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时代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021-04-04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3期
关键词:隔代空巢子女

廉 莹

新乡卫生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疾病损害、社会地位变化、经济收入减少及家庭关系的改变,老年人的“缺失感”与“落差感”与日俱增,心理容易失衡。加之长期“空巢”或劳心费力地“隔代抚养”,老年人出现了一系列的“心”问题,剖析成因,对症护理是解决老年人“心“问题的关键。

1 离退休综合征

病例分析:王大爷,60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因头晕、失眠、多梦、心悸、四肢乏力1周为主诉来院就医。一周前吕大爷在单位办理了退休手续。回家后,每晚失眠,经常唉声叹气,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做事总是出错,动不动就跟老伴和子女乱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食欲明显减退。诊断:离退休综合征。

1.1产生原因

1.1.1老年人在离退休前未能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2.离退休前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生活内容、家庭关系、经济收入等生活境遇反差较大;3.某些老年人个体适应能力差;4.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5.自我价值感降低。

1.2主要症状

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表现为坐卧不安、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行为重复,有的老人还会出现强迫症的倾向;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耐心,经常出错;性格变化明显,急躁冲动、容易乱发脾气、多疑,对现实不满;行为退缩,缺乏自信心,对事物提不起兴致。一些离退休老年人可出现无法解释的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心悸、全身燥热等躯体症状。此症型老年人价值观缺失明显,存在“四无”: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1.3防护措施

1.3.1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离退休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和认知功能的减退,职业承重力下降,身心需要休养,退休是自然而然的必经历程。离退休并不是人生旅程的终点,而是新里程的开始。

1.3.2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休前准备临近退休时,逐渐减少工作量,与已退休人员交流体会,获取经验;调整经济开支,安排生活内容,积极寻找新的社会角色,有目标、有计划地的设计退休后的生活蓝图;准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

1.3.3走出去,动起来离退休后,老年人难免会存在心理落差感、不适感,心里压力较大。鼓励老人走出家庭,多接触社会,与亲朋挚友倾诉心声;主动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到户外踏青旅游;丰富生活内容,为梦想前行。

1.3.4情感依靠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活动的,家庭和睦有助于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修复。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寻找新的生活伴侣,以排解内心的孤独,通过情感的支撑,让老年人的离退休生活变得动力十足。

1.3.5社会支持政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养老保险;普及社区养老服务,为了满足离退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要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大学,定期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活动,如娱乐、学习、体育或社会公益等;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上门提供专业服务。

2 空巢综合征

病例分析:刘奶奶,60岁,大学文凭,在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干部多年,目前退休独自在家居住,亲人未在身边,心情低落,疲乏无力。诊断:空巢综合征。

2.1产生原因

2.1.1老年人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自觉孤独、焦虑、冷清、寂寞;2.老年人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当子女不在身边时,老人感到落寞无助;3.某些老年人存在性格缺陷,缺乏自主生活的动力,对生活丧失兴趣。4.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善,社区养老措施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2.2主要症状

“空巢”综合征的老年人无法适应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感到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孤独、悲观、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社会交往少,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萌生自杀念头。躯体化症状明显,出现睡眠障碍、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及消化性溃疡等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2.3防护措施

2.3.1更新观念,开启老年幸福新模式随着我国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交通便利性增强,生产力的流动性增大,职业竞争压力如日剧增。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年轻人互动的世界越来越宽广,“走出去”已成为了时代趋势,从前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不再用于今天的社会。做父母的要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计划好子女离家后的生活方式,重新选择生活内容,学会适应“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

2.3.2“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是相互支撑的精神支柱,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在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下,夫妻两人携手共进,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增添新的生活乐趣,一起营造幸福的晚年生活。

2.3.3敢于接触学习新生事物空巢综合征的主要症结就是老人与社会接触少,面对“空巢”时茫然无助,精神空虚。因此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精彩的大千世界,拓宽眼界,体味生活的美好,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空巢老人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通过上老年大学、跳广场舞、练太极拳、旅游观光等集体活动结识许多新朋友,充分体会到老年生活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2.3.4“心病方需心药医”空巢老人最大的心病就是孤独。因此,家庭的温暖,儿女的关心,亲友的鼓励都有助于老人走出心理困境。一些有自杀倾向的老人还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接受规范的心理疏导或治疗。

2.3.5社区养老是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增多,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举措,建立更加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建立社区老年托管中心或组织义工定期上门看望空巢老人;把帮扶救助重点放在空巢老年人中的独居、高龄、女性、农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上;民政部门组织培养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可提供上门服务或在社区托老中心为老人提供照护。

3 “隔代抚养”综合征

病例分析:李大妈,63岁,以头痛、心悸、腹胀、食欲减退、情绪低落1月余为主诉。刘大妈住在儿子家帮忙照看孙子,经常因为育儿问题被儿媳指责,近一个月来,刘大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四肢乏力、头痛难耐、心慌烦闷、无愉快感。看到饭食,感觉难以下咽,腹胀,失眠,度日如年,生活懒散,衣着脏乱,不愿说话,思维缓慢。诊断:“隔代抚养”综合征。

3.1产生原因

3.1.1新旧文化的冲突;2.老年人固守经验主义,而年轻人坚持网上科普,互不相让;3.老年人“一言堂”思想过重,限制儿女话语权;4.年轻人的自主生活自理能力差,将“啃老”当成理所当然;5.老年人在隔代养育中出现越位或错位;6.性格问题:内向孤僻、脾气暴躁;7.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

3.2要症状

参与“隔代抚养”的老年人身心俱疲、精神萎靡、体重下降,经常出现身体疼痛、烦躁、失眠、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悸、胸闷、血压增高等症状,躯体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等。长期的情志失调引起情绪和性格改变,如焦虑抑郁、性情孤僻、脾气暴躁,难以与人相处,严重者出现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甚至产生精神障碍,有自杀倾向。家庭角色失调综合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3防护措施

3.3.1摆正位置,不掺搅子女生活尽管老年人是“一家之长”,但子女已经成立了小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老人就应当放手让子女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家庭,给子女的心智成熟创造环境。

3.3.2尊重子女隐私卧室属于私密空间,老人尽量不要进入“小夫妻”的房间,需要进入时,最好先敲门,尊重“小夫妻”的隐私权。

3.3.3善于学习,更新观念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但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不能一直用陈旧的观念来解读新生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跟儿女有共同的话题交流,增进两代人的感情。

3.3.4该“放手”时要“放手”“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老不歇心”背后隐忍了太多的委屈和抱怨,还往往“出力不讨好”。作为父母,应当明白子女成家后就要学着放手,好好经营“老夫妻”的感情,安享幸福晚年。

3.3.5老年人要学会避免隔代养育中的越位和错位[4]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立即进入“保姆”角色。有些老人特别心疼儿女,事必躬亲,24小时和孙辈绑定,就连喂奶、睡觉都是把孙辈抱到自己的卧室照料。虽然老年人养育孙辈有时间和经验优势,但如果在隔代养育中出现越位和错位,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在育儿的过程中,老年人应当好称职的配角,孩子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才是主导,不可被替代。

3.3.6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老年人应当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价,平等坦诚地向子女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真实意愿表达出来,与子女商量着解决。子女多体谅父母,父母多包容儿女,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是治疗老年人“隔代抚养”综合征的必备良方。

猜你喜欢

隔代空巢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