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核心区体育场馆设计探索
2021-04-03周烨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周烨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
城市级别的体育中心,在过去的 20 a 间,随着大批量的新城开发,逐次建设完成。而在新城或者新区开发这个大背景下,大部分体育中心项目均承载着“奥运”“全运”等宏大叙事,如苏州奥体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项目的成功建设。此类项目一方面为城市引入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另外一方面也引领和带动了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新的地标。此类场馆对于一线城市完善的体育产业链来说,其运营和使用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三四线城市在建设此类场馆时则都面临着运营困难和使用不便等方面的种种问题。笔者在主持和参与天长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方案设计中,试图通过设计层面的思考来应对和改善上述问题,作出有益的尝试。
1 项目背景概述
本案在选址阶段存在两个区位,方案一是位于规划中的天长高铁站站前东侧,方案而则是位于天长市政府南侧1.5 km 高铁站东侧 2.5 km 处。从方案一来说,希望能够成为高铁站出来的城市门户形象;而方案二则是能够成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南侧公共建筑群组序列。综合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开发周期以及对于政府和高铁站两个重要城市节点的形象提振作用,和业主方经过多轮方案研讨后确定以方案二作为本案的基地进行设计方案研究。
作为业主方的选址定案,基地位于天长市天宁大道南侧,二凤南路西侧,兴业大道北侧。同时中间有城市道路穿过而一分为二,形成了南北两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 15万 m2,总建筑规模约 8 万 m2,其中 6.5 万 m2为地上体育场馆设施,1.5 万 m2为地下建筑。包含一个标准的足球及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一个游泳馆,一个篮球馆和一个全面健身馆。
2 城市核心区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分析
2.1 连续的立体空间界面维系场馆的整体性
本案被城市次干道分隔成两个地块,因此设计在整体布局的时候即确立了“延续城市绿轴,打造立体联系平台”的设计策略。将基地东北角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引入基地内侧,并借用二层的联系平台引申到达南侧地块,形成了一个 S 型的整体空间轴线。在空间上和功能上将北侧的体育场和南侧的体育馆联系起来。同时这种联系也通过景观设计将市民的活动统一起来。
2.2 适度的商业开发与城市界面延续
城市级别的体育场馆,在建成后如何实现收支平衡是一个巨大的难点,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大型文体活动不多,场馆空置率较高,无法进一步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从而缺乏稳定的市场资金来源[1]。
鉴于本案的具体情况,在设计上着重考虑适度的商业开发来改善场馆营运资金问题。一方面,场馆自身的租赁当然是一大块可以考虑的来源,另外一方面,设计团队通过对周边城市界面的详细调研,在场地的西侧以及中间城市道路转角部位均设置了沿街的商业体量,尺度上满足沿街商业的租赁需求。沿城市界面为可租赁商铺,内侧则结合二层的平台设置了半室外的停车区域,同时满足了内外二重功能的需求。既可以对内提供体育周边诸如体育用品售卖、餐饮、休闲、体育培训等商业服务,同时这些功能对周边居民区也是非常有益的服务补充。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避免了当下大部分体育场馆距离城市界面过远的疏离感。营造了完整连续的城市界面和亲切的建筑尺度感,并且同时提升了场馆的自身造血能力[2]。
2.3 功能高度整合的集约化策略
场馆使用层面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场馆的空置率。因此设计团队将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馆三馆合一,将多个体育场馆在建筑垂直空间上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满足场馆的多元化需求,扩展了同一个场馆的使用边际,尤其是非周末时段的使用效率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也构建多元共享的商业体育平台[3]。
另外一方面,在内部场馆的设置上,通过平时、赛事两种模式的转换设计,保证了主场馆能够在非比赛时段也能够获得良好的使用频率可能性。除了内部场馆设施的多样化组合,设计上也充分利用场馆的室外平台区域和屋顶区域,将这些区域设计成为非标准的室外运动场所,进一步吸引休闲运动的开展,提升整个场馆的活力。
2.4 亲切开放的公共体育活动空间
一个城市的体育场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应该是属于这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因此,在整个场馆的正式比赛场所之外,还考虑了大量的室外运动场所。这些运动场所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包括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的标准训练场地,这些场地呈不规则的状态设置于南侧地块内;其二是包括健身步道、无动力儿童游乐场、养生休闲区、小型极限运动场、星光漫步道等非标准群众健身康养运动场地,零星的嵌入到训练场之间以及二层空中平台。可以提供全年龄段、多样化、全时段的群众健身运动,实现全民健身中心的设计意图[4]。
体育活动空间从城市层面是易于到达的,不同于一般的体育中心地块,通过超大的绿化隔离带将城市道路和活动空间分隔开来。但另外一方面,在设计上注意到本案周边的城市核心区属性,这些开放的公共空间并不是直接与城市接触,而是通过沿街商铺和 2 F 的空中平台来阻隔对城市的噪音、交通等影响,闹中取静。还通过不同的标高设置了屋顶退台绿化,形成一个更为闲适、亲切的可以观赏运动的休息区域,与地块内部的健身运动相得益彰。
2.5 能够反映城市精神的场所标志性
一个体育场馆,如何体现其地标性,是一个始终不能回避的话题。如何从建筑的形式语言中提炼和升华出某种意义和内涵,更是决策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本案在建筑手法上从 3 个层次来对位于天长市的体育场馆做出解答,形成了能够被市民所引以为豪的城市精神地标。
(1)天长汉墓出土的西汉玉龙是整体布局的一个缘起。S 型的总体布局正是隐喻了这一具有天长地域特征的母题。
(2)天长相传为唐玄宗为纪念其生辰千秋节而设立的,因此天长地久正是古人对于天长市的美好祝愿。从现代寓意来说,钻石无疑是对这种祝愿的完美演绎。因此建筑形态上选择了三角形拼合而成的类钻石形态来象征着天长地久的美好寓意。
(3)设计细节上,通过对部分斜向的轮廓进行细节强化形成了旋转向上的力量感,同体育运动的力量感、线条感、向上感都完美的契合,形成了体育建筑自身的一种阳刚的力量之美。
3 结 语
一个“健康”的体育场馆,应该是能够通过自身设施的运营,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并长久而持续的为市民提供可供运动的场所。唯有如此,它才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城市中一个良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体育场馆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亲切的、便捷的、闲适的城市公共体育活动空间,是市民们能够全年龄、全时段参与健身活动的有效场所,相比能够为城市或者更为直白的说为政府提供承载大型体育赛事的宏大叙事[5],笔者认为“为市民而设计”这才是城市体育场馆设施更为深入人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