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谷22选育技术报告
2021-04-04李晓菲王丹宇
刘 丽,李晓菲,王丹宇
(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辽宁 锦州121000)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品种来源
锦谷22谷子新品种系锦州农业科学院和河北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联合选育,以优质、高产、多抗的锦谷14为母本,以复532×M2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
1.2 选育经过
锦谷22号,人工有性杂交于2006年,组合号为1732,2007年种植F1代,进行系统选育,淘汰伪杂株,2008年种植F2代,进行系统选育,淘汰伪杂株,2009年种植F3代,秋后根据田间株选结合室内考种,淘汰伪杂株,筛选出1732-1、1732-2两份材料。2010年把1732-1、1732-2分别种成株行,2011年种成株系,经田间观察鉴定,在1732-1中选出性状稳定、整齐、产量突出株系,2012年1732-1参加院内品系鉴定试验进行产量初评,平均亩产为401.2 kg,2013、2014年参加院内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为409.3 kg,两年平均比CK增产14.7%。同时进行原种扩繁。
2 品种特征特性
特征锦谷22株高126.8 cm,主茎节数13.2个,主穗长22.5 cm,穗型纺锤,褐谷黄米。
特性锦谷22平均生育期为117 d,穗粒重16.21 g,千粒重为2.95 g,出谷率为83.4%,出米率77.2%;丰产性好,苗势强,抗倒、抗旱、耐涝、耐瘠薄。
3 产量表现
锦谷22平均亩产为322.01 kg,居第2位,比对照朝谷13增产7.98%,在7个试点中6点增产,1点减产。在大连特种粮研究所试验点亩产393.97 kg,增产20.38%,在辽宁省职业技术学院试验点为497.14 kg,增产9.88%,在锦州农科院试验点亩产215.22 kg,增产9.63%,在丹东市农科院试验点亩产229.45 kg,增产7.84%,在辽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试验点亩产402.46 kg,增产7.80%,在辽宁省水土保持所试验点亩产367.07 kg,增产6.31%,在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点亩产148.74 kg,减产17.41%。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轮作
种谷子要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合理轮作,把谷种播在上茬没有种过谷子的地块上。地块选好后,要细整地,整好地。
4.2 整地与土壤要求
谷子属耐旱抗瘠薄植物,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除涝洼地、砂土地以外均可种植。整地要求早动手,土壤化冻一犁深就应及早翻耙起垄,亩施腐熟鸡粪、猪粪2000~2500 kg,复合肥10~15 kg,作为基肥。整地要细,以利于根系生长。
4.3 适时早播
搞好种子处理。对谷种进行风筛选、盐水选,清除秕粒、草籽、杂物等,将种子阴干,然后用药剂处理。种子要用清水洗,清除秕粒和种子表面的病菌孢子,用35%瑞毒霉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防治谷子白粉病。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可防治粒黑病。用种子重量的0.1%~0.2%锌硫磷闷种可防治地下害虫。
适时早播,当气温稳定通过7℃时开始播种,主要是抢墒播种,整地要细,踩好格子,覆土要均匀一致。播后如遇雨形成硬盖时,用磙子压或其他农具破除硬盖,以利苗全苗壮。
提高播种质量。对底墒较好,表墒较差的地块,推掉干土,把种子播在湿土上;对土壤墒情较差地块,在播前1~2 d把有机肥闷湿,施入土壤中,借墒播种;幼芽拱土时如出现干旱,压一遍磙子,提墒,以确保全苗。总之,要千方百计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合理密植。一般根据地势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密植,原则是平地、肥力高的地块,密度大些;坡力、肥力低的地块,密度小些。一般平地、肥力较高地块,亩保苗株数3.5万~4万株,坡地、肥力较差地块,亩保苗3万~3.5万株。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7~8℃,最适温度为12~14℃。幼苗不耐低温,因此确定播期要因地制宜。播种方法采用条播,行距30~45 cm,播种深度3~4 cm。播后镇压,亩用种500 g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80 cm,大垄双行,亩保苗3万株左右。
定苗一般谷苗在5片叶左右移栽最易成活。及时间定苗,防止苗荒,其中播种量过大的田块,应及早间定苗。一般在3~5叶时,间定苗较适宜。若幼苗生长较旺,应于午后镇压蹲苗。由于谷子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相互争夺养分,一般要求早间苗,株高4 cm 5叶期就应定苗,株距8~9 cm,需留单株,此有利于分蘖。
