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医学类院校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2021-04-03欧阳静张亚军吴永刚李秀芹周艳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医学

欧阳静,张亚军,吴永刚,李秀芹,周艳红

(1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03188490@qq.com;2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召开、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要求[1],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如何构建专业类院校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专业类院校,面对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分散性、教师人均承担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教师医教研三重任务的累加效应等现实情况,如何在现有课程布局和师资布局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共同思考的课题。

1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全国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3·18”讲话精神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2],因此,对其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进行研究也尤为重要。

1.1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使然和现实使然

内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3],在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这一功能必须要突破某个学科限制,而仅依靠有限边界的“思政课程”体系显然不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要求,也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使然。

现实方面,采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倒逼机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着“单兵作战”和“孤岛化”的困境[4],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型发展。

1.2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并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现实选择

紧跟时代步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保证的根本前提。时代的变迁,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价值导向方面,“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5],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德育为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是根本一致的[6]。

理论基础方面,德育和智育始终都是联系在一起,各类课程(医学课、思政课、通识课)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探寻和认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来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知识的传授需要引入人文情节和思考,各类专业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实现两者的融通也是现代跨学科发展的需要[7]。

实践逻辑方面,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建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融通体系,显性课程(“思政课程”)和隐形课程(“课程思政”)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中实现同频同振、形成协同效应[8]。关切、阐释、解答社会现实问题仅靠“思政课程”单独“作业”难以完成,而“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

1.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向协同育人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趋势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趋势来看,显性的、灌输式教育理念与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特点,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思政教育模式转型发展[9]。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型发展趋势来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已在不同高校中自发开始探索,且已取得了实际效果。如果不促成这种趋势的发展,将会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的实践探索和学界的理论探索,为中央的决策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同时,中央迅速决策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及时出台,又有力支持和推动了这一转型的加速。当前,“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已开始形成,传统的思政课程已开始向思政课程群及课程思政群转型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群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从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具体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其一,注重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之中,确保高校所有教师落实育人职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10];其二,明确核心课程,深挖蕴含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的德育因素和内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主战场作用,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强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11];其三,建构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同向同行运行机制,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多元化课程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整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携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以大医精诚为主线的医学人文思政课程体系

聚焦思政课程,构建基于中医药健康文化基因传承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在整合理念指导下,建立讲国医故事为特色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建立讲中医药医德史发展为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建立以中医药发展丰硕成果为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体系,建立以中医哲学思想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体系。

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将大医精诚融入医学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体系。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在整合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从而进行分类指导和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第一,挖掘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课程中得到突出体现,注重价值引导和传承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12],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二,挖掘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使课程主要围绕培育中医学的科学探究精神、探索守正创新精神,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中医学辨证施治的专业教学中,引导医学生明确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第三,挖掘人文艺术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使课程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医学生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树立起中医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第四,挖掘体育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通过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整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3 打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平台,传承抗疫精神成果,共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新篇章

3.1 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落实好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抗疫当前,通过“关注身边事、梳理感人事、讲好爱国事”活动开展思政课网上教学,结合防疫内容及时推送相关案例、微课视频、理论文章和官方新闻报道,向广大医学生们讲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中医人的使命担当。深入挖掘其他中医药相关专业各门课程专业知识、教学方式和大医精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3],围绕教学方式上好爱国主义课、上好敬畏生命课、上好社会责任课,充分发挥所有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积极探索“思政教师”向“教师思政”的拓展,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每个站在教学台前的老师都是思政教师角色,更是教师思政的秉承者。有的老师是一线医生,他们在讲疫情中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逆行出征;有的老师是一线教师,他们在讲从老党员的出征请战到医学实习生的特殊请愿;有的老师是学院管理者,他们在讲从方舱医务人员的共克时艰到留学生们的命运与共;有的老师是学生工作者,他们在讲从医护抗疫在行动到莘莘学子谱赞歌。他们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人文修养,他们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医德医风教育,更重视践行“医者仁心”。所有教师不论学科、专业、学历,他们都拥有一颗热爱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他们都是思政教师,他们又都是教师思政者,每个人都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责任,履行立德树人的义务[14]。

3.3 积极探索“传统课程”向“网络思政”的拓展,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加快贯彻实现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阵地,努力打造“网络思政”,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微信群、QQ群等非直接接触性方式,收集发生在家乡的“抗疫”感人事例,撰写小随笔;积极传播医疗知识,参与疫情防控,为全国人民的“抗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讲述身边鲜活的医护形象和平凡事迹,彰显医护人员大爱无疆的崇高医德和主动请战艰险向前的豪迈情怀。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医学生的爱国之心,发挥医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坚定广大中医学子做好战疫员、宣传员,勇做时代新人的决心和信心。

4 保持同向同行,构建“一主线、两体系、三保障”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机制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主体、载体、内容、环境等各个要素。需要不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拓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广度”,深挖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整合创新教育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4.1 通过调整优化形成以“大医精诚”为一条主线的课程体系同向育人机制

在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过程中,思政课程通过主渠道建设实现在大学学习过程全覆盖[15]。课程思政也在专业人才素养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围绕着中医药人才所关注的医德开展大医精诚的课程优化设计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思政进行创新性设计,纳入课程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4.2 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课程平台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从合力聚集、方法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将 “通识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通过课程平台建设实现融合融通;激励教师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和课程思政的“金课”,为最终实现融合“金课”打基础;通过专门课程建设板块将医学人文思政平台建设与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和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充分发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度挖掘各类课程和各教学环节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6],有力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协同效应,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教育理念得以最终实现。

4.3 通过体制机制形成“组织+赛台+常规”三保障为一体的同行育人机制

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各二级院系部相关领导岗位或职务的“双挂”,构建有利于协同的育人组织保障体系[17]。通过系列教学竞赛平台活动,打造一支集“思政课程”和 “课程思政”为一体的优秀教学团队,构建有利于协同育人师资保障体系。通过中医药学院校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发展基础以及学生特点等,构建“医德育人、文化育人、健康育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保障体系。

作为医学教育者,如何将这场伟大的抗疫实践形成的医学人文思想和精神传递给医学生,使其转化为他们的职业道德与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传承抗疫的思想与精神成果,全体医学教育者就要高举医学人文旗帜,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时代视野,更远的战略眼光,把医学人文思政课程作为有机整体来设计,将教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学手段统筹规划,共谋医学人文教育的新篇章;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使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气象、体现出新特点、展示出新手段。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医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