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中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的创新发展与演化逻辑
2021-04-02陈镜如张益丰
陈镜如,张益丰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我国广大农村正在大力推行以发展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来实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有序同步推进,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1]。以胶东半岛的烟台市为例,2019 年烟台市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全市农村基层党建的重点项目,试图利用基层党支部的威信来组织群众来发展农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农村合作经济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合与互促[2]。自这一项目实施至今,烟台市共形成660个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当地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新增集体收入1.5亿元,入社群众增收2.8亿元。众多村党支部领办的社区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形成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也涌现出一批经营效益可观的先进典型案例。但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三对矛盾:①社区合作社的集约化发展与合作社规范按质性规定实施规划化建设的矛盾;②小农户收益提升与农户自主经营能力改善之间的矛盾;③选取先进典型案例与实践中复制推广的矛盾。本文通过剖析山东省烟台市莱州田家村金丰农业合作社的典型案例,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骤分析与归纳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的可行路径,为当前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 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基层党支部建设,并促进基层党建嵌入到乡村治理与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并实现三者有机融合就成为当前广大农业地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改革探索。而以党建引领促进社区治理与经济发展融合,需要对照乡村治理战略的发展目标来确定其发展重点。
2.1 组织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重在通过组织架构优化与制度设计。一方面通过行政治理,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优化村集体领导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与村社集体发展的“激励相容”。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创新,促进经营主体发展与小农经营的合作共赢。
对于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而言,治理有效成为合作社取得成功的组织保障。首先合作社通过强调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发挥党支部在基层管理、合作社经济建设、集体资产管理多元领导作用,有效借助党组织领导的权威治理,理顺农村基层领导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干群关系,以解决村社内集体行动不一致问题[3]。其次通过权威治理能为合作社在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获得规模化经营优势奠定基础,对合作社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提供便利[4]。最后,借助基层党组织与上级政府部门的隶属关系,通过合作社领办人的社会关系治理能力,理顺与上级政府部门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植和政府行政照拂,为合作社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经济与政治利益[5]。因此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注重两个维度的治理,内部重在解决集体行动一致性,外部重在通过强调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社会关系治理,优化合作社生存环境[6]。
2.2 产业目标
“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主要目标。通过产业发展与兼顾生态保护,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环境治理并重,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为子孙后代创造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是在广大农村通过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兴旺的“含绿量”和“含金量”。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目标,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首先需要发展资源“轻依赖”型的特色农业项目,在贯彻落实“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并重的发展思路的基调下,打造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的优质农业产业链,发展“一村一品”优质农产品并实现产业链的有效拓展,这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通过产业兴旺创造价值,以产业带动当地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为广大村民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农村精英选择回乡创业。“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这两大产业发展目标相互啮合、互为因果。
2.3 文化目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目标。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将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定力、韧性与激情,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培育并弘扬乡土“孝”文化,让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凝聚力的内核。同样乡风文明建设也是社区治理优化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合作社更好地凝心聚力发展经济与服务社区。
对于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而言,社区合作社的乡土文化建设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打造特色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与特色产业结合,为文化建设注入经济元素,同样也为特色产品贴上文化“铭牌”,在挖掘与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促进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乡土文化建设,促进村民(社员)的文化与身份认同,更有信心服务合作社。再者,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优化,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4 终极目标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其中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即通过产业兴旺提升农民产业参与度,实现经营绩效和收益的提升;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即通过组织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对于党支部领办型社区合作社而言,创造优质的产业和丰富农民的致富手段,是合作社物质层面建设的重要目标。首先创造优质的产业为社员(农户)带来增收,同时社员能实际参与合作社建设并具有话语权,而不是被产业化裹挟后丧失自主经营权利。其次,农民参与合作社获得主动增收的能力,为社员提供“产-加-销”全程服务,有助于农户实现资本有效深化。因此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合作社内部“所有者与惠顾相统一”质性规定,注重农户实际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9]。
