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滑育麦1号的播量试验

2021-04-04田兰荣周卫学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滑县播量吡虫啉

田兰荣 周卫学

(滑县农技推广区域站 河南滑县456400)

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约21%的食物热量和20%蛋白质[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常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的17%,因此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不仅对保障国内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粮价[1]。河南滑县,地处豫北古黄河冲积平原,县域面积1 814 km2,总人口135.9万人,耕地13万hm2,常年种植粮食18.6万hm2,总产近15亿kg。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二连冠”。2020年,经历了疫情的考验,面对小麦病害、干旱等不利因素,在这个特殊年份的小麦丰收答卷中,良种的作用功不可没。依据2019年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9年秋播在滑县高标准良田示范方内安排了滑育麦1号不同播量试验,重点研究不同播量条件下,冬小麦群体发展动态与产量三要素形成的内在关系,探索小麦新品种滑育麦1号在滑县适量播种的问题,提高该品种小麦单产并集成推广,为当地夏粮丰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培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滑育麦1号(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12),2018年分别通过安徽和陕西引种备案。试验种子用23%吡虫·咯·苯甲(咯菌腈1%+苯醚甲环唑2%+吡虫啉20%)悬浮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例为1∶50。

1.2 试验地点

试验田安排在滑县白马坡10万亩高标准良田示范方内,具体地点为枣村乡西徐村,北纬35°36′20″、东经114°36′20″,土壤为两合土,土壤有机质16.0 g/kg、全氮0.91 g/kg、有效磷37.2 mg/kg、速效钾199.0 mg/kg,前茬作物为玉米。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该试验采用随机排列,共设5个播量处理,分别为6 kg/亩、9 kg/亩、11 kg/亩、12 kg/亩、15 kg/亩。

试验小区为长方形,长119.0 m、宽5.6 m,小区面积667 m2。

1.4 试验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进行深耕、耙地,底肥施入荆钟复合肥(NPK比例为18∶22∶5)50 kg/亩;于2019年10月20日用精播耧进行播种;2020年2月28日每亩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 g+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32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进行中耕除草;3月10日在春季拔节时追施尿素20 kg/亩;小麦生长过程中分别在4月17日每亩喷施70%吡虫啉水分悬浮剂5 g+2.5%联苯菊酯乳油50 mL+250 g/L吡唑醚菌酯20 mL进行条锈病预防和蚜虫防治,在4月29日每亩喷施70%吡虫啉水分悬浮剂5 g+2.5%联苯菊酯乳油50 mL+43%戊唑醇悬浮剂30 g+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 mL综合防治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5月10日每亩喷施70%吡虫啉水分悬浮剂5 g+2.5%联苯菊酯乳油50 mL+12.5%氟环唑悬浮剂40 g+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 mL继续进行一喷三防;6月6日收获,小区单打单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特点对试验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滑县地处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区,2019-2020年度小麦生育期内积温2 435℃,与常年相比少250.25℃,日照时数1 312.10 h,与常年相比增加26.18 h,降雨量628.00 mm,与常年相比少23.31 mm。小麦试验播种前墒情充足,出苗整齐;小麦播种至越冬期积温较高,冬前大蘖较多,冬季冻害影响小;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生长稳健,3月28日草面温度降至-4.6℃,受低温冷害影响,有个别籽粒败育。蚜虫和纹枯病中等发生,赤霉病发病轻,白粉病和茎基腐病发病较重。总之,2020年小麦试验群体较大,千粒重高,穗粒数略减,产量高于常年。

2.2 不同处理对物候期的影响

从试验情况(表1)可以看出,不同播量对滑育麦1号的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10月20日播种的,都于10月28日出苗、3月9日拔节、4月24日抽穗、4月28日扬花、6月6日成熟,生育期231 d。

表1 生育期调查

2.3 农艺性状

2.3.1 不同时期的苗情 从表2可以看出,单株茎蘖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呈下降趋势;小麦群体的茎蘖数随着播量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的茎蘖数在整个生育期内表现为先增后降,返青期达到最高值。

2.3.2 株高 不同处理品种株高在74.3~76.1 cm之间,株高最高的是播量15 kg处理,株高为76.1 cm;播量6 kg处理的株高最低,为74.3 cm,各处理品种株高适中,按其株高由高到低依次是15 kg处理、11 kg处理、12 kg处理、9 kg处理、6 kg处理(表3)。

2.3.3 播量对穗粒数的影响 各个播量的穗粒数最高的是6 kg处理,为34.2粒,其次是9 kg处理,为33.4粒,之后依次是11 kg处理为31.7粒、12 kg处理为30.9粒、15 kg处理为27.1粒,随着播量的不断增加穗粒数也随之相对减少。从千粒重来看,各处理间差异较大,千粒重最大的是9 kg处理,为54.3 g,各处理从高到低依次为9 kg处理、6 kg处理、11 kg处理、12 kg处理、15 kg处理,千粒重分别为54.3 g、53.1 g、52.9 g、52.3 g、51.5 g(表5)。

表2 不同时期苗情

表3 供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

2.3.4 播量与产量 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最高的是11 kg处理,产量达657.5 kg;12 kg处理产量为635.7 kg,居第2位;产量排序依次分别是11 kg处理、12 kg处理、9 kg处理、15 kg处理、6 kg处理,亩产量分别为657.5 kg、635.7 kg、601.2 kg、550.9 kg、542.8 kg(表5)。

3 结论

适宜的播期播量是获得小麦优良群体的前提,播期和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都存在影响[2]。试验结果表明,播量11 kg/亩处理的产量水平最高,群体和穗粒数结构合理,丰产性突出,株高适中。由于滑县2019年10月上中旬降雨,试验麦田播期至10月20日,由此表明滑育麦1号在滑县10月8~20日适播期内种植,最佳播量为9~12 kg/亩,在今后可进一步按区域中小规模种植并摸索其配套生产技术。

(1)密度对穗粒数、病害影响较大。密度过大,穗粒数相对较少,病害发生程度较重。

(2)该试验是在一个播期内设置的播量试验,今后要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制定在适宜播期内配套的栽培措施,这是保证小麦获得高产的关键生产因素。

猜你喜欢

滑县播量吡虫啉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小农户模式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滑县120急救中心集体献血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