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环境因素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现状

2021-04-04罗茜程维舜陈钢黄翔杜雷王素萍姜利张贵友张利红洪娟

长江蔬菜 2021年16期
关键词:根毛根肿病十字花科

罗茜,程维舜,陈钢,黄翔,杜雷,王素萍,姜利,张贵友,张利红,洪娟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430065)

根肿病是为害十字花科植物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土传病害。该病最初于1737年在英国地中海西岸和欧洲南部被发现[1],如今已成为欧洲、北美、东亚等地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在大部分十字花科植物种植区均有发生。我国最早报道此病是在1936年,发生在台湾白菜上[3],现在,根肿病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均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十字花科作物产业发展。

1 根肿病的寄主及症状为害

1.1 寄主范围

1.2 症状及为害

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植物的根部。植株感病时期以苗期为主,成株期也可感病。植株感病后,根部组织会异常增生膨大形成肿根,肿根形成初期表面光滑,之后逐渐粗糙、龟裂甚至腐烂[5]。肿根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植物根系的功能,会造成植株萎蔫,生长迟缓,从基部叶片开始出现黄化,表现出缺水症状。感病严重时,植株会死亡。

据统计,根肿病在我国的常年为害面积占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为320万~400万hm2,平均减产20%~30%。大流行年份受灾面积可达到900万hm2,减产70%~80%,甚至绝收[1]。

2 根肿病病原菌的生活史

芸薹根肿菌生活史有3个阶段:休眠阶段、初侵染阶段(根毛侵染)和再侵染阶段(皮层侵染)[6]。休眠孢子从腐烂的寄主组织中释放出来在土壤中生存,当条件不适宜萌发时,休眠孢子处于休眠阶段。当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休眠孢子萌发释放初级游动孢子,初级游动孢子移动到寄主根毛表面并侵入根毛内部,此阶段为初侵染阶段。初级游动孢子在根毛内部为初始原生质团形式,原生质团核分裂,形成初生游动孢子囊,每个游动孢子囊产生4~16个次生游动孢子,或再侵染根毛,或成对融合,侵染皮层细胞,形成肿根[5],这个阶段为再侵染阶段。

3 与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相关的土壤环境因素

土壤环境是影响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7],在线虫病[8~10]、枯萎病[11,12]、樟疫霉[13]等多种土传病害上都有关于土壤环境因素对抑制病害的报道。十字花科根肿病病原芸薹根肿菌作为一种土壤栖息菌,其接种潜力、生存和侵入能力受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因素影响[14]。1986年,Hseith等[15]在我国台湾发现对根肿病有抑制作用的土壤;Worku等[16]在瑞典发现了土壤对根肿病发生有抑制作用;Murakami等[17]发现低腐殖质暗色土可抑制根肿病的发生;Hjort等[18,19]发现土壤微生物中有抑制根肿病发生的可降解几丁质的菌类。

3.1 土壤湿度

芸薹根肿菌游动孢子有2条长短不一的鞭毛,可凭借土壤和流水进行近距离传播[1,20],其移动依赖于土壤颗粒间的自由水。土壤自由水的含量对根肿病菌游动孢子的形成、释放、分散都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影响孢囊形成以及侵入根毛表面的过程[21]。杨明英等[20]研究发现,土壤含水量与根肿病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含水量为40%、50%、60%、70%时发病株率较高。胡琼等[22]试验结果与杨明英等[20]的结果十分吻合。班洁静[14]的研究验证了芸薹根肿菌根毛侵染速度、侵染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为60%、70%时,侵染速度最快;土壤含水量为70%、80%时,侵染率最高,达50%左右;以60%含水量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陈小均等[23]的研究结果显示,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油菜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增加,土壤含水量为60%时,油菜根肿病的发病率为80%,病情指数为46.67。

3.2 土壤温度

肖崇刚等[24]研究温度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发现在4~40℃范围内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都可以萌发;随温度升高,萌发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是最适萌发温度,致死温度为45℃。罗红春[25]研究发现,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有根毛侵染;被侵染根毛数量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25℃被侵染根毛数量最多。Sharma等[26]研究温度对根肿病菌初侵染的影响,发现25℃是最利于根肿病菌根毛侵染的温度,在此温度下侵染10 d后即可观察到发病症状;在20、30℃下,14 d后才能观察到发病症状;在15℃下,28 d后才能观察到发病症状;在10℃下,28 d仍观察不到发病症状。陈小均等[23]研究发现,10~30℃土壤温度范围内,盆栽油菜都发生根肿病;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对根肿病发生有抑制作用。

