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探究
——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2021-04-06叶姗虹
文/叶姗虹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但是,客观地分析,我国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依然停留在一种粗放状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甚至学校自身,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客观性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实际项目挂钩,面对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领域、新技术,需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满足当下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1]。
一、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在国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模式已走进诸如斯坦福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院校。目前,国外大学与企业合作有如下七种模式:①英国高校的“工读交替”模式。英国政府主导发动企业扶持职业教育;②美国高校的“校企契约”模式。通过工商组织与政府的介入,约定高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③澳大利亚高校的“新学徒制”模式。由政府介入推出培训目标计划;④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传统学徒培训模式综合并举;⑤法国高校的“学徒培训”教学模式。半工半读以及工读交替多重选择;⑥日本高校的“企业访问”模式。学生通过考察企业、了解企业,确定将来的工作岗位与就业机构;⑦韩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员工接受在职培训。
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由于企业和学校投入的比重不同,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相同之处在于: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招生—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让读书与就业无缝衔接。
当前,国内“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大多为高校某一专业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培养的经验提炼和运行机制研究,多维、立体、全方位提出构建系统合作机制的研究成果很少,关于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机制建设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高校校企要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尤其是教育部提出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后,高校如何面对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创新性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2]。
二、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建设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关系
不同城市地区自身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通常会被当地地理区位、人文背景以及气候等因素所影响,并在特定的区位范围形成源远流长的本土特色地域文化。在我国每个省、市、直辖区都有属于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特色等多个方面。在设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初,需考虑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能适应新时代文化背景并与世界文化相连接,符合当今新发展时代下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审美取向。
通过环境设计专业中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特色融合,所在区域的环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发展,以此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播度与自信心。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蕴,正因为具备了不同特色的本土地域文化,每个地区的城市建筑设计工程也会有风格上的辨识度,从而形成差异化的地方建筑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大众的审美取向与需求慢慢被改变,而环境设计这个专业方向和工种,作为融合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需要进行传承与创新。只有将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合理地融入进环境设计工作中,建设具备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景观,才能更好地实现本土化校企合作培养与环境设计工作的融合,实现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3]。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江苏海洋大学是江苏省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较早的高等本科院校之一。据调研,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点对点紧密型、点对点松散型、多对多联盟型”。“点对点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事业、产业紧密结合成一种实体,形成广泛且密切的合作关系,通常形式主要包括合作建设研发中心以及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点对点松散型”此项合作是校企合作双方根据各自的所需采用的一种非固定的合作形式,例如委托开发、协议教学等方式;“多对多联盟型”合作是指通过地方政府引导,集结某一地区、相关行业的高校与产业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同盟,形成共同发展、密切联系、共享资源的合作模式,发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
客观分析,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环境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基本停留在单纯选择项目合作和接受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层面;没有具体、统一的合作思想,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全新管理变革,不愿改革以往的学校运作机制,基本沿用的是常规化的方案、模式与办法,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基地的机制建设,均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必然导致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导致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各自为政,“双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导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徒有空壳。
探究笔者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上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标设计涵盖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机制、共享机制等在内的院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对规范、深化、创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深度合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引领推广作用[4]。
四、环境设计专业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要重视基地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一是可以营造学术氛围,积极开拓企业的教学与工程训练途径,二是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扩大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影响力,逐步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设专业的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形成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在联合培养基地学习期间,学生要严格遵守基地各种制度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学生本人应定期向所在学校专业做报告,基地也应构建合理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在基地培养学习期间所有的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估。构建涵盖人才培养和使用全过程、多维度考核、多客体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追踪和全方位的测评,推进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合理地发展。
(三)避免学校与企事业之间的单向给予,搭建互利共赢的桥梁
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系统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突破“政府旁观、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转型,兼顾校、政、企多方合作主体的需求机制,建立由浅及深、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合作共建的全新模式。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置于校政企一体合作的视域中,使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功能与合作基地的机制建设紧密结合,为校企长效合作模式提供法制保障基础与政府调控桥梁。
(四)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向化与个性化的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基地并形成支撑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合作各方优势,真正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方案双定、过程双导、质量双管、效果双评”,在人才培养合作中以个性化为导向。
(五)解决社会职业与学科体系之间的需求关系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平台。该基地处在社会职业与学科体系需求的交汇点,一是承担为学科培养人才的重担,二是为社会承担起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所以,基地建设应瞄准地方企事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坚持本地方特色,切合灌入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特性,明确地方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应用型研究导向,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所服务[5]。
地方特色是高校发展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基于本土文化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突出设计作品特色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产品质量活力与文化内涵的必然途径。笔者所在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更好地服务江苏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地方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设计、研究院、教育等综合管理和服务岗位,着力培养思想信念坚定、设计能力出众、专业功底扎实、职业形象良好的应用型人才。
五、要注重以专业为基础、以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
一个有效的基于实地项目学习和实践的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及时依据社会现实问题及需求推进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在校生提供实战练习的机会,更能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蝴蝶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军,为企业的发展做准备(见图1)。
图1 依据专业为基础、以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培育立项
企业的项目所需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重合是校企合作的先决条件。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合作企业项目为载体,项目主体目标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企业项目实践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行意义,专业理论学习赋予了企业项目实操更丰富的内涵支撑。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许多提供网络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电子应用软件、工具、开放网络课程平台企业致力于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服务,助力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成长。当企业自身发展及需求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吻合时,可将企业实战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在企业与教师协同合作下,共同培养综合素质技能多方位一体的全能人才,为毕业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协同培育项目
1.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实战项目同时进行
专业教师可依据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综合安排教学用时,可将项目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开课之初,可邀请项目企业负责人为学生做相关企业产品推介会,为项目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可根据项目实战的具体实施情况,适时提供学习相关支持。如项目支持、软硬件支持、技术指导等。待学期结束时,在已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整个设计制作的工作。
2.实地项目设计的成果展示
课程考核标准应以项目设计制作全过程为依据,包括项目背景、人群需求分析阶段、项目前期设计阶段、项目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后期评价阶段和项目设计成果汇报与现场展陈阶段六个阶段。项目设计成果汇报与展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过现场分享得以积累经验,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环境设计专业特色、本团队优势及项目设计成果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设计成果展陈活动也可为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个借鉴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六、结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综合国内外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为实现个性与共性相结合,针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机制建设研究的严重缺位,文章提出了机制建设的系统设计,为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无盲区、全覆盖机制支持。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必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发展,这也从侧面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模式进行探讨,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与分析,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进步、发展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