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与路径

2021-04-03余奕津张月浪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新冠

辛 娟,刘 昌,余奕津,张 微,李 研,闫 盈,张月浪,3*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xinjuan6166@163.com; 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1; 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显示出德育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居于首要地位。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 “新冠肺炎”) 疫情暴发,广大医务工作者无惧艰险,挺身抗“疫”,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医德典范,由此而引发对医学生医德教育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人特有的职业价值所在。

1 新冠肺炎背景下的医德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是当代医学生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必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身为医学工作者,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服务于医学的源头——医德教育,我们应思考:如何通过此次疫情,从传统和新时代的角度更直观地认识医德精神,并且从中反思如何进行医德教育。

1.1 传统医德精神

中国传统医德是指传统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以德性为基础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从业准则[1],是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补充。医学教育主体应借鉴和运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当前医德教育提供价值启示。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古往今来,对医德的探讨从未间断。古代基本道德准则的“医乃仁术”使得医德问题走上科学轨道。“人”与“仁”的命题在新时代的医疗实践和教育教学中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要求医者应有 “仁爱之心”,行医应坚持“以人为本”。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医德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最早完整论述医德的文献。他认为苍生大医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精”, 即技术的精湛;二是“诚”, 即品德的高尚。“精”与“诚”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共同构筑了“大医”的完美与和谐[2]。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或从四面八方集结,奔赴抗“疫”一线,或坚守岗位,彻夜奋战,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勇担使命,逆行出征,这一切的基础, 都源于传统医德所蕴含的推己及人、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医德并非只是单纯依据医学职业和医疗技术而提出的医德思想,而是儒家伦理思想“仁爱仁术”的职业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医德强调医学是统摄治国、治民、治身的大道[2]。医学的本质属性就是济世救人,只有将个人和国家两者的整体利益架构于医疗职业活动中,医学职业活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且这种价值趋向又会被上升和拓展到一定的社会政治高度,这也在此次疫情防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 新时代医德精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德精神也应与时俱进。疫情防控中医务工作者所展示出的医德气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缩影,是夺取疫情防控斗争胜利的精神动力,其深邃的精神内涵不只镌刻在战“疫”中,也要融入医德教育全过程,体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

爱国奉献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爱国主义投射到医疗卫生行业中,它既是一种情感力量,更是一种道德力量[3]。医学生作为祖国医学的未来,爱国奉献应成为其根本价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迅速激发和凝聚起来,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迅速集结出征,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基层医务人员深入社区村庄,筑起基层防控围墙;医学生志愿者尽己所能,积极参加各种志愿工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爱国奉献精神发挥着凝神聚气的核心影响力,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反映。

科学创新精神。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面对全新未知病毒、面对高感染率、高致病性、高病亡率,科学决策、科学救治、科技创新显得至关重要。科学决策彰显伟大创新精神,方舱医院的建立,破解了疫情防控初期“一床难求”的困境,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科学救治折射伟大奋斗精神,奋斗是中华民族兴盛之源,它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崇尚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科技创新夯实伟大梦想精神,从快速检测病毒试纸,疫苗、药物研制,到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和报告系统。我们要把镌刻在战“疫”中的科学创新精神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精神内涵,让今天的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从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医学科学家身上,感受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

职业精神。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度赞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同志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17位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特别强调了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这些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我国医学教育、卫生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充分肯定,也为新时代的医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每一个紧急医疗救援队都是火速上“疫”线,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这是医生职业精神的充分展示。因此,在医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医学生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

传统医德是基于人性的美德伦理和医家规训自我、鞭策奋进的道德自律[4],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凝练而成的文化软实力,对现代医疗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深刻影响着当代医者的行医实践。随着现代医学职业化的发展,传统医德在与现代医德精神相适应的同时,还需与社会医疗发展相协调,通过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助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现代医学精神产生的文明硕果。

