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复合型航海人才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4-05董海亮唐华浩董亚力邓小富北部湾大学

珠江水运 2021年5期
关键词:航海航运协同

董海亮 唐华浩 董亚力 邓小富 北部湾大学

航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高素质的航海人才是航运业最为重要的一环,航海人才尤其是海员经常代表着国家,是“一带一路”的直接参与者和贡献者。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现代航运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对航海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当今航海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还能具有较强职业素养、崇高的敬业精神、优良的实践技能、外语沟通能力突出,并对航海前沿科技、港口物流经营、港航管理、海事法律法规和航运金融保险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所了解。现代航运对航海人才的需求正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

由于本科高校处于地方,往往存在地缘、办学经费、教学条件等劣势,要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养、求创新、重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仅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完成的。航海人才培养过程是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全员互动,实施立体化的互动培养体系,才能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协同育人的理念不断创新航海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内引式”校内协同和“外延式”校外协同的“大协同”育人平台,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整体性、相对性与灵活性。

1.当前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航海职业吸引力下降,招生困难和生源质量下滑

近年来,航海职业吸引力下降明显,直接反映的就是全国各大航海类院校普遍存在招生难和招生质量下滑。具体原因可归结到:(1)中国传统的陆地文化思想,人们对航海职业认识的不足和偏差,例如对航海的理解就是开船,开船辛苦且风险大,长时间远离父母妻子,且一个大学生去开船不体面的认识等;(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船上与陆地上收入差距越来越小;(3)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不愿意小孩从事辛苦的航海职业;(4)船员工作环境特殊,年轻人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船员社会地位偏低,国家对船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

1.2 航海职业认同感下降,航海类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

目前,各航海院校普遍存在学生航海职业认同感下降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学生考证率低、考证通过率低、上船率低、上船毁约率高等现象。具体原因可归结于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专业思想不稳定、考证知难而退、缺乏及时有效的专业和就业指导等。

另外,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需求大量的航海类人才,这种需求并不仅仅是直接参与航运运输的海员,还包括一切围绕航运相关的的行业,其中既有船舶管理、船舶代理、货物代理、商品检验、船舶检验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还有航运电子商务、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技术和为航运提供保障支持的航运法律、航运咨询、航运教育、船员服务等新型航运服务业。甚至包括海军、海警部队以及海洋、航运、船舶等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航海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航海类学生就业面的扩大,给本就航海职业认同感下降的航海类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提供了多种选择。

1.3 航海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性受约束较多

航海类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下降、航海类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现象已经形成,在当今还无法有效控制和选择航海人才“进口”的情况下,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使航海人才更好地“出口”是当今各航海院校的使命。目前,绝大部分航海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也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调整和修改。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由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当今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要。

但是由于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满足教育部对学分、学制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外,还要满足交通运输部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的要求去设置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计划并开展培训。因此,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受约束和限制较多,自主设计创新的空间有限,大部分航海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订购等方面,改变不多,模式陈旧,内容更新慢。新技术的应用在课堂上体现的比较少。这直接导致航海类人才培养创新性不足,培养的航海人才知识技能较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的个性化和航海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航运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目前,大部分航海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和协同育人,内容主要在现代师徒制合作办学、三明治式合作办学、接收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科研合作、校园文体活动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搭建“内引式”校内协同和“外延式”校外协同的“大协同”育人其他视角,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整体性、相对性与灵活性。主要做法如下:

2.1 “院系”协同和“校-政-企”协同重新定位航海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开发特色的选修课程,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面对航海职业吸引力下降、航海职业认同感下降、航海类学生就业多元化等现象,现当今航海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任务一方面是积极引导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从事航海职业,另一方面是在 STCW 公约要求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与新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航海技术专业为例,充分利用校内“院系”之间的合作、校外与“政地企”等单位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除了开设规定的 STCW 公约要求的专业课程以外,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可分方向共同设置开发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例如(1)应用型航海人才选修课(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航海心理学、航海史纲、航运经济地理、航海交际礼仪、航海办公自动化等);(2)管理型航海人才选修课(公文写作、海事行政与实务、海事调查与案例分析、航标管理、国际航运管理、船舶代理和货物代理、船舶检验与检查、海上搜寻与救助、港口物流与管理等);(3)研究型航海人才选修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Matlab、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船舶运动建模与控制、交通运输工程学、海上交通工程、运筹学等)。

2.2 “校-政-企”协同做好航海类专业的宣传,努力提高航海类专业的知名度

将航海类专业的招生宣传从航海院校单方面的宣传调整为航海院校、航运企业、海事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宣传,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线上、线下重点深入各地教育局、中学对当地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从建设海运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航海类人才培养形式和目标、就业形式和形势等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的充分宣传。普及人们的航海意识和改变人们对航海的认识,以提高航海职业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2.3 “家-校-政-企”协同尝试用人单位和班级结对子,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

(1)围绕提高学生航海职业认同感,班级与用人单位结对子形式,每一到两个单位与一个班级从大一开始结对子,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定期开展结对班级学生深入航运企业等用人单位和企业船舶参观实习,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航运夏令营活动,航运企业等用人单位定期到学校举办座谈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赞助和参与班级的党团文体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向航海类专业学生普及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增强航海类学生对航运业和航海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从事航运业的兴趣和热情。(2)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家长学校企业”三方的座谈会,以及邀请班级学生家长代表到企业参观学习,向家长普及航运和航海文化知识,提高家长对航运业的认识,争取家长的对小孩从事航运业更多的支持。

2.4 “校-政-企”协同招募“校外辅导员”,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引领

航海院校面向航运企业等用人单位招募一批思想品德端正,政治觉悟高,有大局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的“校外辅导员”对接班级,校外辅导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根据航运企业家等自身成长经历以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等,激发学生学习航海类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通过不定期的线上线下形式走进教室组织召开座谈会、企业参观实习、思想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参与对接班级事务管理和专业思想引领工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景式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同时定期举办校外辅导员工作会议、沙龙、论坛等相关活动,共同讨论和研究航海类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校的办学和发展提供更多建议。

3.结语

通过深化“家长、院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合作,把教学、实践、就业、活动等与航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促进航海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航海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航海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猜你喜欢

航海航运协同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航海争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