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美德”视角下行业院校学生学习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基于3所公安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
2021-04-06金秋,陈勇
金 秋,陈 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8年以来,以国家层面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金师、金课、金专”“双万计划”以及强化教授上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背后指向的是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我国学者龚放指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要取得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学生‘投身学习’的意愿和行动!”[1]学习参与(learning engagement),亦称学习投入(learning involvement),主要是指学生在各项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 以及大学对有效教育实践的支持[5],通常用学生涉入学习活动的时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频率以及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次数等来进行衡量。众多学习参与实证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学习参与对于学习结果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2-4]除了对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课程目标等显性学习结果的影响,学习参与还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深造意愿。[5]
有学者发现,中国大学生因受到传统学习文化和制度安排的影响,在学习参与行为上呈现出一种“美德导向”的行为倾向,这与西方大学生持有的“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模式有所区别。“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是由华人学者李瑾提出的概念,主要从东西方文化角度加以阐释,用以描述东西方学生在学习参与行为上的不同倾向。张红霞教授认为,欧洲地中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观念和普遍主义观念的发展,由此,学生的学习往往表现为自主选择、内在动机强、自我意识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惧教师权威、课堂参与活跃。[6]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冲突则导致儒家文化的盛行,即提倡通过限制个体需求来为集体获取更多资源,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国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美德,希望通过勤奋学习来获得个体内在的成长,继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资源的紧张也使得中国学生内在地对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和谐十分重视,具体表现为对于教师权威的尊重和对课堂纪律的维护。罗燕、史静寰等学者基于NSSE的数据分析表明,清华大学学生在课堂表达与交流、师生互动等方面要显著落后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但在课下学习投入、参与老师课题、参加学术竞赛等学习行为上优势明显。[7]龚放、吕林海等人也发现南京大学学生在课堂参与与创新、同伴合作与互动、批判性推理和创新思维三个维度上不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但在课前准备、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却表现较好。[8]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结果评价正在突破原有的单一固化标准,转而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及结果性评价的多样化。不同导向下的学习参与行为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产生影响。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形式之一,一般是指现行或曾经受行业部门管理与指导、学科或专业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与科技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的高校。[9]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在于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或工作岗位是相对确定的,因而这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关注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成长,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和适应。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在对未来职业逐步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由职业素养支撑出来的共同特征,具体表现为固定的工作习惯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相关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态度等。这是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的典型特质,也是行业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根据阿斯汀的“I-E-O”模型,院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存在影响。行业院校参照行业管理特征而制定的校园管理制度以及具有明显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参与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警务化管理制度会通过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课程教学对于学习参与具有直接效应。[10]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虽然也从“心智-美德”角度揭示了中西方学生学习参与行为的差异,但对于学习参与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中发挥的作用却少有探究,对教学改革实践缺少可操作性;对于学习结果指标体系的构建未考虑到行业院校学生特点,缺乏针对行业院校特点进行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公安本科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析不同学习参与导向下学生在学习结果上表现的差异,以期为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基于阿斯汀的“I-E-O”模型以及前人研究,深层学习法会对学习参与及学习结果产生影响。[11]因此,本文以年级、性别、个体主客观家庭背景、是否自愿报考警校作为控制变量,表示学生在入学前的个体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学习参与以及深层学习法对班级成绩排名、批判性思维、职业认同感和学习满意度等结果变量的影响;最终确立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框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行业院校中,基于“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模型是否成立?
(2)“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会对哪些类型的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3)“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会对哪些类型的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3所公安本科院校在读学生。样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问卷填写。共发放700份问卷,实际回收632份问卷,经过数据清洗,得到有效问卷614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样本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3.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工具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编制的2017年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学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课堂环境感受、学习参与情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内容。本文主要选用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参与、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等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职业认同感量表为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订而成,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情感和职业适切性4个维度。利用AMOS24.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的关键拟合指标结果如下:RMSEA=0.084, SRMR=0.0363, IFI=0.946, NNFI(TLI)=0.937, CFI=0.945, 除RMSEA值略大外,其余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
4.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
本文采用SPSS 23.0及AMOS24.0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学习参与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心智导向和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模型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两种不同导向的学习参与对于学习结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不同导向下的学习参与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影响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1.学习参与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2 学习参与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学习参与量表共计30道题,利用SPSS 23.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删除不合适题项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共析出7个因子,分别为自主探索、师生互动、表达交流、遵守纪律、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和谨言慎行。量表总体信度0.935,各因子载荷量均为0.5以上,共解释变异量83.391%。各因子具体情况详见表2。
