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生态农业振兴策略研究
2021-04-04沐春恒尚海龙顾永泽
沐春恒,尚海龙,顾永泽
(凯里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上游,地处凯麻同城的核心区域,东部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部东接麻江县宣威镇,北部西抵福泉市。地形以亚高山地形的丘陵、河谷形的平地丘陵为主。全镇总耕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农林牧养殖用地9.7万亩,占全镇土地利用总面积的65%。其中,耕地面积30040亩,林业养殖用地46073亩,牧业养殖用地14000亩,可持续开发综合利用的“三荒”地块总面积7435亩。下司古镇年均最低气温15.7~17℃,无霜期90~301 d,年平均降雨量191.6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070.8 h,土壤多为黄壤,pH值在6.7~7.3,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近年来,下司古镇不断优化调整贫困农业产业发展结构,按照“应种尽种、能养则养、可帮则帮、以奖代补”的发展原则,深入开展秋冬种创建工作,确立了“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整村发展”的秋冬产业结构发展总体思路,实现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较好带动广大贫困农民群众积极脱贫创业增收。目前,下司古镇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其湿地生态农业复合模式主要包括西部丘陵平原山地、农林生态复合农业模式、水田高优湿地生态农业复合模式以及湿地生态农业复合模式。在河谷平原地区以播种优质水稻及种植绿色蔬菜、草莓、蓝莓为主。在东部丘陵区和山地中部地区,主要种植热带生态林、杂果树及林业用材林。在充分整治山区水土流失和合理涵养自然水源的基础上,还开展畜禽及养殖食用菌栽培。
1 下司古镇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投资成本高及农业生产者技术素质有待提高
下司古镇存在喀斯特地貌,山地和丘陵占比较高,还有部份划分为高山林地,这些地块较分散,土地和水资源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在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发展过程中,生态农户的专业组织生产能力相对较差,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效率普遍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生态农业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楚,在农肥使用以及设施农业生产等方面普遍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这种情况是当前下司古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2 生态农业集聚效益不高
下司全镇总耕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农村耕地面积3004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大。下司古镇具有山地和丘陵较多,耕地少和农村土地分散的基本特点,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农村机械化生产造成困难,使生态农业发展很难摆脱传统的以家庭经营管理为主的模式。下司古镇绝大多数农产品未经工业加工或粗略优化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缺乏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影响了生态农业商品化经营发展,导致生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与其他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
1.3 生态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能力不足
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落后,下司镇古同样也是。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济困领域资金占比较大,导致投入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农业经营者热情不高。究其原因:第一,下司镇前期受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资本投入产出比不高,农户不愿意通过投入太多的农业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第二,银行对发展生态农业支持有限,更多地倾向于重大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生态农业投资持续时间长、风险大,影响了银行的农业资金投入占的比重;第三,近年来下司镇虽然已经发展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但还只是处于初级发展试验阶段,不够成熟,企业和个体农户还没有正真发展成为农业市场主体。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4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下司古镇长期以支持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为主,缺乏大型乡镇企业。因此,许多当地农业人员选择了向二、三产业流动,导致了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少。下司古镇大部分人员外出务工,留下务农的大多是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老人,该群体劳动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他们习惯于传统农业耕种,不利于推广农业新技术。由于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很好支持措施,导致专业人才缺乏。
2 下司古镇生态农业制约因素产生原因分析
下司古镇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发展都比较缓慢,虽然生态农业已产生规模效应,但技术与财力均落后发达地区。加之处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貌较破碎,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较分散,不利于进行集中管理。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率低,农作物产出率也低,导致许多农户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流失;其次,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不够重视,致资金投入较少,没有更好的引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再次,下司古镇远离消费市场,交通不够通畅,生产的农产品很难运到相应的消费市场,加上运费较贵,长时间运输导致农产品保鲜成本高,产品不易销售;最后,产品推广力度不够,销售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相应的改革创新,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处于徘徊状态。
3 下司古镇生态农业振兴策略
3.1 政府大力支持引导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在适应经济农业发展自然规律条件下,制定完善的生态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合理有效地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推动下司山区农业向着生态产业化、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大方向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多渠道支持下司山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第一,实现“产业融合”,为下司镇县域生态农业协调发展战略插上腾飞的绿色翅膀,按照特色产业县域融合协调发展的总思路,延伸至全产业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合力推进县域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第二,政府提供信用贷款支持,为下司镇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的资金,解决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且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体的监督作用,共同维护下司镇生态环境,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1]。坚持把推进低效作物调减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落实责任,强化宣传,动员农民主动调减劣质低效的农作物。
3.2 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和旅游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工作力度,发展本地特色旅游产业,形成坝区引领、企业助推、农文旅一体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定期举办水果推介会、草莓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园区精品草莓水及蔬菜品牌知名度,吸引凯里、都匀、福泉等地的果蔬生产经销商前来参观采购。通过探索建立健全农民、企业、合作社三方联结协作机制,引导个体农户将国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入股企业、合作社,发展坝区特色旅游优势产业。注重鼓励引进大型农业种植龙头企业,落实贵州六马蜂李专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和优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浙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亿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凯里市蚩韵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农村经营企业主体承担经营社会责任,借助经营企业的资源优势,推进乡村农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3 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乡村发展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还离不开专业人才,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留不住专业人才[2]。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第一,加强人才业务培训,做好专业技术培训指导。充分利用“技能型党员”“志愿服务队”“林师傅”“土秀才”等培训资源,开展农村生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管理技术培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对全镇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及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培训,实现业务培训全覆盖;第二,重点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乡下的人才增加补贴和福利。积极统筹发挥辖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补偿项目资金保障作用,聘用辖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并继续加大对辖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行政处罚处理力度[3]。
4 结语
在国家乡村农业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下司古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下司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