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体会
2021-04-05沈涛卢珠明梁湘源段楚骁张东熙
沈涛 卢珠明 梁湘源 段楚骁 张东熙
1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胸外科 529030;2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心血管外科 529030
前上纵隔肿瘤包括胸腺肿瘤、淋巴源性肿瘤、畸胎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等,以胸腺肿瘤最常见。巨大前上纵隔肿瘤尚无明显定义,有文献指出肿瘤直径达10 cm可称为巨大纵隔肿瘤[1],亦有国内报道指出,以影像学检查肿瘤是否超过一侧胸腔一半以上作为诊断标准[2],国内外标准不一。巨大前上纵隔肿瘤往往有血供丰富、组织界限不清、手术视野暴露差等特征,通过本院收治的巨大前上纵隔恶性肿瘤手术病例,分析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研究病例34 例,为本院2013—2018 年收治的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手术患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16~72岁;8例患者有单侧眼睑下垂,2例有肢体乏力,1例出现中度贫血,6例患者有胸痛,9例患者有咳嗽、咳痰、气促,其余为体检发现;34例患者纵隔肿瘤病变直径范围为9.0~19.0 cm,平均11.2 cm;34组患者中有20例术前增强CT均提示侵犯心包、左无名静脉或相邻肺组织可能;34例患者术前心肺功能等检查均提示可耐受手术。
1.2 手术方式及术中情况 所有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高位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13 例患者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13例因胸骨横劈切口均结扎同侧胸廓内动静脉,保留对侧胸廓内动静脉,其中10 例病例术中探查均发现肿瘤与胸骨粘连紧密。13 例患者中8 例侵犯心包,均行心包部分切除+心包重建术;6例侵犯肺组织,其中1例侵犯双侧肺叶,行双侧肺叶楔形切除,5例侵犯一侧肺叶,行肺叶楔形切除;1 例侵犯肋骨,行肋骨切除+胸壁重建术;9 例侵犯左无名静脉,其中4 例行左无名静脉切断结扎术;1 例病例因肿瘤侵犯主动脉弓,行姑息性手术。21 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6 例侵犯左侧无名静脉,2 例行左侧无名静脉切断结扎术;8例侵犯心包,行心包部分切除+心包重建术;4 例侵犯一侧肺叶,行肺叶楔形切除;1 例病例因侵犯上腔静脉,2 例因侵犯左侧无名静脉,且阻断左无名静脉后无法耐受,均行姑息性切除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4 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 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 例,姑息性切除1 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 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 例,姑息性切除3 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两组患者不同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见表1。术后病理:13 例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患者中胸腺鳞癌3 例,B3 胸腺瘤2 例,B2 胸腺瘤2 例,肉瘤2 例,成熟畸胎瘤2 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1 例,精原细胞瘤1 例;21 例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中B3 胸腺瘤1 例,B2、B1、AB 胸腺瘤9 例,肉瘤1 例,成熟畸胎瘤5 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1例,甲状腺肿1例。34例患者中1例糖尿病患者因感染甲流导致死亡,其他33例均平稳出院。
3 讨论
3.1 前上纵隔肿瘤的诊断与鉴别 前上纵隔肿瘤包括:胸腺瘤、畸胎瘤、淋巴源性肿瘤、甲状腺肿瘤等,15%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前需控制重症肌无力症状。胸部增强CT 可有助于诊断肿瘤的性质、指导手术术式、预判手术难度及风险等[3-5]。因34 例病理中有1 例为淋巴瘤,术前CT 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仍有必要,病理诊断对是否需行手术、判断手术难度及切除范围均有所帮助。
表1 两组不同术式手术指标临床比较()
表1 两组不同术式手术指标临床比较()
3.2 手术切口的选择及手术相关指标 目前微创技术的发展,剑突下三切口或单切口手术,左、右侧胸腔镜手术[6-7]亦成为多数医院常规开展手术术式,但对于巨大前上纵隔肿瘤,微创手术已不适合,开胸手术已显困难,完整、安全切除肿瘤是手术目的,完整切除肿瘤有益于患者预后及生存期[5,8]。正中开胸切口[9]为前上纵隔肿瘤的标准术式,但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周围组织间关系,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难度有较大影响,本次研究部分手术选择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对减少手术难度、增加根治手术成功率有帮助。
本次研究病例手术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手术切口的选择,术前CT 检查可提示肿瘤大小、周围组织间关系,对术中情况提前预判。34 例患者中有21 例患者CT未见肿瘤与胸骨后壁间明显粘连,行正中开胸切口,手术切口暴露充分,可有效暴露肿瘤与周围组织间隙,使手术得以安全进行。
34 例患者中有13 例患者CT 可见肿瘤与胸骨后壁紧密,组织间无明显间隙,肿瘤主体(既肿瘤几何中心)偏向胸廓一侧。术中以肿瘤于胸腔内偏向侧的第3 或4 肋间隙为先行切口,做前外侧切口进入一侧胸腔,探查纵隔肿瘤与肺、心脏等脏器、组织关系,沿组织间隙向对侧病变分离。其中10 例手术中均发现纵隔肿瘤与胸骨粘连紧密,且纵隔肿瘤血供丰富,如按传统正中切口开胸,则有损伤纵隔肿瘤及其供应血管可能,术中出现大出血或纵隔肿瘤破裂风险,增加手术难度,无法完整切除肿瘤。手术由一侧进胸,优先分离纵隔肿瘤与胸骨间致密粘连,降低手术难度,同时侧切口有助于肿瘤偏向侧组织、血管间解剖与分离,增加手术安全性。术中需横劈胸骨,结扎同侧胸廓内动静脉,保留对侧胸廓内动静脉,保证胸骨愈合,利于肿瘤另一侧处理。术中以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必要时可剪断1~2 根肋骨,充分暴露视野。经此手术切口,上可处理左右无名静脉,下可处理至心底位置,侧面可进行肺门血管处理,切口暴露充分,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和提高手术安全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而肿瘤最大直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对手术切口选择影响小,而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关系则影响手术切口的选择。13 例选择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患者,术前CT 多提示恶性肿瘤,肿瘤多与胸骨后粘连紧密,且侵犯肺、心包、无名静脉等,手术难度大,因此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正中开胸组。
3.3 术中、术后处理 本次34 例患者中有16 例患者均发现纵隔肿瘤侵犯心包,行心包部分切除,心包缺损大,术中以猪心包补片[10-11]行心包缝合重建,术中缝合需保持适宜松紧度,避免因缝合影响心脏泵血功能。34 例患者中有15 例患者出现左无名静脉侵犯,其中8 例行左无名静脉切除才可达根治性切除,左无名静脉切除需谨慎,避免术后出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术中切断左侧无名静脉前,需夹闭静脉15~20 min观察眼睑水肿、中心静脉压情况[12],无明显异常才可切断,术中2 例夹闭后出现眼睑水肿及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而放弃,其余6 例术后患者均无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术后亦无须抗凝治疗[13]。1例患者因纵隔肿瘤侵犯肋骨行切除,建议行2 根及以上肋骨切除时,需行胸壁重建,避免反常呼吸、呼吸衰竭及恢复胸壁形态及功能[14]。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手术创面大,如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仍可适当补充悬液红细胞及血浆制品,提高患者氧合能力。
外科手术是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在条件允许下,术前均应行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胸部增强CT 对手术术式选择及风险评估有指导和参考作用,手术切口的选择则对手术的成功及安全性起重要辅助作用。对于巨大前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的一种选择,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