3.3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作为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被广泛认为是影响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根毛侵染、根肿病发生、肿根形成的因素之一。Myers等[27]报道了根肿病菌的初侵染和肿根的形成在pH值>7.2时受到抑制。Webster等[28]研究发现,土壤为碱性抑制根毛侵染和根肿病菌的繁殖。肖崇刚等[24]研究发现,弱酸性环境适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而中强酸及碱性环境抑制其萌发。蒋欢等[29]的研究结果显示,pH值5.0~6.5时,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50%以上;在酸性环境下,榨菜根肿病发病严重,且发病率显著高于碱性环境;pH值6.0时病情指数最高,pH值8.0时不发病。班洁静[14]研究发现,强酸性或碱性条件抑制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抑制根毛侵染,干扰芸薹根肿菌的生活史,抑制肿状根形成。罗红春[25]研究发现,在pH值5.5~8.0条件下,根肿病菌都可侵染甘蓝;在pH值5.5~6.5条件下,有肿大的根毛出现,且pH值5.5条件下最多,被侵染根毛数量和肿大根毛数量随pH值增大而逐渐减少。黄蓉等[30]调查田间根肿病情发现,土壤pH值4.5~6.5区域的病情相对较重。陈小均等[23]研究发现,土壤pH值影响油菜根肿病发病程度,随土壤pH值增大,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H值为6.0时最高,其次是pH值5.5和pH值6.5。

3.4 土壤营养元素

土壤营养元素影响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主要涉及钙、镁、硼、氮等。钙参与调控植物的生理代谢以及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信号传导过程[21],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以果胶酸钙的形式维持细胞壁的稳定性。同时,钙还能联结磷脂分子,稳定细胞膜结构,其对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稳定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根肿菌的侵染[14,31]。另外,根肿病菌游动孢子2条鞭毛上钙调蛋白的分布不同,随土壤中钙含量的改变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影响游动孢子的移动,土壤钙含量高,不利于游动孢子移动到宿主根部[14,31]。Myers等[27]研究发现,pH值<7.2时,高浓度的钙和镁可以抑制根肿病的发生。Donald等[32]研究发现,钙对根毛中根肿病菌的影响依赖于pH值;在低pH值(5.5)条件下,只有高钙离子浓度(20 mmol/L)处理可以显著延迟根肿病菌生活史;在pH值6.5条件下,各不同钙离子浓度处理都可以显著延迟根肿病菌生活史;当pH值升高到8.0时,受侵染根的数目减少,钙的影响降低。Niwa等[33]研究发现,抑病土壤的pH值及钙浓度比易感病土壤的高,认为长期施用富含钙的有机物质使土壤pH值升高是土壤抑病的主要原因。张赛莉等[34]的肥效试验结果显示,单施过磷酸钙、镁肥或二者配合施用都能抑制根肿病的发生。Niwa等[35]研究发现施用富含钙的堆肥或者碳酸钙,显著降低根际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萌发率。

硼很早就被用于大田根肿病的防治。近来研究发现,硼可以抑制根肿病菌的根毛侵染和皮层侵染,但硼主要作用于细胞内,因此不会减少侵染根毛的数目[14,31,36];当硼不足时,会抑制钙对根毛侵染的抑制作用[21];在酸性花岗石土壤中适量施用硼砂,可显著降低根肿病病情指数[36]。

氮作为大量营养元素,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Webster[37]研究发现,硝酸盐浓度越高,根肿病发病率越低,二者呈负相关。Murakami等[38]研究发现,施用氰胺钙显著降低根肿病病情指数。吴国萍等[39]分析不同地方2 a间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发现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时,油菜根肿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由此认为土壤有效氮不足时油菜根肿病容易发生。

3.5 土壤微生物

根肿病作为土传病害,与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一些研究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主要依靠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或是引发宿主自身防御[40]。目前,对抑制根肿病的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少数几种微生物上[41]。王靖等[42]从白菜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A318,与根肿病菌具有拮抗作用。苏婷等[43]及周青等[44]从土壤中分离出解淀粉芽胞杆菌BS2004,经证实具有抑制根肿病菌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根毛根肿病十字花科
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在根毛发育中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油菜补钙 紫甘蓝抗衰 老西兰花有营养 十字花科蔬菜有多神奇?
十字花科蔬菜有益心血管健康
Ca2+通道抑制剂对小麦根毛形成与伸长的影响
抗根肿病红菜薹新组合HCR1和HCR2的选育
生长素和乙烯互作调控硝酸铵诱导的根毛分叉
广大根肿病发生严重高山地区菜农朋友的福音
矿质养分和激素对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