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医院开展医疗工作实践及思考
2021-04-03朱丽丽
■ 朱丽丽 张 国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经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但是全球范围内疫情还处于持续大流行阶段,我国仍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1]。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某院在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努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各项医疗服务发展态势向好,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开展医疗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1 把握政策导向,科学做好防控工作
2020年4月2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在常态化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2]。政府多次号召要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复工复产工作。某院通过研判疫情防控形势,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1.1 常设防控组织架构统筹协调
某院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与开展医疗工作的关系。一是防控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常态化,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下设防控办公室,由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合作。二是由呼吸内科、感染科、急诊科、儿科、检验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组成会诊小组,常态备班。三是每日例会早交班,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总值班人员现场办公,汇总医院重点工作事项,动态掌握门急诊量、各病区床位使用情况等,发现问题现场协调解决。
1.2 发挥发热门诊首道屏障作用
发热门诊是医院防控传染病疫情的首道屏障。某院发热门诊设在独立的感染楼内,与门急诊分开,医院进门处及明显部位都有清晰标识指引和路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全封闭就诊管理,接诊、筛查、留观、转诊工作流程规范,挂号、就诊、缴费、取药、输液、化验等各项辅助检查,全部诊疗活动均在该区域完成。同时,设有隔离观察病房,确保发热患者和普通患者分级分层管理。医院设有专用于发热患者检查的方舱CT,隔室操作,图像自动传输,实现筛查方便、快捷、高效。
1.3 核酸检测及时保证患者就诊
某院实验室于2020年2月24日通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新冠病毒检测考核与评估,高效开展新冠病毒实验室诊断确认检测工作。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北京防控疫情的重要目标是“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最多一日核酸检测达13000人份,并严格按照要求,发热患者4~6小时出报告,保证患者及时筛查就诊。
1.4 线上精准关联患者信息数据
注重开发患者信息数据与医疗数据线上精准关联管理。手机APP全面上线,准确采集全部就诊患者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现住址等信息。患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基本信息,传输到自助挂号机,根据身份证号(或姓名+手机号)关联出患者信息,并更新HIS原有患者基本信息数据。患者办理“预约挂号”“报告查询”“费用查询”等,实现就医一站式线上完成。信息智能服务延伸到院前、院后,开通自助缴费、预交金充值、住院登记、手术查询、出院结算等功能。特别是针对神经科患者门急诊必要的MRI、CT等大型检查的开立和预约流程进一步优化,组套功能、胶片、造影剂、耗材、增强注射药品处方、检查申请单等,医生工作站同步打印,一次完成缴费。
2 满足患者需求,有序开展医疗工作
国内疫情防控从应急转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已成为医院面临的头等大事[3]。医疗服务需求弹性系数小,是刚性需求,而且某院以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为特色,并于2018年10月整体搬迁至丰台区南四环,“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战略定位,成为北京南城区域医疗中心,各基础学科的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在医院各大门口、门诊楼预检分诊处、各门诊候诊区等进行“测量体温+出示健康宝+就诊二维码”筛查,医院在严格做好所有进入人员点位管理的前提下,满足患者需求,有序开展医疗工作。
2.1 分级诊疗,细化急诊患者管理
2.1.1 预检分级。严格细化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和方案,分级诊疗。配备经验丰富的护士分诊,现场采集患者血压、心率、血氧等基本生命体征数据上传到分级系统,并录入患者自述的症状,由软件系统给出参考分级。护士根据经验为系统给出的分级进行加权。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第一时间送进抢救室;3级、4级患者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分级就诊,软件系统设置“提醒”功能,以便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
2.1.2 疏解管理。严格管控急诊留观,解决急诊患者“出口”问题[4]。为急诊应收住院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绿色通道”,每天通报急诊相关数据,各科室住院总医师或“二线”参与急诊科查房,了解“流水”、留观、抢救室、监护室等患者情况。针对急诊滞留患者和疏解的难点问题,通过院长查房等形式督导解决。
2.1.3 医联体转诊。畅通医联体转诊渠道。脑血管病患者、颅内感染患者,以及常见病急性发作经治疗病情稳定等患者合理分流,转到医联体医院,通过远程会诊、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等形式,有针对性、个性化指导患者治疗。
2.2 门诊预约挂号,兼顾人性化服务
2.2.1 推出便民举措。持续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开通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供患者和家属选择[5],如医院APP、开通114联通专线、京医通等方式,患者于就诊当日在自助机取号,方便快捷。此外,为老年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多渠道挂号专享服务:畅通家人、亲友、家庭医生等代为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提供现场号源;设置挂号、缴费、检验报告打印等人工服务窗口;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
2.2.2 提升接诊能力。充分放开号源,50余个科室一科一策。推出卒中与营养、难治性癫痫多学科、痛风多学科、神经康复与营养、神经康复与高压氧等联合门诊,一站式接诊;在原有医院-科室-专业-级别传统挂号方式基础上,推出130余个专病专症门诊,患者“按病索医”;推出实验诊断中心(检验科)号源,为患者开立检验项目,就地采集标本,提供咨询、解读检验结果等服务。
