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2021-04-03段超英
段超英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主要病因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疾病特征表现包括以下几类: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和肝脏肿大等,对部分临床患儿而言,合并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2]。部分症状表现不典型患儿,仅呈现其中几项,临床确诊难度较大,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为此,需结合相关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如血液形态呈现大量异常形态淋巴细胞,部分患儿肝指标异常,提示肝功能损伤[3]。多数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患儿,疾病可自愈,部分患儿诱发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鼻咽癌及恶性淋巴瘤等,早期临床需予以重视[4]。不同年龄阶段中,EB病毒感染所呈现临床表现不一致,为此,如何明确诊断,降低误诊及漏诊发生,仍需依靠实验室、临床医师经验等多种辅助诊断[5]。文章就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诊断标准:患儿符合以下几类症状表现,(1)发热、咽峡炎及颈淋巴结肿大等“三联征”者;(2)伴或不伴有肝脾肿大、肝损害等;(3)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淋巴细胞增多(>50%)或淋巴细胞总数≥5.0×109/L。纳入标准:(1)纳入对象均符合临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2)经患儿家属同意后,自愿参与;(3)依从性偏高,配合研究开展。排除标准:(1)一般资料不全者;(2)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参与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8岁,平均(5.4±1.5)岁,病程3~10 d,平均(6.5±1.4)d。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当患儿入院后,采取EB病毒指标及血清学检测方式。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3 mL,并分为2份,1份为1 mL用于制作血涂片制备,测定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技术;另一份为2 mL,测定EB病毒。本次研究中,选取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生产试剂,检测方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所采用仪器为德国BMG公司生产Labtech FLUO star Omega酶标仪。阳性判定标准[6]:EB病毒指标吸光度值≥1.1判定为阳性,<0.8判定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可判定为可疑,联合临床其他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判定为阳性。
1.2.2 治疗方法 治疗上,所有患儿配合抗病毒治疗,协助患儿卧床休息,若合并肝功能损害,配合护肝、降酶等治疗,若患儿合并感染配合抗生素干预,禁止应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降低超敏反应发生加重病情。若患儿合并严重扁桃体、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短期内治疗开展配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减轻症状表现。若患儿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配合免疫球蛋白,期间避免挤压、撞击腹部等动作,限制患儿运动,降低脾脏破裂发生率,当患儿症状改善2~6个月,才可逐渐开展剧烈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症、E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并总结临床治疗情况。
2 结果
一般资料:50例患儿中,2~3岁13例,占比26.00%,3~6岁30例,占比60.00%,7~8岁7例,占比14.00%。临床表现:肺炎发生例数为26例,占比52.00%,心肌损害发生例数为24例,占比48.00%,其中,16例患儿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占比32.0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占比4.00%。E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44例,占比88.00%,IgM抗体阳性22例,占比44.00%,早期抗原IgM抗体阳性15例,占比30.00%,核抗原IgG抗体阳性27例,占比54.00%,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的23例,占比46.00%。预后转归:1例疑似为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余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分析上,患儿感染EB病毒,因广泛存在于成年人体内,此时隐性携带率占比为90%,经口咽分泌物可传至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成为临床常见儿科传染性疾病[7]。目前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仅知晓侵犯扁桃体B淋巴细胞,与gp350/220、B淋巴细胞表面CR2结合、增殖,与B、T细胞之间相互交互,当免疫复合物沉淀,与病毒直接作用造成损伤,单核细胞增殖增多,呈现自限性,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肾炎及脾破裂等,需及时予以治疗[8]。
EB病毒抗体中主要分为下述三类: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阳性、核抗原IgG抗体阳性。其中核抗原IgG抗体阳性成为EBV近期感染指标,急性阶段特点呈现阳性率高、特异性强,用于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9]。对部分患儿而言,入院时发病多过去数日,入院后现予以抗病毒治疗,会导致IgM无法准确检测,导致漏诊及误诊情况。但进一步表明,EB病毒抗体一定程度能用于EBV疾病感染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但无法准确将EB病毒复制情况体现出来。EB病毒DNA载量则是利用判断机体内EB病毒复制情况判断病情严重情况[10]。文章通过对EB病毒抗体检出率情况分析得出,最为显著为IgG抗体,占比88.00%,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EB病毒感染成为发病主要诱因,且疾病初期阶段,多表现为IgM升高,与文献报道结果较为一致[11]。部分研究指出[12],对年长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偏高,然而上述研究仍需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证明。对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阳性、核抗原IgG抗体阳性三种抗体用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IgM敏感性最佳,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显著诊断价值。
本文对纳入患儿一般情况分析得出,好发人群为3~6岁,占比为60.00%,症状表现上,多见于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儿合并眼睑浮肿、脾脏肿大及肝脏肿大,上述症状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诊断经联合上述资料,难以做出合理诊断。同时,通过临床诊断结果分析上,其中阳性率最高为EB病毒衣壳抗原IgG,占比为88.00%,最低为EB病毒早期抗原IgM,占比为30.00%,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为46.00%。目前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治疗方式选择上,以综合疗法干预为主,当患儿经临床治疗干预后,其预后情况改善显著,仅1例疑似为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外,其余患儿病情好转出院。针对临床儿童传染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对临床医师而言,需知晓每一类征象表现形式,联合相应辅助检查确诊疾病,首选为EB病毒抗体及血清学检测,利于后续制定治疗措施,保障临床治疗顺利开展,进一步改善预后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3]。
综上所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3~6岁儿童,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结合EB病毒抗体及血清学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