4.4 合理施肥
基肥。基肥在播种前结合深耕整地一次施入,以农家肥为主,要亩施优质农家肥2500~4000 kg,并与过磷酸钙混合作底肥,结合翻地或起垄施入土中。
种肥。种肥在谷子生产中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而被广泛使用。一般亩施磷酸二铵10 kg,氮肥5 kg作种肥,可促谷苗早生快发,满足谷子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
追肥。追肥增产作用最大的时期是抽穗前15~20 d的孕穗阶段,谷子苗高30~50 kg时,距苗眼6 cm左右,用锄头或镐开10 cm深的沟,每亩均匀撒施氮肥35 kg左右,然后埋土,深施提高利用率。在谷子生育后期,于叶面喷施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以促进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
4.5 加强管理
一是早压苗,促进根系发育。在幼苗2~5片叶时,用木头磙子压青苗1~2次,以利壮根。二是早间苗、定苗。“谷间寸,如上粪”。当苗高3公分时开始间苗,即拿上手就间苗。幼苗5~6 cm时进行定苗,草株留苗,拐子苗,不留死簇子。三是中耕除草。谷子的中耕管理大多在幼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一般为2~3次。第一次中耕结合间定苗进行。中耕掌握浅锄、细碎土块、清除杂草的技术。进行第二次中耕在拔节期进行。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追肥灌水进行。中耕要深,同时进行培土。第三次中耕在封行前进行。中耕深度一般以4~5 cm为宜。中耕除松土除草外,同时进行高培土,以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倒伏。四是合理灌水。“旱谷涝豆”。谷子是比较耐旱的作物,一般不用灌水,但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如遇干旱,应急时灌水,并追施孕穗肥,促大穗,争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五是防病治虫。生育期要及时防治黏虫、土蝗、玉米螟,干旱时注意防治红蜘蛛,后期多雨高湿,应及时防治锈病。
4.6 适时收获
谷子宜在蜡熟期及时收获,迟则易于落粒,造成损失。收获的谷子要束捆置于田间或其他地方,经半月左右完成后熟,方可脱粒。充分晒干后,再单独入库,妥善保管,谨防霉变,以利种用、食用和饲用。脱粒后的秸秆,要堆垛存放,避免雨淋日晒,降低饲用价值。
5 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谷子的主要病害有谷子白发病、谷子锈病、谷瘟病、谷子叶斑病及谷子褐条病等。
谷子白发病幼苗叶表变黄,叶背有灰白色霉状物,称为灰背。旗叶期为害株顶端三、四片叶,叶变黄,并有灰白色霉状物,称为白尖。此后叶组织坏死,只剩下叶脉,呈头发状,故叫白发病。病株穗呈畸形,粒变成针状,称刺猬头。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抽穗前及扬花后喷雾防治。谷子锈病出现在谷子抽穗后的灌浆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散生大量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可散出黄褐色粉状孢子,像铁锈一样,是锈病的典型症状,发生严重时可使叶片枯死。当病叶率达1%~5%时,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第一次喷药。隔7~10 d后酌情进行第2次喷药。
谷瘟病叶片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为灰白或灰褐色,叶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发生灰霉状物,穗茎为害严重时变成死穗。可于发病初期在田间喷65%代森锰锌500~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喷施叶面进行防治。
谷子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椭圆形,大小2~3 cm,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每隔10 d左右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
谷子褐条病发病时,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20%噻菌铜悬浮剂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 d喷1次,最好连喷2~3次。在病害较重的地块,要剥除老叶,除去无效茎以及过密和生长不良植株,以利于通风透气,降低温度。
6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辽宁省内大部分谷子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