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021-04-04曹山松

医疗装备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根尖周炎锥形牙根

曹山松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宝坻临床学院 (天津 301800)

锥形束CT被称为数字容积体层摄影,发明者为意大利学者Mozzo等。锥形束CT可实现矢状位、轴状位及冠状位多方位组织结构观察,弥补传统二维成像的不足,提升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1]。根管及根尖周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采用二维平面影像检查难以展现根管以及根尖区域的真实情况,漏诊与误诊发生率均较高。与传统CT相比,锥形束CT扫描时间更短,在2~3 s内便可完成影像采集,且辐射剂量更低;但由于锥形束CT的密度分辨力相对较低,因此在软组织结构中的应用效果较差,主要被应用于口腔临床诊断过程中[2]。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升级,锥形束CT的密度分辨力也逐渐提高,在口腔颌面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本文旨在综述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锥形束CT的概括

1.1锥形束CT的发展历程与工作原理

CT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CT技术被分类应用于临床。直至20世纪90年代,锥形束CT才被应用于口腔科。与传统CT检查相比,锥形束CT检查的分辨力更高、辐射剂量更低、操作难度更低、经济性更优,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科疾病诊疗中。锥形束CT的硬件结构包括探测器以及锥形X射线束,在成像过程中,锥形束CT能够对预定扫描区域实现180°~360°单向扫描,锥形X线束被探测器接收后,实现环绕1周后的扫描,将采集的多个影像应用软件实现重组,由此形成1个圆柱体或圆形的容积数据,也被称为视野。在对容积数据进行重组后,可在冠状面、矢状面、横轴面实现高质量图像重组,也可用于目标范围内的三维模型重建[3]。

1.2锥形束CT的分类

根据扫描时视野的范围或扫描体积可将锥形束CT分成4种类型:小视野锥形束CT,具备的视野高度为5~7 cm;中视野锥形束CT,具备的视野高度为7~10 cm;大视野锥形束CT,具备的视野高度为10~15 cm;颅面锥形束CT,具备的视野高度>15 cm。在进行牙体牙髓疾病诊断时,小视野锥形束CT的空间分辨力相对较高,可清晰显示受检者牙体的细微结构,因此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断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1.3锥形束CT的有效放射剂量

有效放射剂量为放射线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剂量表征量,以希沃特(SV)表示。锥形束CT产生的有效放射剂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视野大小、空间分辨力及参数设置等。即使应用的锥形束CT视野以及参数完全相同,不同品牌的锥形束CT设备产生的有效放射剂量也存在差异。有学者对不同品牌的锥形束CT产生的有效放射剂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应用5~7 cm的小视野进行检查时,Planmeca Group生产的锥形束CT仪的有效放射剂量为19 μSV,而有部分品牌仪器的有效放射剂量超过100 μSV[4]。尽管不同品牌的锥形束CT的有效放射剂量存在明显差异,但佩戴甲状腺铅领及铅镜可使有效放射剂量分别降低70%及60%,因此在行锥形束CT检查时,做好防护工作尤为重要[5]。

2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

2.1锥形束CT用于根尖周炎的诊断

在诊断根尖周炎时,需将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予以有效结合。二维图像应用于早期根尖周炎诊断中并不具备较高的检出率与灵敏度,如上颌磨牙区的根尖易与颧牙槽嵴、上颌窦底等结构出现重叠,导致漏诊;而锥形束CT可通过冠状面、横轴面及矢状面对根尖周情况予以观察,不仅可发现早期根尖周病变,还可准确显示炎症侵袭范围。有学者通过开展体外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在对根尖周炎进行探查时,锥形束CT的灵敏度为100.0%[6]。有学者通过体内试验发现,根尖片检查的灵敏度为55.0%,全景片检查的灵敏度为28.0%[7]。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试验,锥形束CT的根尖周炎检出率与灵敏度均高于根尖片及全景片。

锥形束CT不仅在早期根尖周炎的诊断中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还在根管治疗术后的追踪中具备较好的作用。有学者通过对接受根管治疗的患者开展术后随访发现,在术后1年,部分患者新发根尖周炎,锥形束CT的检出率为根尖片的12倍[8]。有学者依据锥形束CT的观察对新根尖周指数进行了重新定义,由此进一步细化了根尖周炎诊断的标准[9]。在对根尖周炎进行诊断时,松质骨的存在会降低根尖片的检出率。此外,在同面积的根尖透射区,根尖片检出较薄区域的透射区效率高于较厚硬骨板区域。

慢性根尖周炎的亚型包括根尖囊肿及根尖肉芽肿。临床在对其分型进行诊断时,应用的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检查。有研究提出,由于囊性空腔以及肉芽组织具备不同的密度,可依靠锥形束CT的灰度来对2种疾病进行有效鉴别,并可减小检查创伤[10]。

