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金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4-06常霞戴禄胜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工学学分工匠

文/常霞 戴禄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是破解民办高校招生难、生存难的一剂良方,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方面,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施更新速度滞后于市场,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学院需通过校企合作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则通过工学结合促进深入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就业的能力和信心,解决部分经济问题。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家政策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形势所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如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要求: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结对,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教育[1]。

(二)国外成功办学模式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三明治”模式最早起源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该校工程和船舶建筑系的学生第一阶段在校学习,第二阶段到企业去工作,第三阶段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在学校授课和企业工作相互轮替的方式就像两块面包中间夹一块肉的“三明治”,“三明治”模式因此而得名[2]。德国则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双元制”培养模式很有效果。在该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企业的实践技能培训,而且要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双元”的含义是指以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企业和学校双重培训下,按照培训大纲和教学大纲双重教学内容,接受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两类教师的教学。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则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学校学习和到工厂去工作中进行周期性轮换。这种由社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经典模式,开创了美国合作教育的先河。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成熟的办学经验,凸显了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需求

学院要坚持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与优质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实施学校企业双元教学,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循环式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培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兼优,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概念界定

工学结合是指将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指在校企合作的总体框架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做到时间上的交替进行;同时,将企业的生产实际融入学校教学,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进行,做到空间上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主体是学生,而推动工学结合的主要力量来自任课教师、课程组、专业教学团队、系部以及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相关部门。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目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企业为降低招聘人员成本,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其需要的人才。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打下理论功底,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使其在大学三年中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工学结合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的实践

自2013年以来,为应对生源结构的变化趋势、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金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改进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配套的教学体系、精干的教职工队伍,工学结合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学生和家长接受。

(一)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工学结合中

工匠精神是倡导一种价值观。原先“匠”为木工的意思,今天已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从前匠人们用一把标尺、一柄刀的标配,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如今的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我们不可能也不必人人都成为工匠,却可以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同样可以通往成功。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出发,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应将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我们可以从课堂教育、主题活动、榜样引领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塑造学生行为的作用。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大都在16岁~21岁之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们学习和生活中明确大是大非,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慢慢形成照章行事、依规办事的习惯。在学生时代形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到工作岗位上就会很容易地转化为好的工作习惯。其实,好的工作习惯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工匠精神的行动之美。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如做出来的电路能亮起灯光,能用手中的笔将见到的景色画出,学生都是兴奋的、快乐的,教师必须对这种兴奋与快乐加以利用。学校要设置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课程,而不仅仅满足技术要求。在实践课程中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上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亲手动手的“行动之美”,从而培养工匠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高职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品性时期的指引者。职业院校教师在备课、上课、课下指导的各个环节,以及知识讲解、技能展示、问题解决、情境设置的各个方面都能精益求精,学生自然而然能受其影响,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当然,工匠精神的培养从学校层面来说,还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如果营造不出弘扬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则工匠精神就很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其实,一个人的进步、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这不只是书本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更是实践积累而得的启示。所以,学校办学要能沉得住气,要有定力,要戒除浮躁,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慢的艺术”上来。如此,工匠精神的培养才有它生长的土壤。

(二)工学结合中的四步推进法

第一步是考察企业。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如企业的实力、社会声誉、主要发展领域、核心产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薪资政策、晋升渠道、考核制度等。考察企业及周边生活设施,包括所处的位置、周边购物指南、企业住宿条件、食堂伙食情况、学生参与实习需要的生活用品准备等。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企业岗位情况,即工学结合岗位是什么,要做什么,需要实习生具备什么条件,以及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各系主任、部分班主任和学生代表跟随工学结合工作人员赴企业现场考察合格后,入选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并进入工学结合合作名单库。

第二步为实习前的宣传工作。班主任要搜集、整理有关材料,召开主题班会,把实习的目的、要求、计划、考评方式等告知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安全、诚信、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也可邀请往届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分享实习的感受与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增强学生完成实习的信心。实习前的宣传可提高学生对此类办学模式的认识,提升其对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认同感,使其积极地参与学校安排的实习。

第三步为企业到学院宣讲。阐述清楚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职业、岗位的关系。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一般面向某个岗位群,或者涉及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既要同时具有某个岗位群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又要能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学校培养人才不只是局限于某个岗位,而是面向一个行业纵向或横向的多个岗位。要重点宣传企业实习对学业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帮助,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步是组建实习队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而学习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工学结合中,学生要完成从在校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转换,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不愿意实习、不适应实习等情况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有效开展实习工作,以保证顶岗实习顺利完成?组织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精心组织、精准实施、精细管理,学生认识才能提高,凝聚力才能形成,行动才能统一,学院的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进行分类。对认同学院办学模式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协助教师做好思想有疑虑的学生工作。对思想不稳定的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沟通,扭转他们的认识,并取得家长的支持,最终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企业实践是“在校生”向“社会人”过渡的桥梁。对抵触、拒绝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学生,如无法做通思想工作,则通知其转到普通班,安排其在校课程。确定好实习名单后,要组织学生与家长沟通填写“实习安全责任书”,统计学生个人信息,报送到学校工学结合工作办公室。学院同时与驻厂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

(三)工学结合期间的校企协作管理

1.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院按照学生人数配备驻厂教师,同时班主任除网络联系外,定期去企业看望学生。系主任、学院领导也定期去企业走访和看望学生。

2.驻厂教师带着包括学生相关详细信息的花名册,到实践单位后要及时建好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宿舍登记卡和外出登记卡。驻厂教师到岗后和实践企业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并主动与企业人事部门联系了解企业的具体相关规章制度,并及时向学生宣传教育到位,督促学生严格遵守执行。特别是要加强安全教育。

3.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及时建立起相应学生管理机构,在每一个企业实践点选出学生负责人、跟班组长、宿舍长等参与管理。学生干部更能掌握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每天与学生干部沟通,对学生实习中处理矛盾或者共性问题及时处理,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4.在工学过程中,学生远离家庭和学校,遇到困难时只能依靠教师。驻点教师要随时利用通讯工具与学生交流。同时要深入实习现场、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实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解决,稳定实习队伍。在沟通中,驻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抱怨和想法,这对学生来讲,是平生第一份工作,他们表现出的不适应、畏难情绪都属于正常现象,要给予他们充分关心和理解,并加以引导和鼓励。通过与学生密切沟通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提高驻厂教师开展思想工作的有效性。驻厂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填写实践任务书,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驻厂教师管理工作实行报账制,每周五把学生在实践单位的情况以电子档的形式向学院主管领导、系主任汇报一次。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要写工学结合工作小结、填写实践任务书;驻厂教师与企业导师沟通,结合其对学生的工学表现,填写实习鉴定表,进行整理归档;学院工学结合工作小组对驻厂教师进行工作考核。

(四)工学结合的德能学分综合认定法

学院制定了《“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实施试行办法》,职业素养学分包括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共计36个学分。其中必修课有32学分,选修课有4学分,具体学分体系见表1。必修学分模块之间,不可相互替代、充抵。学校鼓励学生多修职业素养学分。选修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在一个或多个模块进行选修,累计达到4学分即可。

表1 “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体系

学生参加专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按表2获得相应学分,专业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所在系负责组织安排及考核,需在第二、四、六学期末完成。

表2 专业课外社会实践学分评分标准表

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同时,还要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在线课程,并完成相应的学分。

经过实践验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成功实现学业和就业的对接,使学生得以顺利进入行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可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工学学分工匠
90后大工匠
盐工学人
工匠风采
盐工学人
——沈 妉
工匠神形
盐工学人
——李 琦
学分美食
工匠赞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