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泾川县侵蚀沟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1-04-04薛晓东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7期
关键词:泾川县淤地坝水保

薛晓东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 泾川 744300)

1 泾川县侵蚀沟治理基本情况

1.1 泾川县侵蚀沟现状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流域中上游,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按黄河泥沙来源被划分为黄河多沙粗沙区。全县辖14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 409.3 km2,全境被泾、汭、洪、黑、蒲5条河流分割,有侵蚀沟3 271条,平均沟壑密度2.3 km/km2,其中沟内有长流水的侵蚀沟125条,流域面积在5 km2以上的侵蚀沟83条,流域面积10 km2以上的侵蚀沟32条;按侵蚀沟长度分,0.05~0.5 km的侵蚀沟1 887条,0.5~1 km的侵蚀沟843条,1~3 km的侵蚀沟458条,大于3 km的侵蚀沟83条;按危害程度分,存在潜在危险的1级侵蚀沟417条,危害较为严重的2级侵蚀沟693条,危害较轻的3级侵蚀沟2 161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389.6 km2,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8 275 t/km2。

1.2 泾川县侵蚀沟治理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治理程度达到82.4%。近年来,泾川县先后实施了水利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共治理31处侵蚀沟头,修建蓄水涝池36座(容积共4.22万m3)、水窖155眼、排水渠12 210 m、沟头埂3 367 m,回填加固沟头21处,造坡面防护林1.236 hm2,建成骨干坝8座、中型坝13座、小型坝13座;共调控塬面径流面积184.99 hm2,保护塬面面积56.67 km2,各类水保措施年拦蓄径流497.54万m3,拦截泥沙276.01万t,淤地18 hm2。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治理了塬面水土流失,局部缓解了黄土塬萎缩和侵蚀扩张的局面,在部分塬面、沟头、沟坡和沟道构筑了比较完善的“侵蚀沟治理四道防线”,塬面保护工程被当地干部群众称赞为“保家园工程”,淤地坝工程被称为“保安全工程”。

2 泾川县侵蚀沟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侵蚀沟治理实践中,泾川县总结出了“做规划、修梯田、挖水渠、建涝池、填沟头、封沟边、筑土坝、育林草”的治理口诀,探索出了从塬面到塬坡,从沟头到沟底,由点措施到面工程,由低水平到高质量,由单一治理向全方位综合治理转变的治理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2.1 侵蚀沟建设体系不平衡

据调查,全县急需治理的侵蚀沟有1 110条,占侵蚀沟总数的33.9%。泾川县财政困难,无力安排侵蚀沟治理和塬面保护专项资金,有限的中央投资只能治理4~5处侵蚀沟头,或建设1~2座淤地坝,按照目前的治理进度,还需治理200多年,项目治理进度缓慢,乡镇之间建设不平衡。

2.2 侵蚀沟治理支撑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土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保水保土项目分散实施,力量薄弱,治理成效不明显,不能适应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需求。围绕沟头和村庄道路布设加固、蓄排、疏导工程,需要占用基本农田和林地,用地审批存在红线制约,影响侵蚀沟治理规划和措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支撑、协调机制不健全,政策激励不明显,社会力量及人民群众参与侵蚀沟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2.3 侵蚀沟防护体系不完整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县通过梯条田建设、坡面造林、淤地坝建设等单一措施治理了一批侵蚀沟,但工程建设标准低,大部分侵蚀沟治理措施配置不完善,“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回填加固、坡面治理拦截、沟道水沙集蓄”的四重防护体系还未形成。特别是塬面上径流拦蓄利用和排导工程缺失,致使部分沟头侵蚀严重;大多数沟道缺少治沟工程,侵蚀沟水土流失依然严峻。

2.4 侵蚀沟治理监管体系不到位

现有治沟工程的日常维修、管护措施难落实,渠道淤积冲毁严重,枯枝落叶得不到及时清理,最终导致渠道漫顶,工程大部或整体冲塌破坏。镇村监督管护力量薄弱,监督管护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宣传、监督、管护不到位,部分群众水土保持意识淡漠,乱挖导流渠、不合理耕作、沟头乱倒垃圾、毁林毁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全民治理侵蚀沟、保塬固沟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

