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臂丛神经的磁共振扫描技术的探讨
2021-04-02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葫芦岛125100
兴城市人民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MRI)对正常臂丛神经的扫描方案,观察各序列上对应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本院行MRI扫描的20例健康志愿者MRI扫描资料予以分析,并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作出统计。结果:针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的情况,T1WI、T2WI、薄层无间距STIR以及3D-Fiesta-c的呈现率依次为30.0%、20.0%、45.0%与100.0%。在呈现清晰度上,STIR及3D-Fiesta-c两者更占据优势。结论:为全面优化臂丛神经的扫描呈现效果,建议对不同扫描序列相整合后使用。
在解剖结构上,臂丛神经由根、干、股、束、支构成,空间走向上不存在共线、共面情况,其毗邻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周边结构多样化,对临床扫查过程易形成干扰。磁共振技术(MRI)是应用原子核于强磁场中出现共振形成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属于一种核物理现象,目前在头部、脊柱、四肢、盆腔等部位异常分析中有较广泛应用[1]。本文主要探究MRI对臂丛神经的扫描方案及哪些序列能取得较优良的显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集20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包括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9~36岁,平均(23.7±1.0)岁。
1.2 方法
选用GE1.5T Signa Excite HD超导磁共振,CTL线圈。
检查准备:告知受试者在进入MRI室前,摘除身上所有金属异物。取仰卧位,头部先进,将颈部安置在鞍形表面线圈中,将头部、上背部适度垫高,促使人体颈部正中矢状面和床面长轴中线两者统一。后伸两肩,尽量促使颈椎及颈胸交界位置曲度直行,固定头颅,采集中心瞄准C6。
扫描方法:当观察到颈、胸椎排列连线是直线或近似直线时,提示扫描线与各椎体后缘成角为180°。当其排列连线是曲线时,扫描线和C6椎体后缘相平行。具体扫描范畴前后为椎体前缘到椎管后缘,上下包括C4~T2,两侧包括了肩关节。T1WI的扫描方位、重复时间、回波时间、扫描野、层厚、层间距及翻转角依次为冠状位、902ms、13ms、350×350ms、3.00ms、150°;T2WI以上扫描参数对应指标分别为矢/冠位、4000ms、118ms、280×280ms、3.00ms、150°。
后处理:采用ADW4.3工作站对冠状位薄层无间隔STIR以及3D0-Fiesta-C初始图像行多平面、曲面重建、MIP后处理;重建获得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曲面等图像,站在不同方位观察臂丛神经的所处方位、结构形态、大小以及和周边结构的毗邻关系。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具体是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与中级技师读取图像,并做出相应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在各个序列上臂丛神经的影像学表现;②节前与节后局部呈现情况;③呈现的完整性;④神经束周围软组织与斜角肌的信号是否出现改变。其中,C5~8节后神经根同层呈现状况:同层持续呈现记作优,2层间断连续呈现记作良,>3层不连贯呈现记作差;C5~8节后神经根和锁骨下神经束同层呈现状况:两者同层呈现记作优,2层不连贯呈现记作为良,>3层不连贯呈现记作为差。
于在冠状面T1WI、T2WI及STIR图像内选择椎管外神经(臂丛神经节后局部)以及相毗邻斜角肌呈现良好的同层面,采用ROI(15~30mm²)检测臂丛神经与斜角肌信号强度,各层均要连续检测3次SI数据,并检测平均值,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应规避脂肪形成的干扰。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T1WI、T2WI的表现
横断面T1WI、T2WI显示神经根呈条索状结构,从椎间孔位置穿出,走行在前中斜角肌间,锁骨下段伴行锁骨下动脉,对外呈现为低等信号。矢状面T2WI呈现椎间孔层面,神经根处于椎间孔区段,是脂肪同绕行的等信号结构。冠状面图像是节后段由C4~7与T1椎间孔旁发出的分散型的条索状结构,持续朝向锁骨下及腋窝处穿行且由汇聚。
2.2 3D-Fiesta-c与薄层无间隔STIR的表现
观察扫描结果后发现,3D-Fiesta-c上椎管中局部是丝状结构,为等信号,边界锐利。历经3D-MIP重建处理后,显示两端神经根袖是从脊髓拓展向椎间孔区段的高信号影,对外呈现为小三角形状,尖端指向椎间孔,观察其内部乌强度可以看到低信号的脊髓以及神经根结构。观察冠状面STIR图像,发现椎管外表现是周围高信号、中心低信号条索样结构,历经曲面重建及厚层MIP处理后,能够实现同层持续呈现,为起始于C4~T1椎间孔旁的条样高信号结构,并朝向锁骨下以及腋窝汇聚。
2.3 不同序列对臂丛神经节后部分同层的呈现情况
针对臂丛节后神经上、下部同层显示状况,T1WI序列符合优、良、差评价标准的分别有6例(30.0%)、7例(35.0%)、7例(35.0%);T2WI依次为4例(20.0%)、2例(20.0%)、14例(70.0%);STIR分别为9例(45.0%)、9例(45.0%)、2例(10.0%);3D-Fiesta-c为20例(100.0%)、0例、0例。
针对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的显示情况:T1WI序列符合优、良、差评价标准的分别有3例(15.0%)、6例(30.0%)、11例(55.0%);T2WI依次为1例(5.0%)、2例(10.0%)、17例(85.0%);STIR分别为3例(15.0%)、4例(20.0%)、13例(65.0%);3D-Fiesta-c为20例(100.0%)、0例、0例。
3.讨论
臂丛神经是由C5~8颈神经前支与T1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构成,于椎管中相应颈、胸部脊髓节段的前、后外侧沟传递出神经根丝,分别构成脊神经前根与后根。臂丛神经周边结构复杂,经常有血管、脂肪、淋巴结等伴行[2]。
既往大量临床实践表明,MRI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在任何层面上均能成像等诸多优势[3]。用于臂丛神经临床扫查中,对臂丛周围背景信号能形成较好抑制作用,减少或消除伪影,成像的关键在于提升SNR。薄层无间隔STIR扫描显臂丛节后段为高信号。3D—FIESTA属于稳态成像序列,T2/T1值是影响其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脑脊液呈显著高信号,和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比效果,并且有成像快速、无脑脊液流动伪影等优势。3D-Fiesta-C削弱了3D—FIESTA图像上因磁场不匀称而引起的频带伪影,有效地提升了图像的匀称度[4,5]。
利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后,发现T1WI与T2WI相比较,P分别为0.517、0.584,均>0.05;T2WI和STIR相比,P依次为0.014、0.394,前者<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T1WI和STIR比较,P分别为0.218、1.000,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整体分析后,发现冠状STIR能更清晰地呈现出臂丛神经,显著优于T1WI、T2WI序列。
综上所述,临床为全面优化臂丛神经的扫描呈现效果,建议对不同扫描序列相整合后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优化扫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