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和MRI诊断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对比

2021-04-02吕艳杰庄玉慧韩建雪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1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假瘤炎性肝脏

吕艳杰 庄玉慧 韩建雪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11)

内容提要:目的:比较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9年9月15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结果:CT和MRI对肝脏炎性假瘤检出率均较高。CT平扫时炎性假瘤呈低、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数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可见不同程度强化。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和等信号,边缘相对清晰,T2WI信号表现不一,动态增强扫描与CT强化方式相近。结论:CT和MRI对诊断肝脏炎性假瘤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无创检查首选,但是除了影像学表现,还更应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手术病理进行确切诊断。

肝脏炎性假瘤(IPL)是肝脏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误诊率较高[1]。因为一般的保守治疗便可治愈该病,所以提高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率,对临床决定治疗方式及是否采取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篇整理了2012年3月~2019年9月在本院经CT和MRI发现并诊断为炎性假瘤的15例患者,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确诊。现将其CT和MRI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3月~2019年9月影像诊断为15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最后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IPL。年龄28~73岁,平均(43.5±5.2)岁,病程3~27个月,平均(15.6±2.8)个月,男9例,女6例,主要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腹部隐痛、3例患者周身乏力。

1.2 方法

CT检查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仰卧位。扫描参数:管电流300mAs,管电压为120kV,矩阵为1024×1024,层厚5mm,层间距7mm。CT平扫前30min口服500mL 2%泛影葡胺溶液,进扫描间前再次口服200mL 2%泛影葡胺溶液。增强扫描造影剂选择320mg/mL优维显100mL,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快速注入肘静脉后并进行规定程序扫描,每次持续50s,扫描间隔2s。

MRI检查使用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3.0T超导体核磁共振系统,仰卧位,扫描参数:视野450mm×350mm,梯度场强度为40mT/m,层距5mm,层厚5mm,采用T1WI、T2WI、T2WI抑脂、DWI序列进行平扫。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0.1mmol/kg顺磁性钆喷酸葡胺,选取T1WI序列,用高压注射器以1.8mL/s的速度将造影剂注入肘静脉,延时20s扫描动脉期,延时30s扫描静脉期,延时60s扫描延迟期。

2.结果

15例患者两种成像方法综合检出18个病灶,多数集中在肝右叶,共有14个病灶;另有4个病灶分布在肝左叶,病灶最大长径为1.3~4.2cm,边界较清晰,形态多样,包括类圆形、椭圆形以及不规则形。

2.1 CT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共检测出16个病灶。平扫时有3个病灶呈等密度,13个病灶呈略低或低密度。CT增强扫描有3个病灶显示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提高;7个病灶显示不同程度的延时强化,6个病灶增强各期均明显强化表现。病灶强化方式多样,主要有病灶中心强化、分隔状强化、周边完整或不规则的环形强化。

2.2 MRI检查结果

15例患者检出18个病灶。在T1WI序列上有10个病灶呈低信号,8个病灶呈等信号,病灶边缘较清晰。T2WI序列上有3个病灶呈低信号,7个病灶呈等信号,8个病灶呈高信号,其中5个高信号病灶内可见斑点状低信号。MRI增强扫描,1个病灶在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其余17个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各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病灶强化方式以不均匀环状强化、病灶内结节状强化以及分隔样强化为主。

3.讨论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是一种以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在几乎全身任何组织和脏器都可发生,肺部最多见,而原发于肝脏的炎性假瘤在临床上少见。肝脏炎性假瘤是由Pack在1953年首次提出报道,当时的诊断水平有限,随着近年来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病例报告,肝脏炎性假瘤多发生于男性,且发病年龄跨越较大,小至10个月,最大至80多岁[2]。肝脏炎性假瘤以肝右叶多见,也可同时发生于肝脏左右两叶。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部分学者的观点是认为可能与感染相关[3]。

肝脏炎性假瘤没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很多患者是在体检B超或CT偶然检查出来。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区不适,体质下降,后期出现发热、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所有患者几乎没有乙肝病史。肖文斌等[4]总结了出现以下病症特征可高度认可为肝脏炎性假瘤:多发于男性中老年;常伴有肝区疼痛、发热、消瘦、疲乏现象;外周血白细胞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蛋白增加;肝右叶有肿块且短期内变小;患者无肝病和肝硬化史;AFP、CEA肿瘤指标正常无变化;肿块行B超呈低回声,行CT平扫呈低密度,无增强,延迟期呈周边增强。

肝脏炎性假瘤CT平扫的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等或低密度病灶,其动脉增强扫描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无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都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实质亦未见异常强化区;(2)轻、中度强化。病灶强化程度不及周围肝实质,但病灶边缘强化较明显,说明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和炎性细胞浸润;(3)强化成等密度。病灶周围动脉期便出现强化表现,说明病灶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周围肝组织充血并炎症反应;(4)边缘环形强化。病灶周边出现环状、厚薄不一的强化区,边缘清晰,说明病灶中浸润有大量炎性细胞,周边肝血管、炎症细胞和纤维组织增加;(5)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灶中央或边缘现出核心强化,周缘有环状低密度影,延迟期周围出现片状密度增高区域,说明病灶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纤维化结节。

MRI比CT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究其原因,是因为MRI有着相对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多序列成像,使用MRI平扫也能够反映出炎性假瘤的部分病理变化。有相关报告曾指出[5],在CT中呈等密度且少血供的病灶,在T1WI同时显示等信号与假包膜是炎性假瘤特征性表现的一种。本组18个病灶中,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的,T2WI信号较为复杂。结合病理发现病灶所处病理阶段是信号变化的关键。当病变处于活动期,在T1WI上显示较T2WI清晰,说明病灶内炎性细胞浸润且伴有毛细血管增生,纤维组织成分相对少;而当T2WI上显示出斑点状、小片样高信号,则说明病灶内存在液化坏死区。MRI增强扫描时,多数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说明肝脏炎性假瘤内血供不良;当病灶呈现边缘强化,中部有低信号,说明病灶内有凝固性坏死区;当增强后出现不均匀的低信号,则说明坏死灶中夹杂有一定量的细胞成分。

4.结论

综上所述,肝脏炎性假瘤作为临床较为少见疾病,由于在诊断方面缺乏特异性,因此有着较高的误诊率。多层螺旋CT及高场强MRI增强动态扫描均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点,肝脏炎性假瘤根据其不同病理学,其增强扫描的强化表现各异,其产生强化的根源是肝脏炎性假瘤的内部和周围的纤维组织。CT及MRI检查均对其有着一定诊断价值,都能够作为无创检查的首选,但更应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手术病理进行确切诊断。

猜你喜欢

假瘤炎性肝脏
七种行为伤肝脏
肝脏里的胆管癌
寰枢椎脱位伴齿突后假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肝脏减负在于春
IL-17A促进肝部分切除后IL-6表达和肝脏再生
小肠多发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误诊一例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