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结肠镜确诊的缺血性结肠炎的特征性分析
2021-04-02刘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营口115007
刘斌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辽宁 营口 115007)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观察缺血性结肠炎采用结肠镜检查诊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诊的5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结肠镜展开检查,分析总结结肠镜诊断的特点。结果:所有患者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有54例,诊断符合率为96.4%;患者临床表现为两种,腹胀、腹痛、便秘、便血等肠胃症状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式,诊断准确率非常高,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性根据,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超过60%,且病情严重化日益严峻[1]。缺血性结肠炎主要是患者体内的某一结肠出现供血不足,致使肠壁受损或坏死而出现急性肠炎。患者多表现出腹痛、便血等情况。但从临床观察中便可了解到,引起患者腹部不适的原因有很多种,并非所有的腹部不适患者会被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因此,科学有效的检查诊断方式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观察缺血性结肠炎采用结肠镜检查诊断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诊的5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2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8~78岁,平均(61.2±3.6)岁。患者主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腹部不适等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结肠镜展开检查,设备仪器型号应用OLYMPUS-CFI6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72h内实行电子肠镜检查。检查时注意预防过度注气,以免增高肠腔内压,加重患者缺血或引起肠穿孔。取2~4块病灶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结核以及结肠肿瘤等疾病。
1.3 诊断标准
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突然出现腹泻、便血以及腹痛,临床体征为左下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等,确诊无其他恶性疾病,经结肠镜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发现患者存在至少1项改变即可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活动的各类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利用百分比表示,并经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需经t原理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有54例,诊断符合率为96.4%,其中乙状结肠19例(33.9%)、降结肠20例(35.7%)、降结肠脾曲7例(12.5%)、结肠脾曲至乙状结肠5例(8.9%)、横结肠3例(5.3%);患者临床表现为两种,腹胀、腹痛、便秘、便血等肠胃症状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病理诊断结果结肠黏膜表面坏死,出现充血与水肿等情况,镜检下能够发现增生的毛细血管,巨噬细胞增生以及黏膜固有层透明样变性;经CT与其他检查显示19例肝动脉硬化、20例高血压以及糖尿病18例,无明显异常者10例。随访所有患者了解到复发缺血性结肠炎1例,无死亡现象。
3.讨论
从临床接诊的情况便可了解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缺血性结肠炎的高发者,是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肠胃疾病。从临床观察中就可发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糖尿病、肠腔压力升高均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的诱因[2]。通过观察患者体征发现,病情严重性不同的患者,表现不同。急性病变患者主要为黏膜苍白、水肿、瘀斑、糜烂以及黏膜下出血,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不规则溃疡;亚急性期患者溃疡覆盖面会有黄灰色的渗出物;慢性期患者的病灶黏膜血管网消失,表现出颗粒状,部分患者还会形成瘢痕,致使肠腔狭窄[3]。缺血性结肠炎发病部位相对广泛,会对患者的结肠产生直接性影响。如患者内脏存在缺血情况,就会直接损伤左半结肠的供血区域。因此,临床诊断中就可发现,左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相对比较高。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缺血不严重,仅为轻度可通过饮食调理便可痊愈,但要求患者健康状况良好,具备较强的抵抗力。针对缺血比较严重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就需要采取专业化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诊后才能够对症下药,以免加重患者病情,引发不良后果[4]。
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出突发性腹痛、腹泻以及便血等,且患者疼痛主要在左腹部,24h内会有鲜红色便血与暗红色便血。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不符,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只会对黏膜产生影响,腹痛具有一过性,很快恢复,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会对全层肠壁产生影响,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就可能引起肠坏疽、穿孔以及腹膜炎等,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引起菌群移位,出现肠源性毒血症,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5]。临床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时,过去采取的是CT或CTA的方法。此种检查方法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性,但在生活水平持续性改变,食物多样化以及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外界因素不断变化下,对人身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临床检查诊断时就会发现与胃肠病相似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采用传统的CT或CTA进行诊断检查,诊断符合率难以达到现代化医学要求[6]。肠系膜血管造影历来是临床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金标准。但检查中发现部分患者接受肠系膜动脉造影时并不会显示动脉闭塞的情况。在现代化医学技术的发展下,先进的诊断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中。在患者发病的24~72h病变比较典型,病变呈现出节段性,主要分布在结肠系膜侧,会对患者的单一肠断1/4产生影响,致使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黏膜下有淤血,形成溃疡。据不完全统计,结肠镜对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符合率可达到95%,并且利用结肠镜检查能够明确患者发病的具体位置,确定患者症状,还可确诊患者伴随的基础性疾病[7]。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与其病变程度、部位和并发症有关,一过性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预后效果良好。如患者存在物质肠出血、非缺血性腹泻、腹膜炎等症状,就会对其预后产生影响。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临床治疗的原则是改善患者肠道血供与微循环,以加快组织修复。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应使用广谱抗生素[8]。通常情况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1~3d症状就会好转,1~2周便会痊愈,发病快,恢复速度也快。如患者并发肠穿孔、梗阻与腹膜炎就需要及时展开手术治疗。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中,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诊的5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结肠镜展开检查,分析总结患结肠镜诊断的特点。所有患者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有54例,诊断符合率为96.4%;患者临床表现为两种,腹胀、腹痛、便秘、便血等肠胃症状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
综上所述,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式,诊断准确率非常高,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性根据,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