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脑梗塞的应用

2021-04-02李妍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铁岭112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诊断法出血性脑梗塞

李妍 铁岭市中心医院 (辽宁 铁岭 112001)

内容提要:目的:针对患有早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早期脑梗塞治疗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CT、MRI诊断,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采用CT诊断法,观察组采用MRI诊断法,对比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内的诊出效率。结果:观察组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内诊出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后诊出效率与对比组无差异(P>0.05)。结论:患有早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法整体诊断效率明显优于CT诊断法,在临床诊断中优势较为明显。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范畴,引发脑梗塞疾病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当患者脑部血液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导致血栓形成,从而使患者血管腔变狭窄,导致患者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患有脑梗塞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如不及早预防和治疗,会导致患者发病率提高,引发致残或致死风险[1]。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早期脑梗塞患者发病时,应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和检查,目前在临床中常见的诊断方法有计算机体层摄影诊断法(CT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法(MRI诊断)等[2]。为有效区分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患有早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早期脑梗塞治疗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CT、MRI诊断,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比组采用CT诊断法和观察组采用MRI诊断法。其中,上述200例患者中男患者为123例,女患者为77例,患者年龄介于54~76岁,平均(60.25±2.52)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家属及其患者清楚相关诊断和研究内容。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血液系统疾病、器官衰竭、对相关诊断方法存在禁忌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进行MRI诊断法。仪器选择:选择飞利浦Inteea1.5IQMR扫描仪;参数设置:层厚设置为6mm,层间距离设置为2mm,扫描位为头颅轴位。相关诊断步骤为:在操作过程中,使患者保持仰卧位,T1的加权方式位T1W1,TR参数为450~650ms,TE参数为15ms,采集次数为2次;T2加权方式为T2WI,TR设置为shortest,TE参数为110ms,采集次数为3次。

对比组:该组采用CT诊断法。仪器为64排螺旋CT,在诊断过程中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扫描过程中对患者头颅进行连续性扫描,扫描方式为平扫,参数设置为: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最大电流为150mA,电压不超过120kV。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内的诊出效率。在诊断过程中以临床确诊病例为依据。其中,在临床诊断中,58例患者为腔隙性脑梗塞、79例患者为出血性脑梗塞、63例患者为缺血性脑梗塞。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3.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诊断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以临床确诊病例为依据,观察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为96.55%(56/58),对比组诊断效率为86.21%(50/58),χ2=10.205,P=0.001;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为82.28%(65/79),对比组诊断效率为81.01%(64/79),χ2=5.214,P=0.521;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为95.24%(60/63),对比组诊断效率为87.30%(55/63),χ2=10.147,P=0.001。

2.2 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诊出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24h内诊出率为95.50%(191/200),对比组在24h内诊出率为87.00%(174/200),χ2=11.251,P=0.001;观察组患者在24h后诊出率为81.50%(163/200),对比组在24h后诊出率为80.00%(160/200),χ2=5.278,P=0.536。

3.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疾病中属于常见病之一,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血管脆弱、血管容易发生硬化,多数患者伴随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有脑梗塞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血管、血液动力学等发生异常,导致患者大脑动脉出现狭窄或者堵塞现象,从而导致患者突发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患者颅内细胞坏死,导致患者出现中风、偏瘫等临床症状[3]。目前,诱发患者发生脑梗塞症状的主要病因与患者自身的高血压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有关。由于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突然、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方法为MRI诊断和CT诊断。CT诊断法应用频率较高,具有较为成熟的诊断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图像清晰等优点,能够对患者的临床诊断进行有效诊断。在通常情况下经过CT检查能够观察到患者局部的脑实质密度降低,局部出现脑肿胀,岛叶皮质边界较为模糊等,就能够诊断为脑梗塞。但是梗塞病灶的出现时间会因为梗塞部位、缺血的严重程度等的影响,而许多患者起病时间较短,行CT检查时因为占位效应没有被完全显现出来容易被诊断为阴性。MRI诊断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新兴技术,相比于CT诊断法该诊断法能够直观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并根据患者的血流情况,判断患者的细胞、组织情况,能够使早期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诊断,使患者的病灶在未形成之前,就能得到有效确诊[4]。在MRI检查中能够快速判断患者的细胞毒性水肿的程度,在起病早期神经元细胞坏死、脱髓鞘、血脑屏障被破坏后的T1WI序列以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能够显示出明显的信号,提高了诊断的灵敏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内诊出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性脑梗塞诊断效率以及24h后诊出效率与对比组无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据与张英[5]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早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法其临床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诊断法,能够有效对患者不同患病类型进行诊断,同时提高24h内的诊断效率,优势明显大于CT诊断法。

猜你喜欢

诊断法出血性脑梗塞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卡车液压故障诊断法的应用研究
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藏医试探性诊断法探讨
车型漏水的预防及诊断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