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健康体检1064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2021-04-03李立军
李立军
北京北太平庄门诊部,北京 100088
心电图检查是心脏疾病检查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心电图检查所谓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心脏是否存在心脏增大,淤血,胸水等症状,通过曲线的形式将心脏跳动情况反映到纸上,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病症检查,尤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意义重大[1]。通过心电图的检查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出患者心跳的频率,心电图一般反映的形式是以波形来描述下来的。通过波形可以直观的看出患者的心脏跳动情况,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朋友是否存在心率失常的症状。心电图检查是每年体检必查的项目。为了了解某印刷厂职工心脏疾病情况,作好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笔者于2018年5月应邀对某印刷厂职工进行了常规心电图检查,其结果如下
对象与方法 某印刷厂职工离退休人员共1064人参加常规心电图检查,其中男性472人,女性592人,年龄35岁-80岁。使用日本光电公司ECG-9020P型,带有液晶屏幕可监控的心电图机扫描12导联心电图,可自动电脑报告结果。心电图诊断标准按《心电图学》标准判定[2],参照《实用心电学图谱》。
结果 心律失常情况:可看出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男性37例,占参检男性人数的7.84%,窦性心律失常12例,占心律失常检出男性人数的32.43%;其中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律不齐4例。传导阻滞28例,占心律失常检出男性人数的75.67%,,其中室内阻滞25例,尤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多见2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过早搏动12例,占心律失常检出男性人数的32.43%,其中室性早搏9例,房性早搏3例,另有心房颤动1例。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女性42例,占参检女性人数的7.09%,窦性心律失常24例,占心律失常检出女性人数的57.14%,其中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动不齐12例。传导阻滞16例,占心律失常检出女性人数的38.09%,其中室内阻滞15例,以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为多1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过早搏动12例,占心律失常检出女性人数的28.57%,其中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4例。
其他异常检出情况:心电图检查其他异常男性19例,占参加检测男性人数的4.03%,其中左心室肥大的有1例;右心室肥大的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3例;ST-T改变14例,占参检男性人数的2.97%。心电图检查其他异常女性30例,占参检女性人数的5.07%,其中左室肥大的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1例;ST-T改变28例,占参检女性人数的4.73%。
讨论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主要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引起,只有少数病例是心肌的。本组患者心率多为50次/分以上,无任何症状,考虑多为神经性引起的,因此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窦性心律不齐无任何症状,考虑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无重要临床意义。对于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如检查甲状腺功能,以排除甲亢[3]。
过早搏动:过早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多见,并且以40岁以上年龄发生率最高。早搏可发生于正常心脏,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些年轻人的良性室性早搏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但在40岁以上的频发和(或)多型的室性早搏,运动时加重,则强烈提示冠心病的可能。
房室传导阻滞:本次检查仅发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不一定都是由器质性心脏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健康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但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本次检查出的4例P-R间期小于0.26s,考虑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同时不除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应积极寻找原因,必要时加以治疗。
室内束支传导阻滞:本次检查中发现40例室内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其中男性25例,22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女性15例,2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在解剖学上细而长,易发生阻滞,其临床意义应视心脏其他方面情况而定,如出现在健康临床上无明显心脏病者,其预后大多良好,常无重要意义,对既往心电图正常突然发生的右束支阻滞应考虑有病理意义,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心肌病和束支退行性变。在本次检查中有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短而粗,一般不易受损,故临床上比较少见。左束支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建议他们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ST-T改变:本次检查中发现42例ST-T改变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考虑与女性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有关。另外,ST-T改变通常考虑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建议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实验等检查明确诊断。通过本次心电图检查对于该印刷厂职工心脏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部分患者建议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