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HEART”式教研与教师发展
2021-04-02周瑞芬
周瑞芬
[摘 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工作与教师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探索教研模式,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变,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 教师发展;“HEART”式教研
教师发展不是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暂时改变,而是在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在不断探究和变革中逐步实现的。由于教研队伍的年轻化,开启“HEART”式教研模式,从“心”出发,可以培养年轻教师的华丽蜕变,从刚走上讲台的懵懂状态,逐步成长为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求发展的新型教师,实现了同研共长。
一、Hunger——渴望:唤起学习的初心
(一)动力之变励成长
学校13级进阶式评价体系激发了教师成长的自觉性。发展已经转变为迫不及待追求进步的内需。正是这种内在需求,促使她们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与投入学习和变革中。从走上讲台的茫然到现在的游刃有余,逐渐结成了一个“学习型、共享型和研究型”的团队。
(二)多元学习强内力
在教师制定的成长规划中,分为专题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反思、课堂教学重建等版块。学习是主动化、多元化的,教师除了参加和完成学校教科室安排的研修计划,也进行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基本功训练,课标解读、片段教学、评课、演讲、命卷等,这样以提高专业素养为目标的学习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力和学习力。
二、Encourage——鼓励:给予成长的信心
(一)聚焦明强
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根据成长步伐,教师阶段性地分析自己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潜在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努力方向,把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确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对不同梯队的教师,聚焦“明”和“强”两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第一梯队的教师:明特色,明责任,强理论素养,强辐射引领;第二梯队的教师:明目标,明差距,强学科素养,强研究能力;第三梯队的教师:明自我,明理念,强好学精神,强教学基本功。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教师便能自审、自律、自觉地学习与成长。
(二)落实结对
师徒结对是促进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的最有效举措。每年9月,庄重的师徒协议签订仪式都会如期举行。师傅全心全意地“传、帮、带”,其课堂都是开放的,徒弟听随堂课成了常态。通过结对,师徒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共同成长。
(三)架梯搭台
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引导”,需要提供锻炼的平台,更需要“压担子”。搭建公开课平台成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阶梯。新老师的亮相课、四轮联动展示课,片区的研讨课、送教课等,大家都踊跃参加。年轻教师积极加入地区的引领团队,如青共体和名师发展工作室,在各种平台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Action——实践:保持行动的恒心
(一)备课方式的改变
许多教师经历过这样的备课阶段:教材拿到手,文本还没精心解读,就忙着找资料,搜寻各种教学设计,考虑得最多的是这节课能用什么形式,要怎么上才能上出趣味性,上出新意。其实,一节课的亮点与精彩不应由老师呈现,而是从学生的身上所展现。教师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学到什么,我希望教师给予我哪些帮助。带着这样的思考进行备课,教师才会开始深度解读和思考。
(二)课堂景观的改变
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更新性发展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实践完成的。教师从课堂结构、课堂对话、课堂生成、合作学习出发,更关注了学生的立场,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也发生了变化。
1.从“一言堂”到“互动生成式”。以前的课堂,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课堂也基本是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和课堂动态生成少。现在,教师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聚焦大问题设计及互动生成,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努力关注、捕捉、判断和重组学生的各种资源,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推进者”。
2.从“一手控”到“大胆放”。英语课堂提倡要重心下移,要大胆收放。课堂上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落实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小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有开口说的机会。
3.从“贪多求快”到“五实”。课堂教学底线式的要求是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教学“走过场”现象严重,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相关内容被分割成点状。因此,教师备课时教学内容要大胆地减肥瘦身,课堂不做重复的没有递进性的活动。目标简明了,环节简要了,课堂用语简洁了,踩实课堂每一小步,迎来了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一大步。
(三)反思形式的改变
反思已然成了每位教师的教学习惯:课堂还有哪些不足?学生有哪些进步?设计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学习、實践、反思、重建,自身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及时记录教师的教学点滴。档案袋里收集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研究工作的计划总结、优秀案例、教学反思和随笔、教育论文等。教师也养成了及时把研究实践中的体会、经验进行深化、归类,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习惯。
四、Research——教研:指导发展的核心
(一)共生,组织多形态的教研活动
1.从周三例会到周五论坛。每周三教研例会,每个月一次周五论坛,教研内容从日常化走向主题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实践,分阶段进行不同主题的探究和推进,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收益。教师在沙龙活动中畅谈学习的收获和实践的困惑,积极互动、相互启发,努力将每一次对话、交流、参与中内含着的学习源转化为改革实践的新资源。
2.从自主研讨到四轮联动。教研组研讨展示形式也从自主研讨升华到四轮联动。“四轮联动”包含课堂研讨、意图分析、自由辨课、专题讲座四大板块。“课堂研讨”直击课堂问题;“设计说明”呈现团队备课观点;“专题讲座”提升团队研究理论水平;“自由辩课”激发教师的活动以及观点相互的碰撞所形成的立体力量。四大板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分别由学科组内的不同教师承担,智慧众筹,群策群力,提高主题研讨的质量,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
(二)突围,推进系列专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对于一名教师、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的冲击力和提升力是不可估量的。针对年级的特点,可以进行有方向的专题思考和探究,在不同的年级中尝试不同主题的探究,也体现了年级融合、优势互补的态势。如在高年级开展大问题设计、互动生成、课堂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的研讨;在中年级开展小组有效合作、板书设计的研讨;在低年级开展模仿和角色扮演的研讨。这样的研讨富有年级特点又聚焦核心问题。
在课题的引领下,基于问题导向的校本教研梳理,发现问题,共谋策略与做法。如,问题扫描:课堂小步走,环节细碎;改进策略:抓住核心,围绕主题,删减环节,提效活动;具体做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有层次性,环节避免细碎。在完成教學设计初稿后,思考哪些环节有重复,再进行整合,每节课大约三个大环节,真正给学生时间让其进行活动,还学生的课堂参与权。
五、Try——努力:实现共长的本心
(一)形成特色课堂
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构建不同的特色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强调课堂有爱、有趣、有序、有效;在游戏课题研究中,追求的是小游戏、大语言的课堂;在语篇教学的探究中,形成有效激活,有质生成,有向拓展的课堂模式;在学生立场视角下,努力打造3i(involved全员性、interactive互动性、inspired启发性)课堂。
(二)促进师生成长
在共力课改中,教师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展示和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通过教研活动的实施,以研促教,以教研促发展,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间的互动、分享更加融洽,“HEART”式教研让教师得以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2]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3(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