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探索与实践
2021-04-03李苑菁陈明雁段文利
■ 董 琳 王 璐 李苑菁 陈明雁 段文利
1 项目背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医院文化,见证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历史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一是记录历史的档案,二是亲历者的记忆[1]。“教授”“病案”“图书馆”被称为“协和三宝”。老教授作为“协和三宝”之一,通过他们的口述,可以回顾“协和人”秉承传统、励精图治的奋斗史,梳理医院及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剖析医院百年基业长青的奥秘。同时,让青年人参与进来,感知协和历史、感受协和传统、感悟协和精神,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迎接北京协和医院建院百年之际,医院提出“六大体系建设”,建设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和党建文化体系。其中,党建文化体系建设明确指出,要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协和基因”,坚守“大爱成就大医”的医者仁心。开展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是医院党建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2 口述历史工作实践
2.1 理论基础与制度保证
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横跨多个学科,不是简单的人物访谈或电视专题,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为保证项目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筹备之初,项目组核心成员前往专业的研究机构交流学习,并参加由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和学术论坛。同时,参考和学习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阅读国内外口述历史研究的文献和书籍,打牢理论基础。
在院内成立“口述历史品管圈”,定期开展头脑风暴、案例分享和文献阅读会,拓展思路、开阔眼界。编写《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工作手册》,详细规定了项目进展中每一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明确的制度要求,保证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2.2 主要步骤
2.2.1 确定受访人。受访人即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确定受访人是开展口述历史的第1步。受访人名单通常根据口述历史项目的主题来遴选。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是医院百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第1批入选的专家是2007年以来历届“协和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根据“抢救优先”原则,高龄、身体情况欠佳者优先采集。
2.2.2 收集基本资料。口述历史的目标是通过对受访人进行系统、全面的口述史访谈,形成较为完整、丰富的口述史料[2]。资料收集是访谈提纲撰写的基础,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的资料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由老专家所在科室提供,二是借助搜索引擎和文献检索平台,通过网络搜集。收集的资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专访、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照片、荣誉奖励等。
2.2.3 撰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决定着受访人的口述内容和口述方向,也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后期成果转化和推广。老专家口述历史项目的采访提纲主要从个人成长和求学经历、学术研究、经历的社会变革、医院和学科发展、共事过的群贤、家庭生活、体会感悟等7个方面来设计问题,通过个体经历来反映协和历史、中国医学发展史和国家发展进程。采访提纲设计的原则是“引导但不干预”,提纲的作用是引导受访人回忆和讲述。问题可按照时间顺序递进,针对每个问题设计多个延伸问题,便于在采访中追问。采访提纲只是基于已有资料撰写,难免有不当和不足之处,采访中根据受访人的讲述及时调整。项目组归纳整理了公共问题库,包括大查房、东西两院合并等医院特色制度和里程碑事件,也包括非典、对口支援等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包括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国家大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变革。
2.2.4 采集口述史资料。口述史料的采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口述访谈资料,二是实物资料。个人口述访谈采取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按照采访提纲提问,同时录像、录音、拍照。为保证受访人口述内容完整、连贯,以及方便后续音视频素材的使用,采访人提出问题后,尽量不发出有声附和,避免插话,可以通过点头示意、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与受访人进行互动。如遇到人名、地名等需要核实,可在一段采访结束后,集中逐一核对。采访过程中,录音笔、摄像机全程不停机。摄影师除拍摄采访对象外,还应记录工作场景。实物资料主要包括书籍、照片、笔记、手稿、证书、奖杯等,以及访谈中提到的其他相关实物。因多数实物为受访人所珍藏,故实物资料的收集方式是将其电子化。对照片、证书、手稿等资料按规定技术参数进行扫描;对书籍、奖杯等实物资料进行集中造型拍照;重要的绝版书籍,通过电子化设备制作成电子书。
2.2.5 整理归档及存储。口述历史项目中资料整理和安全存储至关重要。每次采访结束后,采访人需将采集到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整理归档,并填写《采访记录单》,内容包括受访人、工作人员基本信息,访谈时间、地点、时长,素材类型、大小、存储位置,机位数量、设备信息、画面比例,以及访谈内容摘要。为保证电子资料安全,口述历史项目所有资料均采用“存1备2”方式存储,主存储硬盘作为日常查询使用,两套备份硬盘进行异地存储。开设专门存储空间,存放受访人捐赠的实物资料,并与电子化后的资料保持统一编号。
2.3 成果转化
2.3.1 速记稿校对。资料存储和备份工作完成后,通过专业软件输出全程录音,用于整理速记稿;输出带时码的低码率视频,用于速记稿校对。为保证文稿内容真实、客观,需进行多次校对,校对时电子文档应采用修订模式。采访人进行一校时,应最大程度还原受访人的讲述内容,同时对人名、地名、事件等做好注释,对待核实部分做好批注。一校完成后,请受访人所在科室指定专人进行二校。二校完成后,请受访人进行三校,完成所有问题的核实。
2.3.2 多元化传播形式。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口述历史项目推出了图文版访谈录,从访谈文稿中选摘精彩的采访实录,“原汁原味”呈现老专家的口述内容。同时,针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阅读习惯,为每位专家制作不同时长的短视频。未来,还将继续深挖内容,探索制作专题片、出版系列丛书、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
2.3.3 拓展全方位传播平台。在院内,通过院周会、院内电视、院报专刊、展板、工会云等院内平台,播放口述历史短片,刊发访谈录。在院外,通过医院“两微一端”及入驻的其他自媒体平台,以图文访谈录和短视频的形式,对口述历史内容进行推广。同时,积极与权威主流媒体合作,推送优质内容。北京协和医院口述历史的文章和视频先后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栏目、央视网、新华网、《健康报》、“健康中国”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平台传播。
3 口述历史项目的伦理问题
3.1 签署授权书
为保护受访人的合法权益,采访前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采访人需将项目背景、拍摄形式、访谈提纲及未来宣传推广形式等内容告知受访人。请受访人在接受采访前签署授权书,授权医院使用口述影像资料及根据口述整理的文字资料,同时保证受访人的近亲属也给予相应承诺。
3.2 签署保密协议
项目组成员签署保密协议,对受访人口述中出现的敏感信息和涉密内容,要严格保守秘密。摄制组成员、速记人员、项目志愿者等接触原始口述内容的相关人员,也需签署保密协议,保护受访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敏感信息和涉密内容,仅作为资料留存,不对外传播。
3.3 反馈及感谢
全部采访结束后,将访谈视频制作成光盘,将照片洗印成相册,制作感谢状,作为礼物送给受访人,以表示感谢。同时,图文访谈录及短视频发表后,及时反馈给受访人。
4 结语
口述历史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因为受访人普遍年纪偏大、身体状况欠佳,要尽早开展。口述历史采访是口述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3]。采访人在口述历史采访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口述史料采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采访人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不断提升采访技巧。此外,采用口述方法搜集的史料需要与文献史料进行互证、核实和辨伪[4],受访人的口述内容难免存在记忆误差,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史料考证工作也非常重要。总之,口述历史工作利在千秋,医学专家口述史应在实践中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挖掘和记录鲜活的医学史料,在此基础上形成并积累医学人文研究、老专家学术思想研究和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