2.2锥形束CT在根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X线检查来诊断牙根根折及纵折。牙根纵折由于其位置较为隐蔽,同时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故早期诊断难度较高。X线检查在对牙根纵折以及邻近组织的重叠影进行区分时难度较大,特别是牙根纵折与牙体长轴保持平行时,根尖片检查通常仅可对患牙纵折进行提示,而难以对疾病予以明确诊断,具备一定的局限性[11]。但锥形束CT可通过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来对牙根进行观察,去除重叠影像产生的干扰,由此使确诊的牙根纵折与其部位得到真实反映。有学者分别应用根尖片以及锥形束CT来对纵折的患牙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前者的检查灵敏度仅为38.00%,而后者的灵敏度为80.00%,但根尖片的诊断特异度达到94.00%,高于锥形束CT的91.00%,考虑可能是由于根充材料或高密度金属出现的伪影降低了其检查的特异度[12]。

2.3锥形束CT在根吸收诊断中的应用

依据牙根吸收的起始位置,可将牙根吸收类型划分为内吸收以及外吸收。其中以外吸收为主要类型,内吸收采用锥形束CT检查的效果确切。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又可将外吸收分为炎症性外吸收、置换性外吸收以及牙颈部外吸收。在牙根吸收发生的早期阶段,一般无明显症状,根尖片是牙根外吸收的主要诊断方法,但受邻近结构的重叠限制,难以清晰显示牙根吸收范围与严重度。锥形束CT在牙根吸收诊断中具备独特的优势。有研究报道,在对根外吸收进行评估时,根尖片具备的假阴性率与假阳性率分别为52.0%及15.5%,而当吸收部位的位置在颊侧过舌侧根面时,诊断的准确率会进一步降低,同时传统的根尖片检查无法发现直径<0.6 mm,深度达到0.3 mm的缺损[13]。锥形束CT诊断与定位根吸收的准确率均达到100.0%。在对早期根外吸收进行诊断时,锥形束CT的应用效果更好,其观察根吸收的最佳分辨力为0.3 mm[14]。

3 锥形束CT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在开展根管治疗时,为保障治疗效果,需保证无遗漏根管,无论是患牙的常规根管或变异根管。但传统根尖片用于变异根管检查中,并不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学者对上颌磨牙的颊侧根管数目进行了观察,分别应用micro CT、根尖片及锥形束CT检查,结果显示micro CT与锥形束CT对上颌磨牙MB2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根尖片检查[15]。锥形束CT在对变异根管的解剖与形态进行观察时具备一定优势,使其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率逐渐提高。通过对变异根管进行早期诊断,不但可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而且可降低根管预备过程中由于变异根管导致的根管偏移或侧穿风险。有学者通过对根测仪、锥形束CT及根尖片在根管长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根尖片的准确率为58.10%,根测仪为86.08%,锥形束CT为84.70%[16]。由此可见,锥形束CT用于根管长度测量的效果确切,具有比传统根尖片更大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根尖片难以完全避免图像失真和变形,即便应用规范的平行投照摄影,也难以获取完全相同的图像。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分角线投照与曲面断层片均无法完全避免图像变形与失真[17]。

在完成根管填充治疗后,在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时,应用的指标主要为根管填充长度、填充严密度与是否存在遗漏根管。传统根尖片在评价根管填充效果方面已建立了完善的标准。随着锥形束CT具备的三维重建优势的逐渐凸显,有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应用锥形束CT对根管填充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依靠根尖片观察达到满意效果的根管填充率为88.0%,而通过锥形束CT观察的满意率仅为75.0%[18]。此外,锥形束CT对根管治疗失败的患者也具备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可有效定位钙化根管与遗漏根管,由此进一步提高根管治疗效果。

4 锥形束CT在根管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目前,临床上已将锥形束CT作为根管外科手术治疗前的常规检查方法。锥形束CT可对患牙牙根与重要解剖结构进行精准定位,如上颌窦底、颏孔、下颌神经管等,同时可实现精确测量,可用于根管外科手术设计指导,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5 小结

锥形束CT的应用可弥补疑难牙体疾病诊断中传统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在牙体疾病诊治中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损伤,加之检查费用高于X线片,因此,可在当传统放射检查无法确诊时考虑为患者应用锥形束CT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治疗方案,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受照剂量,保障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根尖周炎锥形牙根
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感染的效果探讨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治老年钙化根管的应用
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
根管治疗联合瘘道刮治治疗慢性瘘道型根尖周炎的疗效探讨
锥形流量计尾流流场分析
复合树脂加玻璃离子夹层修复老年牙根面龋的应用效果
不同根管充填糊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