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4-03任洪叶
任洪叶
大连市西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体积不断增加,对盆底形成一定压迫,使盆底肌肉造成损伤,且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与神经会再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易诱发产妇产生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后,会导致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并发症,且该疾病对女性性生活具有一定影响,对其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有研究提出[1],对该类患者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等级具有提升效果,进而促进盆底功能康复,基于此,本院抽选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选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收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代表,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依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39岁,平均年龄(28.64±1.58)岁,新生儿体重分布于2800-4500g,平均(3250.85±340.79)g,产妇体重分布于59-73kg,平均(62.37±2.75)kg,包括初产妇29例,经产妇3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2-38岁,平均年龄(28.57±1.46)岁,新生儿体重分布于2900-4300g,平均(3340.35±320.62)g,产妇体重分布于58-75kg,平均(62.42±2.81)kg,包括初产妇28例,经产妇3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即:根据患者自身盆底肌功能状态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指导,锻炼方式包括:腹压、盆底肌唤醒、收缩力等,告知患者呈平卧位,下肢屈曲,根据呼吸调节肛门与会阴处收缩与舒张频率,每次锻炼持续10秒左右,休息10秒后再次锻炼,共计15分钟,每天锻炼3次,连续训练3个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方式为:指导患者将膀胱排空,呈平卧位,常规消毒电刺激棒,将其慢慢推入患者阴道,在推入4cm左右时,评估患者盆底肌、盆底功能与神经传导功能,根据反馈信号适当调节电刺激频率,输出强度要保证患者耐受疼痛范围内,同时要保证患者阴道肌肉出现收缩情况,每电刺激2秒后停止2秒再进行电刺激,当电极完全处于阴道内为标准位置时,使用小于50Hz与大于50小于100Hz频率循环实施电刺激,进而增强患者阴道肌肉弹性,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治疗时间为30分钟,前期每天1次,一周后每3天1次,共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利用GRRUG会阴肌力测试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等级,阴道肌肉收缩无持续时间为0级,持续时间为1秒等级为Ⅰ级,持续时间为2秒等级为Ⅱ级,持续时间为3秒等级为Ⅲ级,持续时间为4秒等级为Ⅳ级、持续时间为5秒等级为Ⅴ级,等级越高说明盆底肌力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盆底肌力等级:治疗前,研究组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患者分别为0例、10例、24例、21例、5例,对照组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患者分别为0例、12例、23例、19例、6例,治疗后,研究组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患者分别为0例、3例、14例、26例、17例,对照组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患者分别为0例、10例、17例、24例、9例,结果提示,治疗前组间患者等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Ⅱ级、Ⅲ级患者少于对照组,而Ⅴ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盆底功能障碍为产后常见性并发症,该疾病的产生对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发病率与产妇年龄呈正比,还有研究证实,我国成年女性产后盆底肌松弛发生率高达20%-50%之间,为此,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具有现实意义[3]。
常规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简单易行,且方式众多,通过提肛运动与瑜伽锻炼可有效进行锻炼,但由于此种方式治疗时间长,对患者自律性具有较高要求,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治疗效果不尽理想,盆底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相应仪器对患者盆底肌进行唤醒、激活,使盆底肌张力与弹性加以恢复[4],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肉群主动或被动锻炼,进而改善其盆腔肌力,使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患者盆底肌肉,使患者阴道弹性增强,改善尿道闭合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力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为P<0.05,说明,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可有效提升其盆底肌力,临床应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