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颅脑外伤的应用价值
2021-04-02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天津300452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 (天津 300452)
内容提要: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影像观察颅脑外伤的表现类型,分析各类型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颅脑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颅脑CT影像资料。结果:颅脑外伤表现类型多样,多为复合伤,表现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等。结论:多层螺旋CT影像能够准确诊断颅脑外伤的类型,为颅脑外伤提供及时、准确的影像资料,可作为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颅脑外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部时发生的损伤,由于受力部位不同以及外力类型、外力大小、外力方向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的特点,需要及早诊断、准确评估并及时治疗,以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伤后的生活质量。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它具有多种观察窗分别观察颅内脑组织和颅骨的优势。本组病例应用64层螺旋CT影像观察颅脑外伤的表现类型,评价其诊断颅脑外伤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月经64层螺旋CT检查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26例。年龄17~70岁,平均(40±1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一过性意识丧失、嗜睡、烦躁、意识模糊等。
1.2 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头部平躺于头托上,以听眦线为基准线,扫描范围由枕骨大孔至颅顶。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mA、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0.531。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进行薄层计算,并进行冠状位重建、矢状位重建及曲面重建和容积再现重建。
2.结果
78例颅脑外伤患者CT影像资料显示颅脑损伤的类型有脑挫裂伤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硬膜下血肿38例,硬膜外血肿17例,颅骨骨折26例。主要表现为多种类型、多个部位的复合伤,包括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及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合并颅骨骨折等。
3.讨论
颅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随着交通、工程业的迅速发展,颅脑外伤发生率逐年增加,治疗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因此,为颅脑外伤患者及时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有利于临床的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3.1 多层螺旋CT检查的优势
传统头颅X射线片检查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但其仅能显示颅骨,虽大多数骨折能够显示,但因其为重叠影像,空间分辨率差,解剖结构显示不佳,细小结构不易观察,往往容易漏诊,又因其不能显示颅内情况,对颅内有无损伤、损伤类型及程度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与传统头颅X射线片相比,单层螺旋CT平扫可以明确颅骨骨折及其造成的影响,易于反映脑挫裂伤、脑水肿和各类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但是单层螺旋CT扫描层厚大、容积效应比较大,所扫描出来的空间分辨率不是很清晰,检测颅内存在少量出血的患者或病灶较轻微的患者比较困难;又因层厚较厚及容积效应的影响很容易将颅骨血管沟或颅缝较宽大误认为骨折线,反之亦然,从而增加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且单层螺旋CT扫描速度相对较慢,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伪影。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空间分别率高,包括脑组织窗、骨窗和软组织窗,通过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分别评价颅内、颅骨及头颅软组织情况;加之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提供冠状位重建图像、矢状位重建图像、曲面重建图像及颅骨容积再现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旋转重建图像,以利于全面观察颅脑细微结构,减少漏诊率,提高诊断阳性率,特别是微小病灶的阳性率[1,2]。
3.2 主要颅脑外伤的CT表现
本组病例显示颅脑外伤主要表现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及颅骨骨折,可为单一损伤,大多为多类型、多部位的复合伤,这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3,4]。
脑挫裂伤多为冲击伤和对冲伤,为脑表面的损伤。脑挫裂伤主要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和脑肿胀,累及皮质及邻近皮质下灰质,以额、颞叶前下部多见,影像表现为颅内低密度水肿区内多发斑点、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影像表现为脑池、脑裂、大脑凸面脑沟及大脑纵裂内线样血性密度影,可形成铸型。主要集中在大脑外侧裂、额颞叶下部及大脑凸面脑沟。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仅表现为环池、脚间池或大脑凸面脑沟局部的高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帮助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沟、脑池的空间关系,对少量出血尤其敏感,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度。
硬膜下血肿多为对冲伤,往往在受伤部位的对侧,血肿发生在硬脑膜内层与蛛网膜之间。影像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弧形或新月形、半月形或“弓”字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不跨越中线。出血量较大时可有明显占位效应,少量硬膜下出血需调节窗宽窗位和借助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
硬膜外血肿多在受伤部位,往往合并有相应部位的颅骨骨折,多数为脑膜动脉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硬膜外腔。影像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形高密度影,可跨越中线,不跨越颅缝。静脉窦破裂引起的硬膜外血肿可跨越小脑幕,向幕上、幕下延伸。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血肿占位形态及位置。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头部旋转力或者角动量的变化引起轴索牵拉变形引起。影像表现为弥漫性髓质密度减低,皮髓质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资料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80%的病变微小,为非出血性病灶,CT对小出血灶和非出血性损伤敏感性极低,约50%~80%的CT平扫表现为正常,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因影像表现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5,6]。当临床症状较重而影像表现阴性或阳性发现较轻与重的临床症状不符时,需警惕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存在,应密切随诊复查或借助磁共振影像的进一步诊断。
颅骨骨折包括凹陷形、线形、粉碎性骨折,影像表现为颅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颅缝分离。开放性颅脑外伤所致骨折往往合并颅内积气。累及颞骨乳突、中耳鼓室及副鼻窦壁的颅底骨折与含气空腔相通引起颅内积气和窦腔积液,此时应仔细辨别骨折的细微征象,以免漏诊,特别是颅底骨折应仔细观察颅底孔道是否受累,有无累及眼眶、中耳鼓室等。颅骨骨折常常需要借助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位置、骨折线走向、长短和范围,可有效防止对颅面部细小骨折的遗漏,可以发现在横断面上不明显的骨折线及骨折移位情况。对骨折移位及凹陷错位程度有一个整体观,通过表面显示骨折的整体情况,为颅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降低了颅底骨折的误诊率,也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设计手术路径提供可靠信息[7]。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及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等优点,多层螺旋CT影像能够准确诊断颅脑外伤的类型,为颅脑外伤提供及时、准确的影像资料,可作为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影像特别是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颅脑外伤的诊断正确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