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托吡酯和普奈洛尔两种抗癫痫药物对偏头痛患者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及疗效
2021-04-04穆晓春吕春翔
穆晓春 吕春翔 刘 畅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北安 164000
偏头痛在各年龄层人群中普遍存在,其发生率为8.3-11.3%左右,该病以反复的、剧烈的头部头痛为主要表现[1]。医学界对于发病机制没有确切的定论,普遍认为和神经元异常放电、脑血管动力改变等因素相关[2]。所以在临床中多采用抗癫痫的药物进行治疗,普奈洛尔是传统药物,能缓解病症,但也存在不足[3]。托吡酯是新型药物,我院为探究其效果与普奈洛尔进行了对比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94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都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前来我院就诊,根据系统抽样法分成两组,每组47例。研究组20-47(33.08±2.41)岁,男女占比21:26,平均病程(6.13±2.54)年,包括29例无先兆型、18例先兆型。对照组18-49(33.64±2.57)岁,男女占比22:25,平均病程(6.42±2.16)年,包括27例无先兆型、20例先兆型。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上述信息经过客观处理,符合对比研究标准,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研究组患者托吡酯,第一周剂量为25mg,每天1次;第二周剂量为25mg,每天2次;第三周为早上25mg、晚上50mg;第四周为50mg,每天2次,并维持该剂量再治疗4周。
给予对照组患者普奈洛尔,每天服用3次,每次剂量20mg,共计用药8周。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进行多普勒脑血流检查和脑电图检查,对比δ波增多、θ波增多、α波频率变慢以及脑血流速度异常情况。②记录两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
1.4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电图改善情况 研究组α波频率变慢率为55.32%(26/47),高于对照组的23.40%(11/47);研究组θ波增多率为85.11%(40/47),高于对照组48.94%(23/47);研究组δ波增多率为61.70%(29/47),高于对照组34.04%(16/47),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速度异常情况 研究组血流速度异常率为10.64%(5/47),低于对照组的27.66%(13/47),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频率 研究组发作频率为每周(1.09±0.35)次,比对照组的(3.61±1.03)次多;研究组发作持续时间每次(3.16±1.15)分钟,比对照组的(5.72±1.41)分钟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3 讨 论
偏头痛是病因复杂的脑神经紊乱性疾病,头痛症状的出现会受到颅内小动脉收缩障碍影响,并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系统、皮质扩散性抑制等异常相关[4]。普萘洛尔是常规治疗药物,有着较强选择性,通过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对其产生抑制作用,抗血小板凝集,降低交感神经功能[5],最终稳定细胞膜、抑制血管扩张、提高脑供血量,缓解病症。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药长期使用容易诱发乏力、头晕、厌食、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所以需要找到可替代药物[6]。
托吡酯是癫痫治疗的主要药物,能对神经元反复电位发作产生抑制作用,还能通过阻断神经传递,抑制中枢神经兴奋;阻断钙离子通道,让电流减少,抑制神经元兴奋;并促进氯离子内流,提升对中枢神经递质的抑制效果[7];5-羟色胺神经元不被激活,同时对部分亚型碳酸酐酶产生阻断效果,增加钙离子门控、电压门控钾离子流,对三叉神经血管信号传递产生调节作用,使神经元异常兴奋得以纠正,减轻头痛症状[8]。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进行8周的托吡酯治疗,比进行8周普奈洛尔治疗的对照组患者,δ波增多、θ波增多、α波频率变慢发生率高,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发作频率少,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说明,托吡酯比普奈洛尔治疗效果好,而且该药容易吸收,能够快速渗透血脑屏障,减少异常放电,改善脑供血,达到减轻和控制头痛发作的目的。
总而言之,偏头痛患者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与普奈洛尔相比较,托吡酯的疗效更加显著,对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有大力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