2.“心智-美德”导向下学习参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由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参与量表的7个因子指向内涵各有不同,其中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以及表达交流更能体现学生对于探索、了解、掌握世界的热情,更多是一种从个体自主意识出发的学习参与,符合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内涵;而遵守纪律、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谨言慎行则更多地将学习作为一种美德和规范,更符合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特征。故此,本研究将对7个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心智-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结构。采用AMOS24.0进行,具体因子结构如图2所示。模型的关键拟合指标结果如下:RMSEA=0.083<0.1,SRMR=0.0762<0.08,IFI=0.925>0.9,TLI=0.915>0.9,CFI=0.924>0.9,均达到配适标准。这说明建立基于“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模型成立。
3.学习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和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对于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影响,继续采用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将学生的班级成绩排名、批判性思维情况、对警察职业的职业认同感和学习满意度作为因变量(y),将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深层学习法作为自变量,在控制个人背景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y=a0+a1x1+a2x2+a3x3+
a4x4+a5x5…a13x13
其中:y为因变量;x1-x13为自变量,分别代表年级、性别、个体主观家庭背景、是否自愿报考警校、深层学习法、自主探索、师生互动、表达交流、遵守纪律、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谨言慎行;a0为常量,a1-a13分别为自变量的系数。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用逐步进入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3。由表3 可以看出,勤奋刻苦对于成绩排名影响最为显著;深层学习法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效应最大,系数达到0.394。心智导向下的自主探索和师生互动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显著,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则不对批判性思维产生影响。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主要对警察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其中谨言慎行因子影响最大,且影响效应均大于心智导向下的学习参与各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互动系数为负,说明公安院校中的师生互动对于职业认同感具有负向影响。这与我们的日常认知有所冲突,需要进一步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以公安本科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视角下,不同类型的学习参与对于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影响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结构在行业院校中也同样成立。大学生学习参与行为一方面涵盖了以认知、思考、探究为内涵的心智导向学习参与,即本文中的自主探索、师生互动和表达交流3个因子;另一方面也存在以认真、勤奋、刻苦、持久等为内涵的美德导向学习参与。两者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是对于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多样性的一种新型观察视角,都表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对二者进行区分,一方面是有利于认识学生在学习参与行为上的复杂性,有利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则是肯定中国乃至亚洲学生在美德导向下学习参与行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制定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避免盲目地追随欧美学习评价的脚步而忽视自身的特点。
表3 学习参与各因子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回归分析
第二,心智导向和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均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但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上表现不同。总体来说,以美德为导向的学习参与行为更易对成绩排名等较为量化的指标产生影响,还对职业认同这类以寻求群体接纳、强调团体人际和谐的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以刻苦、认真、持久为核心内涵的美德参与更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给定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制定任务的完成程度。传统文化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体现了这种学习参与行为的背后逻辑。但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当前公安院校课程考试可能还存在单纯性的知识输入与输出的特性,即注重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复述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深入探讨知识背后逻辑能力的培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成绩排名的回归分析中深层学习法何以不具有显著效应。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这种认同感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操作过程,还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只有很好地进入某个工作的社会过程,具备其所处的工作组织中多数成员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使命。[12]因此,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既需要通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领会专业精神来获得,也需要获得职业共同体的认可与接纳。同时,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暴力机关,需要其成员具有较强的服从性和纪律性。公安院校也普遍实行警务化管理,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有较强约束性。这些都与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内涵不谋而合。本研究中师生互动对于职业认同感产生负向作用,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本研究中的师生互动指标内涵更偏向于师生双方思维的碰撞,要求参与双方在主体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对于学术问题进行有益的质疑与论证,从而获得对于真理的认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与警察职业中强调的纪律性有一定区别;二是公安院校中的师生互动活动还仅仅停留于对知识范畴的探讨,师生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层次较低,未能涉及对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三是院校中的专任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博士生,缺少在公安基层锻炼的机会,对于公安基层工作不熟悉,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指导的借鉴意义不大。
以心智为导向的学习参与行为对于批判性思维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度。前人研究也表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于自评的知识技能发展和高阶能力发展影响较大[13];各类世界性学习评价测量项目也发现,欧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要高于中国学生,他们在课堂表达互动维度上的得分也较高[14]。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15]它需要学生具备好奇心、想象力、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偏向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迁移运用。由此可见,心智导向的学习参与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塑造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三,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高低取决于其是否从内心接受学习内容并主动采取行动,即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等是否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持之以恒,体现的都是学生自身独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学生参与了、投入了,才会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才能够为其带来收获与满足。
2.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到学习参与对于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改变行业院校单一地以行业单位满意为教学导向的教学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优化校园教学环境和教师教学手段,一切措施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产生自觉持久的学习探究行为。概言之,即从学生角度入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大学生学习收获。人才评定和选拔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其批判性思维、职业认同感等方面的提升,应依据各行业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重点突出、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学习结果的目标导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心智导向和美德导向上的学习参与和投入。
第三,落实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提升师生互动层次和质量。一方面通过教学环节设计、教材选择等渠道将主流价值观、家国情怀、职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发挥课上熏陶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创设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物理环境和制度环境,提高教师对本行业业务的熟悉程度,发挥课后引导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