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2021-04-03孙瑞李玉华
孙瑞 李玉华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1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层出不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社会生产生活进行的同时,环境监测工作可为其提供依据和标准,并以此搜索到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实现针对化处理,获得有效的环境保护效果。因此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对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含义分析
环境监测工作是政府以及相关环境部门在国家相应法律以及标准之下,遵循程序,在样本实际采集之后,精确化的测定环境中代表环境质量水平的物质,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设备的使用,评估环境质量以及实际受污染程度,在环境监测中产生的科学化数据能够作为有关部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以及环境发展进行一定程度预测。
针对环境监测的过程分析,需要确定相应的监测区域,制定详实的计划,采集样本后,分析测量数据,实现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环境监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内容,也就是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物监测,其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开展前提,在生态环境计划制定、污染物监测以及开展相关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前提。以往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工作是监测污染物,将其应用到污染物排放控制以及环境治理中,在监测之后获得精确的数据,针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实现综合性分析,进而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质量。伴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可以将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到环境管理中,实现污染物以及生活环境质量全面化的监测和控制,可有利于环境质量水平提升。
针对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具有多样性,时间以及空间不断变化,污染物的出现也具有复杂性,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时间不断推进,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的指标在发生变化,监测对象也并不是单一的,分析环境监测中的不同目标污染物,得到综合性的处理数据,能够全面化地分析评估环境污染状况,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提升环境质量[1]。
二、关于环境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一)是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环境监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实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重要政策之一,基于这一制度的使用,相应的建设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工作需要经由生态环境部门审批,避免项目的开展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现阶段,环境监测状况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数据基础。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
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法,可为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近些年,我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不断完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例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以及使用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作为基础性工作的环境监测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方法
环境监测工作是解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不断扩大,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出现,一旦控制不及时,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通过实施环境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在出现问题之后,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监测,及时了解污染的范围和形势,根据监测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和下步防控措施。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在实际生态环境工作中,环境监测意义重大,可通过对当地水体、大气以及土壤环境等相应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对比,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环境问题现状、原因及变化趋势等,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及下步重点工作方向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关于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分析
(一)关于监测对象以及环境因子分析
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需要面临整体大环境,不同的环境因素在时间以及空间的影响下会不断变化。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时间、经费等原因并不能对环境实现整体化监测,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监测点位的少数样本。通过有效分析少量环境样品,从而对整体环境质量进行预估判断,基于这一情况,监测对象以及环境因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监测对象的选择,需要注意,结合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具备针对性;环境影响的考虑分析需要注重全面性,不能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更好地考虑社会经济以及生活质量等影响[3]。
环境资源的的监测中,不同的环境因子或者是参数都会反映相应的状况,因此环境资源的差异性也会利用其特定的环境因子或者是参数进行评价或是监测环境资源情况。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主要是选择拟建项目中涉及的敏感区域,选择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或者是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出现的环境因子,通过这一方式更加便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以及执法部门的工作监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一些具有争议的资源,需要邀请环境资源方向的专家选择环境因子或者是参数。
(二)关于监测范围确定分析
通常情况下,监测范围的选择是在拟建项目中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区域,更加全面化的反映影响情况,可以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要求,不会没有限制盲目性扩大,增加评价费用,但是也不能过分的缩小,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4]。
(三)关于监测方法选择分析
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制定较好的监测方案,结合使用合理化的监测手段,其中主要有监测点的位置、采样时间、设备以及样品保存和分析等,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贯穿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由此能够更加正确地反映环境质量以及相应的时空变化。
四、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监测内容过于单一化
现阶段,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中,相应管理办法依旧处于研究性阶段,处于初步设计状态,在项目建成之后,运行阶段需要的环境监测数据,基本上是对建设项目中的污染源监测,而国际上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是在污染源之外,受到项目影响的其他环境资源均需列入环境监测对象。我国建设项目中,其造成环境影响的环境资源监测项目并没有融合到环境管理制度中,因此在日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根据国际相关规定,满足环境监测计划需求,积极推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5]。
(二)关于监测数据准确性分析
在环境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环境监测频率较低,相关监测点位也不完整,因此监测数据的获取缺乏必要的代表性,由此推断出的总体环境质量缺乏准确性,难以及时有效地反馈环境质量情况以及相应变化趋势[6]。这种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监测报告质量,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五、关于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分析
(一)关于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提升分析
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直接影响,为保证环境监测获得精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控制操作流程以及正确的操作方式。一些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培训的力度,更新人员知识结构,确保监测人员可正确采样、精准操作设备机器,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二)关于技术与资金投入分析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增加资金与技术的成本比重,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加大对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跟随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国外先进化的监测方式,提升我国监测能力以及水平[7]。
总结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继续强化认知、加大投入、提高水平,从而使环境监测更加积极发挥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成为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更有力支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