3 泾川县侵蚀沟治理的建议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要协调水沙关系。这为我们治理侵蚀沟水土流失,固沟保塬,减少入黄泥沙指明了方向。在“十四五”时期,泾川县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紧扣人为水土流失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两大目标,以侵蚀沟治理为切入点,以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助力器,以生态改善、民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为总要求,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1 建立激励机制

侵蚀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要协调发改、自然资源、农业、水利水保、交通等政府部门,建立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同唱生态文明大戏的联动机制,依策施治,依法施治,并在项目建设用地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应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突显侵蚀沟治理综合效应,并积极争取国家侵蚀沟治理投资。

建立“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谁经营”的政策机制,探索侵蚀沟治理成果综合开发利用新途径,推广林下养殖、饲草养畜、坝地高产作物种植、库坝水产养殖、水上娱乐项目开发等经营模式。

努力创建“政策扶持、个体投资、建办基地、增收带动、辐射引领、生态共享”的良性治沟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给予村组一定资金和治理任务,发挥村组在实施谷坊、造林等措施上的主动性,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积极参与侵蚀沟治理。

3.2 健全防治体系

要抢抓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将侵蚀沟作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建立雨洪集蓄利用和径流疏导结合的径流调控体系,加强林草植被建设,突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塬面、沟头、坡面、沟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综合防治体系,保障镇村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确保侵蚀沟治理一处,保存一处,见效一处。

在工程措施布设上,以侵蚀沟头为中心,沿村庄道路布设排水渠,疏导居民区雨水,修建水窖拦截径流,缓解雨洪冲刷;在沟头低洼处修建涝池,集蓄雨水,涝池安全超高以下布设泄水管,将超标洪水排至平缓的沟床,防止雨洪漫流引发沟头侵蚀,保护塬面,保障塬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对侵蚀严重的沟头,采取回填、碾压、加固、修筑封沟埂等治理措施,防止沟岸崩塌、沟头延展,保护农田和道路;在塬坡建设高标准农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全面治理,截流保土,减轻侵蚀;在适宜的沟道修筑淤地坝、谷坊,蓄水拦泥,淤地造田,防洪减灾,固沟护坡,抬高侵蚀基点,减少入河泥沙。

在植物措施布设上,乔灌草结合,田边、路旁、埂坎、坡面全面布防,防蚀防冲,保土护坡。

3.3 创新治理模式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给泾川侵蚀沟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开拓思路,治理与发展并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侵蚀沟治理特色,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推广五种类型的侵蚀沟治理模式。

一是建设森林氧吧型侵蚀沟。如官山沟实施封山育林,抚育林草,广植油松、银杏等乔木,密植连翘、树莓等灌木,提高植物多样性,培育立体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发展林间小木屋,吸引游客体验林区生活,打造天然氧吧。

二是建设生态宜居型侵蚀沟。如牛角沟建塘蓄水,开发水上项目,植树种草,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探秘牛角沟古人类遗迹,建造碧水悠悠的白家古村落,展示农耕文明变迁过程。

三是建设休闲度假型侵蚀沟。如郑家沟修建谷坊群,打造梯级瀑布景观,平田整地,发展特色农产品采摘,深挖红色文化,打造郑家沟特色民居,推出峡谷越野及夏日帐篷露营项目,营造休闲舒适的乡村游环境。

四是建设民俗文化型侵蚀沟。如完颜沟筑坝截流,挖塘养鱼,保护发展完颜民俗文化,推出蒙古包餐饮、篝火、锅庄舞等活动,突出民族特色。

五是建设科普教育型侵蚀沟。如田家沟发展水保科技示范观光旅游,推出“千年地质标本岩”“千年土箭群”等土壤侵蚀地质地貌奇观,展示梯田、 林草、谷坊、淤地坝等治理成果,打造水土保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弘扬水保精神,展现生态魅力。

3.4 加强宣传和管护

侵蚀沟治理是保护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惠民工程,要利用网络、广播、微信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要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企业或个人的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强化管护力量,逐级靠实管护责任。要建立水保工程管护制度,安排乡村专人管护淤地坝等水保设施,并给予适当报酬,调动管护人员积极性。加强对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监管,严禁乱挖乱排、倾倒垃圾、破坏林草植被等行为,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猜你喜欢

泾川县淤地坝水保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农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以泾川县为例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泾川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和经验
从投资和安全角度设计与优化淤地坝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