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追问,让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更加高远

2021-04-02罗士祷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6期

罗士祷

[摘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既不同于一轮复习课,更不同于新授课。为了让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有新意,学生有新味,有必要拔高其教学立意。本文通过学会追问的方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辨,尝试实现让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更加高远的目标。

[关键词] 学会追问;历史二轮复习;教学立意

新高考要求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的教学立意要更加高远,体现出历史学科价值,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社会的内在的认识和理解。

一、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探究问题的特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是新授课和一轮复习后的再次升华和知识体系的高度整合。只有具备贴切的教学立意,这节复习课才会有灵魂,才会有师生深层次的思维碰撞。如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一课,通常我们都会这样设问:明清时期为什么要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别怎样强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然,这样设问的教学立意非常常规,不新颖、不足以引人入胜。那么,怎样使教学设问的立意变得深刻呢?笔者认为,在提供新材料、新情景的背景下,可以采用从类型上追问,从而得出立意深刻的问题。复习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从价值引领角度追问以下问题:明朝废除丞相制是埋下了亡国的祸根还是强化了君主集权?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真的发展到了顶峰吗?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违背了历史潮流吗?为什么?前后仔细比较,不难发现这四个问题不仅有梯度、有层次、有思维含量,更主要是从质疑教材、求证思辨、价值取向的角度追问的,其教学立意在于培养学生的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和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品质,从而突出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如追问: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真的发展到了顶峰吗?学生通常会回答:是!问题似乎非常简单。但进一步追问:真的是这样吗?学生就懵了。此时,教师补充道:历史演变的真实效果与当事者的主观动机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发展。军机处成立初,确实起到了强化皇权的作用,但后来随着军机处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入直军机处的大学士对朝廷决策影响力的扩大,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有可能给专制皇权制造出新的异己力量。

这样一来,教师的分析,给了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军机处后来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弱化作用。

二、从范围上追问,由点到面,由面到体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人是“点”的思考,有的人是“面”的思考,还有的人是“体”的思考。“点”的思考,是思考目前正在发生的一件事情的利与弊。“面”的思考,是思考个人在一件事情当中长远的利与弊。“体”的思考,是思考包括身边人在内的整体、长久的利与弊。于此,教师在提问时,问题应当集中在一点,然后通过追问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从而聚沙成塔,提升教学立意。

以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政治史的雅典民主政治的通史复习为例,笔者选取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生中直接或间接反映雅典民主制的几个片段串联起来贯穿全课。历史是人创造的,个人是时代的缩影。苏格拉底见证了雅典民主制从兴盛繁荣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以他为中心点来探讨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可以苏格拉底的经历为主线索,从六个视角即苏格拉底之生、苏格拉底之戏、苏格拉底之眼、苏格拉底之声、苏格拉底之思、苏格拉底之死说开去,追问六大问题:何谓民主?雅典民主是如何确立、发展的?雅典公民是如何实践和保障民主的?其民主政治是现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吗?有何当代价值?又为何走向衰弱?如此,由苏格拉底个人经历点到雅典民主制度面,由雅典民主制度面再到古今民主制度实质体,从范围上不断追问,将苏格拉底的个人命运与雅典公民命运、雅典国家命运以及雅典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苏格拉底之生,让学生明白雅典民主制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政治等等;苏格拉底之戏,学生因此了解清楚雅典公民如何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苏格拉底之眼,使学生领悟到雅典民主制度的价值和影响,既留下宝贵智慧,又给后人无穷的启迪和至深的反思;苏格拉底之声,则彰显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苏格拉底之思,反映苏格拉底在面对个人生死与国家命运孰轻孰重的时候,体现出舍个人顾国家、顾民族的高贵品质;苏格拉底之死,则引起学生的深思,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并非现代意义的民主制度,而是本帮成年男性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奴隶主的民主,本质上体现了古代雅典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实践证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不断从范围上追问,由历史细节联想到对生命的感悟,由个人联想到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悟,无疑就会大大拔高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立意,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三、从原因上追问,由果到因,以情知理

历史复习课要上出新意还在于深刻。深刻,不仅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为此,二轮复习课中,笔者以情景材料为思维的聚合点,进行由果溯因的追问。让学生从情景材料中的“果”去深挖导致此“果”的“因”,从而以情入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这样,复习课的教学立意就会跳出常规的范畴。

如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的鸦片战争通史复习,教师展示材料:“旷世”战争,奇怪的结局,瞠目结舌的数字。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 000人。但战争结局,清军伤亡4 600人(死3 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国竟然战败,而且签署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看着材料,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中国战败,而且败得匪夷所思。就在学生沉思的时候,笔者由果到因,以情知理,追问了四个问题: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为何是中国战败?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又为何敢发动这场战争?

一番激烈的辨析和讨论,学生最后达成共识:中国之所以战败,客观原因是英国的强大、先进,主观原因是清王朝腐朽没落,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战争是残酷的,其爆发是必然和可能的产物。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市场的渴求遭到了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和小农经济的强烈抗拒,而清政府的腐败和愚昧无知则又为这种必然增加了可能。这样,由果到因、以情明理的追問教学就给了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即因“新”生疑,因“疑”激趣,因“趣”动情,复习课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在学生的辨析思考、讨论总结中自然生成。

学会追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维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的真实反映。教师在了解学情、深度解读教材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握追问的类型、深度和广度,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更加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