2.3 知名专家团队,服务更加精准、适宜、便捷
考虑到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避免患者盲目追求专家医疗资源进行诊治,医院推出知名专家团队达15个,知名专家团队服务通过团队层级转诊等方式,使疑难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精准诊治,缓解了宝贵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缺[6]。
2.4 调整住院流程,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2.4.1 调整住院流程。为落实三级应急响应期间医疗卫生管理措施[7],认真做好医疗服务和管理。入院患者筛查执行核酸检测、血常规、胸部CT及相关流行病学史调查,手术患者需进行麻醉评估后,持《入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单》办理住院手续。在符合防控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病房收治患者数量。加强病房管理,原则上不允许患者家属到病房探视,鼓励视频探视。保留病区内隔离病房备用。
2.4.2 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永恒的主题,注重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升级改造电子病历系统,全面优化临床路径信息化流程,实现医、护、技多系统联动,提高临床医师工作效率。根据各科室收治病种及诊疗规范更新情况,调整更新临床路径病种及路径表单,提高临床路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5 首创综合服务区,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常态化防控下,患者和家属更渴望在温馨、整洁的环境就医。某院把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用现代化医院管理规律,在北京市属医院首创综合服务区,为手术患者家属推出体贴入微差异化全方位一站式服务。1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设在住院部4层,毗邻3层手术室,分为自助信息、用品服务、图书阅览、休息等候、美味快餐和景观欣赏等多功能区域。患者手术当天,家属经严格体温测量及信息登记在此等候,电视屏幕实时清晰显示患者姓名、病区、手术进行状态等情况,并配有广播。术中需要交代病情,医生随时与家属沟通,家属充分“知情”。
2.6 提高运营效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医院运行情况受到影响,但某院进一步挖掘信息化绩效管理优势,分3个模块实现智慧化精细化运营管理。一是智能集成平台,以动态3D模型的方式立体展示和监控医院建筑结构、各科室位置、手术间状态、门诊和病区患者信息等情况。二是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汇总整合医疗、业务、管理等数据信息,凝练为各类运营指标,多层次、多角度、多区间进行智慧管理。三是后勤运营数据看板,对后勤服务问题及时预警、精准处理,一体化服务更便捷高效。
3 取得效果
坚持一手抓实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手抓好医疗服务彰显成效。医院地处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高风险区,通过科学防控,确保了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实现了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零感染。截至2020年7月16日,完成门急诊60.7万人次,其中急诊7.1万人次,完成急诊手术1426台,急诊绿色抢救通道流程顺畅。经过不懈努力,各项医疗工作呈良性运行,2020年11月门急诊患者接诊情况、住院床位使用率等指标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疑难危重诊治能力提升,CMI上升。保障常态化防控下开展医疗工作的实验室,成为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检验医学进修与培训基地(试点);发热门诊荣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呼吸内科获得2020年度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4 思考建议
防疫情、促发展,牢牢把握政策导向,科学防控,方能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到坚决驯服“灰犀牛”问题,全面防范“黑天鹅”事件。基于医院神经科学特色和处于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地位,从患者需求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疗工作,把握现代化医院管理规律,推出差异化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运用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手段,方能化危为机,危中寻机。
4.1 “平疫结合”,严防死守
持续贯彻落实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建筑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8]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9]。扎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和外环境监测。
4.2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安心为患者服务
常态化防控下开展医疗工作,医务人员是主力军。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使医务人员精神上受鼓励、工作上有帮助、事业上有支持、生活上有保障,舒心、顺心、安心地为患者精心服务。建立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档案,根据工作岗位分为1周、2周、1月常态化检测;在知情同意原则下,实现接种新冠疫苗“应接尽接”。
4.3 发挥学科优势,“天坛标准”惠及患者
发挥作为天坛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核心牵头医院的优势,统领全国近500所具有神经学科优势的加盟三级医院,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和服务管理规范,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服务技术,使联盟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方便全国各地神经疾病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天坛标准”的医疗服务。
4.4 发挥医疗中心优势,推进互联网诊疗
某院作为南城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实现与14家社区建立医联体对接。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诊疗工作,发挥互联网诊疗高效、便捷、个性化等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在线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指导患者药品,线上服务常态化,有效推进分级诊疗,使患者理性化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