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以广元市为例
2021-04-04王翼龙
王翼龙
(广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四川 广元 628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1],进一步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表明,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经济最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2]。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面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一课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提升乡村农业基础设施、保护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息息相关。探讨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对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元市水土保持基本情况
广元市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嘉陵江中上游、四川盆周北部山区,辖4县3区,属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土地总面积1.63万km2,区内地形地貌复杂,丘陵、山地交错,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6 902.93 km2,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3%,水土流失面积及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居四川省第五、第六位。2011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同步推进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845 km2。根据水利部2018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积6 595.6 km2,较2011年减少307.33 km2,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 555 km2。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农业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还初步培育了苍溪猕猴桃、旺苍黄茶、朝天核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2 广元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元市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单一,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需要。广大乡村除面临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外,部分区域还存在因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无序排放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传统治理模式主要是治理水土流失,并不能有效解决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难题,已不能满足当前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需要。
(2)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按照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广元市到2020年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691 km2,其中水利行业需完成1 120 km2。但因中央、省级财政实际投入并未达到规划任务的资金需求,加之地方财政困难,导致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任务难以按规划进度推进。同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属补助性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标准偏低,最高年份(2017年)也仅50万元/km2左右,2018年又降至45万元/km2左右,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基层政府动员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越来越难,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资金投入与所需治理任务之间不匹配,项目区水土流失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往往仅能达到初步治理水平,对水土流失严重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力度远远不够。
(3)水土保持产业化较为滞后,难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全市前期初步培育了苍溪猕猴桃、旺苍黄茶、朝天核桃等一批农林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但总体规模偏小,加之当地政府在扶持力度与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以及产业科技指导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4)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工作滞后,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广元市虽然被纳入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但迄今尚无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还没有一个能够开展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引进、推广基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还不足,还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3 对策与建议
为切实保障广元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设施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总要求,就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体系布局,因地制宜布设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水系生态整治措施和人居环境改善设施,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是要创新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统筹协调机构,全面整合各相关部门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步实现乡村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系生态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要求,结合“河长制”工作要求,针对各乡村所在小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短板,做好生态清洁流域建设综合规划,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布局、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和河湖库周边整治工程,真正实现流域清洁、乡村美丽、生态宜居,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对人为活动剧烈、损毁地表植被程度严重的水电、矿山开采等资源开发型产业,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积极出台“以奖代补”配套制度,拓宽资金渠道,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金融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税收杠杆,推动社会资本主动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是统筹资金使用,在县级层面统筹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财政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积极引导水土保持产业化健康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前期初步培育的苍溪猕猴桃、旺苍黄茶、朝天核桃等一批农林特色产业基础上,继续挖掘全市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扶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续扩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形成有规模、有批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主导产品和优势支柱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同时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奠定基础。
(4)积极创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一是通过积极创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发挥园区理念引领、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科技支撑和推广等作用,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含量,带动区域乡村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水土保持科研成果与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相结合,积极引进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新品种和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区,助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