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制约因素及提升对策
2021-04-03吕军城周志明王春平
■ 吕军城 周志明 王 超 石 宏 王春平
重大疫情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高病死率、破坏严重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医疗救治是应急反应体系的核心环节,要求快速反应、快速分流、快速救治[1],其反应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疫情防控效果。快速有效的医疗救治需要高效的应急协调指挥系统、布局合理的医疗救治机构、专业高效的医疗救治队伍、畅通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及必需的设备、环境等,需要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等各种救治条件[2]。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医疗救治、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救治机构覆盖不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偏低等问题[3]。为更好地提升我国医疗救治水平,提高救治率和治愈率,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对策进行探讨。
1 制约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的因素
1.1 医疗救治联动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完善应急医疗救治联动机制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4]。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但协调机制健全程度仍偏低[5];此次疫情初期,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医疗救治协作联动不畅问题比较突出[6];需进一步完善医疗系统内部以及医疗系统与外部如交通、公安等部门的协调机制[7],提高医疗救治效率。
1.2 医疗救治机构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科学布局
某些地区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对医疗救治机构和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和布局[8],但是由于本次疫情的病毒特异性、强传染性等因素,医疗救治机构、资源配置不能完全满足医疗救治的需要。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强化医疗救治机构和体系建设,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地域差异明显、水平和配置标准不一致等现象,需科学评估、规划,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升标准、优化布局。
1.3 医疗救治专业人才队伍配置、应急演练及培训有待提升
尽管全国组建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核辐射等多种国家卫生应急队伍[9];但在遇到类似新冠肺炎这种全国性重大疫情时,仅依靠当前专业人才队伍远远不够,应强化地方与基层应急救援的能力和责任[10]。有研究显示[11],当前某省70.59%的机构应急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64.71%建立了培训演练中心,但演练和培训层次、类别、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应急救治实战经验,实效性不高。最近研究发现[12],医务人员核心应急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不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部分人员尚不能熟练穿脱防护服等问题。
1.4 医疗救治网络和监测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当前全国大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网络覆盖,但仍存在医疗救治网络不健全、应对突发重大疫情能力不足等问题[13]。各个机构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往往还是信息孤岛;医院信息系统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尚未实现无缝对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疫情预警系统不能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中采集相关信息;现行直报系统需要人工干预的环节过多[12],导致上级接收信息滞后,不利于迅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下一步应依托大数据和现代信息预警技术对重大疫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和预警。
1.5 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装备和条件尚需提高和优化
2010年国家根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需求,建立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并且研制和配备一定数量的车载式医疗装备[4],但是未能及时地更新换代[14]。物资储备面临种类不健全、数量不足、装备集成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应急保障储备不足、缺乏快速反应能力等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的需要;应借助物联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基于“平战结合”思想为医疗救治提供有序、高效、全面、充足的物资保障[15]。有研究表明,重大疫情救治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基层医疗救治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不足[16-17],救治人力、物资储备供给机制不完善[13],条件相对落后和匮乏,严重制约救治能力的提高。
2 提升和优化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对策建议
2.1 优化和完善五级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平台和协调联动机制
应在当前应急指挥平台基础上,基于政务云设计平台和网络架构,充分利用当前5G信息网络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家-省级-地市级-县市(区)-基层”五级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应急通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车载监控系统、远程会议、远程会诊等模块,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快速、科学、有效地指挥医疗救治工作。
疫情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多个部门和机构,开展联合救治是提高医疗救治效率的重要环节。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构涵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警察、医疗服务、科研机构、消防、救护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通过纵向行业系统管理和分地区管理的衔接,形成全国应急管理网络,并且明确国家、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及国民的义务和责任[8]。我国应从疫情医疗救治中总结经验,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在医疗系统内部,结合我国医改背景,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医共体上下联动作用,形成以龙头医院为救治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防控主体的联动防御体系[18];加强医疗系统与外界部门联动,构建涵盖应急管理部门、公共卫生、医疗机构、执法、警察、科研机构、消防、救护、反生物、化学、放射、核辐射、通信、交通、电力、煤气、供水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明晰各级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对联动流程和具体工作规范进行明确界定,提高各部门的联动能力和医疗救治效率。
2.2 优化突发疫情医疗救治机构布局、强化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核心机构,设置、布局的合理性和医疗救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疫情对公众的健康威胁程度[19]。国家应尽快更新或出台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对国家、省、地级市、县市(区)、基层五级医疗救治机构的布局、人员编制及救治设备等进行宏观规划,各地需结合具体的救治需求,进行弹性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蓄能”实力[20];医疗救治机构内部应尽快建立应急救治指挥系统、医院应急救治专区,强化专业人员的选择和培训,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应急救治系统建设[21];建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和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对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考核方案。
国家应尽快更新或出台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强化突发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成立省级和区域性传染病临床救治中心,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对传染病床位规模、人员配置、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进行明确界定;注重加强医疗救治机构ICU建设,并对其人员编制及设备配置提出具体的规划要求。
2.3 强化突发疫情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划》,明确界定国家、省、市,县和基层医疗救治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的具体要求。国家、省、市、县抽调觉悟高尚、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医疗技术人员按“军事体制”组建“战备”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根据不同的疫情事件组建不同层次(一线、后备、专家组)、不同类别(创伤事件、传染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核事故等)、涵盖不同专业(流行病学、管理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呼吸病学、职业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的医疗救治专业队伍。注重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人员的遴选和实时更新,不断补充新生力量,防止人员陈旧和队伍形式化。重点加强区域和基层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人员的储备[10],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技术纳入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针对特殊专业医疗救治人员不足,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委托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疗救治专业人员的招生和培养。
2.4 推进突发疫情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建设,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
当前我国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尚不健全,预警和监测效果尚不高效。应借助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5G信息网络、互联网+技术,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级分类建设;树立社会大救援、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的救治网络模式;构建不同地域(国家-省-市-县-基层)、不同部门(政府部门、疾控部门、医院等)、不同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等)、不同科室(呼吸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不同模块(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系统、血液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效、快速、通畅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数据信息是预警和决策的基础[22],应建立全国统一、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加强突发疫情的识别、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23];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防控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安、消防、社保等部门均纳入医疗救治信息模块,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实施和救治效果全天候动态评估、监测和预警,对救治方案和对策进行及时地优化调整,提高救治水平和效率。
2.5 强化突发疫情医疗救治预案和应急演练培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示,“跨区域成建制”的医疗救治策略是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手段,但是地方医院少有突发疫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或预案缺乏可操作性[24]。应进一步强化战时理念,修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预案”,根据不同类型突发疫情(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医院感染暴发等)的特征和性质,分类别制定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救治指南。对各类救治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强化预案演练和专业人员培训,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1];培训内容要涵盖紧急医学救治知识、急救综合技能、救援常识、基本技能、通用技能、专科技能,心理调适、团队合作和协作救治等内容[21];全方位提升专业人员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强化“平战相结合、平战一体化”理念,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演练制度”,明确应急演练的具体演练计划、演练内容、演练流程、考评指标;定期进行培训、演练和考核,确保演练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可考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