2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德教育产生的价值启示

2.1 科学认识新医疗环境,坚守职业理想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作为理想分支的职业理想具有同样的效应。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医学生科学分析、清晰认识新医疗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5]。新冠肺炎因其突然性、未知性、感染性和强致病性,更容易对奋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同时,疫情初期应对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如科学防控早期预案缺乏,应急响应机制难以应对等问题[6]。在这种背景下,抗疫医务工作者依然怀揣职业理想,“逆行”而上,以“医者仁心”守护患者。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知识体系尚不完整,尚处于大学阶段的医学生来说,职业观念的形成,将影响其一生职业的发展与认知。当下,有相当部分医学生对新医疗环境的新形势、新问题认识不足,职业理想受到严峻的考验。医学教育主体理应引导医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有效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2.2 增强医学生对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7],它是医学生医德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8]。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见证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和人民对于医务工作者的期盼,不仅要求具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作为我国医药卫生系统后备力量的医学生来说,同样不可能离开人类生活联合体而独立存在,同样承载着共同的利益和社会责任。因此,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和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的准则,都是医学教育主体的应有之义。

3 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德精神融入现代医德教育的路径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通过职业前辈的先进事迹,从医德教育主体和医学生自身两个维度探究医德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手段,不仅是对学生本人负责,更是对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负责。

3.1 教育主体层面: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前后期齐抓共管的医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医德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指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为实现共同的医德教育目标而形成的资源共享、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9]。随着“健康人文”的建设与实施,医德教育作为医学人文的重要分支,贯穿于医学生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10]。这也就意味着医学教育主体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合格,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过程必须完整。

第一,医德教育主体要转变思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具体举措为:①学校、医院、教师(专业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辅导员)在思想上要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②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要分工明确,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③医德培养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医学事业的起点,要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教学医院作为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场所,要以第二课堂为主,第一课堂为辅。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中要强化中国传统医德教育,全面提升传统医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第二课堂要充分挖掘并整合医学院校和社会医学环境资源,构建多维度医德教育载体,比如战“疫”课堂,最美医学生、最美规培学员评选活动,战“疫”作品征集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医德教育要贯穿医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学校应从刚进校的新生开始,将医德理念和医德内容进行散播。例如,在入学典礼上可以邀请对疫情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宣讲感人事迹,直击学生心灵,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疫情期间展现的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任课教师不应拘泥单一的课堂模式,可以借助各种软件进行线上授课,线下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比如遴选志愿者医院门诊指引服务工作,动物慰灵碑祭奠,参观“西迁精神”纪念馆等。临床实践中,医院也要担负起医德教育的责任,遴选德术双馨的医师指导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和规范化培训,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和医院要运用语言叙事的技巧,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展示新冠肺炎疫情中蕴含医德教育的感人事迹,如分享医德故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探索多种培育方式,将医德教育浸润到医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另外,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医学生,可以利用新兴媒体的宣传优势,如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时推送医德教育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达到潜移默化教学的作用。

第三,完善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这是整个协同育人机制良好运行的前提。我们要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临床带教老师等自身所蕴含的德育力量,对于课堂教学工作之外的医德教育工作要给予奖励,积极调动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医德教育的队伍中来;同时,将协同育人纳入教师的师德考核中。

3.2 医学生自身层面:积极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当代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均受到当前各种思潮的影响[11]。教育主体在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活动安排上都要充分尊重新时代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具体如下:

首先,积极发挥榜样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活动的产生往往来源于意识的支配,如何激发医德意识,就需要积极发挥榜样力量。目前,部分学生对涵盖医德教育的课程不感兴趣。一则,学生认为此课程与未来就业无关;二则,医德教育是一种影响学生意识形态的课程,短期内难以看到价值。虽然有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医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认为救死扶伤、奉献社会是一种美德,是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途径,但知识只停留在认识层面,在具体履行时却存在偏差,不能良好的用医德认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当中的榜样力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疫情防控阶段,有很多的医学生热血满腔,谨记医学生誓言,尽吾所能、用吾所学、佑吾所及,勇敢地将自己置身“疫”线,这些都可以作为医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育主体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医学生中涌现的先进个体进行表彰,一方面是对个体本身的一种激励;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树立标准、榜样引领的作用,通过营造这种良好的医德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争取到先进的队伍中来。

其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在临床实践中对医学道德行为和关系的体验及其情绪态度,是形成良好医德素养的动力[12]。因此,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医兴趣和行医初心是非常必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由于其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广泛性的特点,且其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救死扶伤、团结精神等教学目标宝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医学生来说,价值观念的可塑性较强,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德育宣教、学习先进事迹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医动机。

4 结语

加强医学生医德培育工作,需要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顶层设计,各部门的协同推进,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医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医德修养,才能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促进医学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