠状病毒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劳动世界中不稳定、不公平的现象暴露无遗[23]。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做的短期预测表明,新冠疫情正对最贫困人口造成重大冲击,加重了不平等程度,并且建议以平等视角制定政策,减缓不平等程度增加[24]。教育作为全人类的公共福祉,在缓解不同阶层的对立紧张,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IPR 9 中关注在技术支持下加强教育领域的人文关怀的教学法,提出了“公平教育”和“基于嘻哈的教育”。“公平教育”策略要求倾听学生的声音并调整教学,认识到使用教育技术的不均衡影响,意识到评估方法可能造成不公平并采取措施。“嘻哈教育”则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亚文化、有助于缓解社会紧张气氛,帮助青年形成对社会消极意识、文化的批判。这些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均有助于疏解疫情造成的社会紧张气氛和补偿教育供给的多样性不足。
可以说,IPR 9是一份不错的入门手册,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近期的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法创新进展。这份报告的选题和编写,恪守了该系列报告的品味和品牌质量。编辑团队不拘一格地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过,我们也不应迷信于该报告,纠缠于报告中的某一种教学法是否“足够创新”“在当下可用”或“有足够的影响力”。诚然,IPR 不是一本权威教科书,它的编者也从未标榜过其权威性。该报告仅仅是一小部分行业专家基于个人经验和观察,对教育技术领域内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发展走向的一种判断。它存在的目的更多是引发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吸收、思考和批判。从该报告提供的新视角和实践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并在新的一年中尝试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