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1-04-04宋洪涛乔杰彭曼曼叶彦艳
宋洪涛,乔杰,彭曼曼,叶彦艳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2]。我国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坚守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塑造和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高校师生是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长期有效融合,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具有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为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新时代“德”的深刻内涵,为高校教育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和目标[4]。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实践手段,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健康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过硬的本领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有助于解决高校“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导和精神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规范和引领作用[5]。高校师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思想意识形态下,牢固师生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高“四个自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积极同西方文化不良思潮、错误的思想意识、消极的价值观进行斗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优越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影响和教育广大师生,达到“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目的。
1.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路径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深刻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为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路径[7]。校园文化建设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增加了价值观教育的普及面,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广阔的“第二课堂”。校园景观建筑、硬件建设、精神文明、校徽校训、文化活动、网络媒体、特色项目等校园文化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为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智力支持。
2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各高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师生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效果良好,师生们受益匪浅。但是通过对驻泰高校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在新时代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课题组经过讨论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驻泰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980份,调查对象涵盖医药类、理工类、师范类、人文社科类、文体艺术类的本科生,分别占20%,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参与调查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0%、30%、20%、10%。
2.1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现象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斗争的新态势,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中[8]。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组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58.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存在功利化和形式化问题,缺乏质量设计、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检查而强制学生报名参加,注重宏大的场面和热闹的声势,而活动对于师生价值层面的引导、心理层面的共鸣、精神层面的教育却是缺失的[9]。部分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急功近利,过多地注重校园建筑、景观绿化、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在精神文明和制度体系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75%的被调查对象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各类竞赛比赛的目的只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或入党,被动、盲目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或大学生社团组织,没有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2 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内容、形式创新和思想启发
当前,高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凭经验、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现象,6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活动缺乏内容创新和思想内涵。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学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42.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学生活动都是在模仿、重复其他学校或者本校团委、学院(系)的活动形式;有的活动缺乏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并没有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对活动目的、内容形式及效果意义欠缺思考,校园文化活动往往浮于表面,仅仅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娱乐心,未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10]。
2.3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师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部署时,4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性,将规划任务简单地拆分给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后勤处等部门,导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领导和协同高效[11]。部分高校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时,没有广泛征求师生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或意见,部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上,对其内涵认识和价值认同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态度淡漠、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因而难以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2.4 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新媒体技术不够,没有真正发挥网络宣传的阵地作用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网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的标准配置。经调查发现,5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学校没有真正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宣传媒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会议宣讲和口号式宣传方式。提升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方法不多,网络新媒体宣传报道缺乏热度,官方微信、微博中贴近师生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的宣传报道引领力、吸引力不够;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队伍力量薄弱,意识形态控制能力欠缺。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微课、慕课等新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师的运用率不高,教学方式固化、内容死板陈旧。部分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向师生提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较少,形式单一,师生对发布的文章内容关注度少、兴趣不高[12]。
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实效性
16.8%被调查对象的理想信念有过动摇,41.3%被调查对象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信仰部分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保守单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与润物无声境界的要求还有差距,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偏重理论灌输,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推进校内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的力度不大,教学能力需要提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思考不够,简单说教多、深度引导少,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和体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我们要以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人才为出发点,加强教育引导、实践锻炼、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国民教育、精神文明、文化产品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13]。进入新时代,全国高校都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牢牢掌握师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局面。
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通过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完善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4]。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省级文明校园建设,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共建共享,效果良好。
3.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应该强化课堂主阵地,要求任课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其核心内涵贯穿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将德育理念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避免“两张皮现象”,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善于利用启发式、问答式、研讨式课堂互动教学法,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吸引新时代大学生的眼球,改变以往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与亲和力,力争使抽象深奥的课本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15]。
3.3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队伍
广大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16];要坚持以本为本、不忘教育初心,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教学科研中[17];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考核,对师德师风失范问题“一票否决”,从而更好地引领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构建“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3.4 开展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结合高校类型和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组织贴近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18]。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校历史文化教育等时代事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感受社会变化,锤炼能力、奉献社会、培养良好品格和提升道德修养。
3.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宣传思想阵地
网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和载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上传播阵地是建设网络文化、实现网络育人的重要途径[19]。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融合各类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向师生宣传推送核心价值观;制定规范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坚持正面引导,提高不良网络舆情的预判和处置能力,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组建网络监督员、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力量,旗帜鲜明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拓展立德树人教育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