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援鄂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021-04-27陈晓容郭盛丽
陈晓容, 郭盛丽,袁 薇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云南 昆明 650101,1141299090@qq.com)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地医疗队员驰援湖北,作为一线人员,援鄂医疗队员不仅面临着被感染的高风险,而且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危重患者,由于对患者及其创伤的同情与共情,不能适时、恰当地予以疏解,极易发生替代性创伤[1];且有研究表明外地援助与心理创伤密切相关[2-3],因此,关注援鄂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是目前亟须重视的问题。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VT)由Saakvitne和Pearlman于1996年首次提出,是指非直接遭受创伤伤害的个人以任何形式接触到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不适反应[4],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疲劳、睡眠障碍、焦虑、麻木、恐慌、绝望等,往往伴随着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甚至迫使他人自杀[5]。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现实与环境变化有意识且灵活的调整方法,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可提高适应能力,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导致并加剧负性情绪。本研究旨在调查援鄂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状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以期从应对方式角度预防和减少替代性创伤的发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3月13—19日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四川省、云南省187名援鄂医疗队员进行问卷星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无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性54人,女性126人,已婚120人,未婚60人,接受过疫情专业培训98人,接受过简单培训82人。
1.2 调查工具
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6]。本问卷内容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生活信念、生理反应5个维度,共3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其遭受的替代性创伤越大,该问卷以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理论中值作为是否出现替代性创伤的评定依据,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理论中值分别为:情绪反应 27分、行为反应 21分、认知反应 15分、生理反应 33分、生活信念 18分、总分114分,任一维度得分及总分大于理论中值则说明出现替代性创伤。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总体信度达0.93,各维度信度为0.73~0.92。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7]。该量表内容包括积极应对(1~12条目)与消极应对(13~20条目)两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依次赋值0~3分,本量表具有较好信效度,积极应对分量表信度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信度为 0.78。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发生状况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总分为(75.75±18.39)分,最低38分,最高131分,其中认知反应维度超过理论中值人数最多,达55人,占总人数30.6%,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见表1。
表1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得分状况
2.2 医疗队员应对方式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与国内常模[8]分数(积极应对=1.78±0.52;消极应对=1.59±0.66)相比,援鄂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2.09±0.53)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极应对得分(1.19±0.56)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同性别、婚否、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疗队员应对方式比较
不同性别的医疗队员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医疗队员比未婚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疫情专业培训的医疗队员比接受过简单培训的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婚姻、培训情况的医疗队员应对方式比较
2.4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除认知反应外,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及总分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及总分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具体见表3。
表3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2.5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线性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为自变量,替代性创伤总分为因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医疗队员的应对方式可有效预测替代性创伤总分28.0%的变异量,具体见表4。
表4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状况
表1可见:医疗队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替代性创伤,主要以认知反应为主,表现为医疗队员产生了较大的思维认识上的负担,会不由自主想起或梦到疫情相关事件等。本研究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大于汶川地震赴川救灾医护人员[9],分析原因在于:本次新冠疫情发生突然,传染性极强,使援鄂医疗队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0-11];同时,医疗队员还需克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快速调整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方式,在高压、高应激状态下,医疗队员极易发生替代性创伤。
3.2 医疗队员应对方式状况及影响因素
有研究结果显示: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大于一般人群[12],消极应对得分低于一般人群,说明医疗队员面对新冠疫情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进一步分析应对方式影响因素(见表2)得出:不同性别的医疗队员应对方式无显著差异,此与李丽娜等[13]研究结果相同,原因在于:医疗队员多是经过选拔、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与较好心理素质的骨干[5],即便是女性,面对紧急抗疫任务,同样可拥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积极的应对状态。
表2结果还显示:已婚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比未婚医疗队员更高,已婚医疗队员由于整体年龄大于未婚,经历的生活事件更多,且具有更为全面的家庭支持系统,因此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容易表现为积极应对;另外,接受过疫情专业培训的医疗队员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接受过简单培训的医疗队员,分析认为:接受疫情专业培训不仅可快速获得自我防护、工作技能、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还可发挥团队鼓励、同伴支持等正面效应,从而提高抗击疫情信心,以积极的应对方式投身工作。
3.3 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3、表4研究结果表明:替代性创伤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程度更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程度更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对替代性创伤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Andrew等[14]认为,面对高应激情况,采取消极被动方式可使心理危机危险度高达43.3% ,是普通人群的2倍。应对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积极应对方式对于个体是一种保护,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促进作用;反之,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加剧负面情绪,极易导致焦虑、抑郁和心理创伤[15-16]。新冠肺炎疫情下医疗队员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主动的自我心理调适与积极的应对态度可促使其身心保持良好、和谐状态[17],从而降低替代性创伤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下医疗队员发生了一定比例的替代性创伤;相比一般人群,医疗队员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其中,性别对应对方式无显著影响,婚姻、接受疫情培训程度是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倾向于积极应对的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程度更低,消极应对的医疗队员替代性创伤程度更高。因此,可从应对方式干预入手,进一步提高医疗队员积极应对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替代性创伤的发生。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未对医疗队员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观察;调查对象选取时采用的是方便抽样,仅调查了四川省和云南省援鄂医疗队员,样本量较小且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期待开展更大范围、更大样本的纵向研究进一步探讨替代性创伤与应对方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