2.5 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的实践探索
如何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社区管理与合作社建设形成合力,就成为党支部领办社区型合作社的发展动力源泉。党支部领办发展社区型合作社建设可以分四个阶段:
①利用党支部领办形成社区治理环境优化。发挥农村基层社区党支部的“领头羊”效应,即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调动农村社区普通村民的合作经济参与积极性。通过党支部领办人政治身份的特殊性和社会资源,争取政府的关注与政策扶持,优化合作社外部发展环境[7]。
②发展合作社特色产业并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有效嵌入。合作社通过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借助“一村一品”建设来推动合作社特色农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③坚守合作社发展本质规定。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社治理环境,坚持按“所有者与惠顾者相统一”的合作社原则来规范经营,确保社员的基本权益不丧失。同时设置合作社日常经营职业经理人制度,防范党支部对合作社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避免党支部职能定位过于宽泛。
④设置合作经济向村集体的经济反哺机制。通过合作社经营获利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一方面规避合作社经营与村集体经营争利,另一方面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条件,同时也能为乡村治理的准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提供经济支撑。
3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3.1 合作社的源起与发展逻辑
本文案例选取的金丰合作社位于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村内206户共计750位村民。该村原为当地有名的穷村和差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作物种植以小米、小麦、玉米为主,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较少,村民创收能力较差。2017年新的支村两委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成立“老干部委员会”、“慈善义工协会”、“青年志愿者创业团队”三个核心团队,以解决农村社区内部“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有效改善原本涣散的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2018 年6 月金丰合作社挂牌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实现年创收30万元的经营业绩,并且合作社成功入选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所在的田家村的乡村建设更是因为合作社的成功反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集体经济实现由2018年初的亏损30 万元到2019 年底盈利20 余万元的转变,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该合作社的发展逻辑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形成集体行动一致性。合作社通过以打造管理层内核,强调合作社管理层企业家能力在合作社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非政府组织治理与党建工作来改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环境,从而形成合作是内部集体行动一致性;第二,形成合作社产业优势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合作社农产品嵌入并占据价值链高端。形成这一产业优势需要将合作社产品发展、乡土文化、营销技巧相融合,使得合作社农产品富有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同时打造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流程,通过组织化经营和系统化、科学化的流程管理,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来完成这一过程(详见图1)。
图1 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关系图谱
图2 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的发展逻辑
3.2 合作社的主要举措
金丰合作社以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生态田园为宗旨、以“旅游+生态+特色农业”为目标,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合作社规范发展形成了极具推广价值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样板。
①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田家村通过村党支部为核心,三个民间自治组织为支撑,形成合作社的团队凝聚力。其中,以“老干部委员会”、“慈善义工协会”来聚集乡贤与妇女的力量,发挥其亲缘、人缘与地缘优势,解决村庄内部矛盾,对与合作社经营、乡村治理相关事务进行决策,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与解决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促进村民行动的一致性。另外,村两委还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如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积分制度、党员动态考核机制等方式,有效约束党员行为并积极引导党员参与村社建设和合作社发展,通过树立党员团队的先进典型带动村民认同合作社的发展理念与经营策略,接受合作社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增强合作社内部成员的集体行动凝聚力。
②逆向营销手段切入市场。金丰合作社充分利用回乡创业青年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来组建合作社核心管理团队,为合作社建设提供产业助力。金丰合作社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创新青年团队认识到光有好的产品但缺乏市场的认可,生产的农产品只能进入到低端市场,难以实现提效增产。在发展合作社过程中,必须突出田家村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将文化品牌赋值于合作社产品。金丰合作社则采用先找准市场,后开发产品,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
③突出文化品牌建设。合作社与村集体通过共同开发村庄文旅项目,深挖文化品牌背后的经济价值。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田家村五月桃花节”、“小米丰收美食节”等,以及各种创意营销项目如“稻草人童话小镇寻宝”、“稻草人制作比赛”等项目,创新出各类新颖的小米美食,如“小米丸子”、“小米夹糕”等,在宣传生态田家旅游文化的同时也为田家小米的销售提供了助力。合作社还成功注册“天福山”商标,为其品牌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利用青年创业团队的人才优势先后开通“田家农场”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大美田家”微信公众号,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方式对田家村合作社农产品、文旅项目进行大力宣传。
④强调社会化服务的有序供给。对于社员农产品生产环节而言,由合作社前面推行“五统一”操作流程管理来约束合作社社员的经营行为,即实现社员生产技术、指导、防治、销售、品种的统一。产中则强化合作社加工能力提升,使得优质产品能通过稳定的深加工流程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产后阶段则强调通过多渠道营销,打好“大美田家”文化牌,做好“一村一品”,将田家村小米产业链做大做强,实现以销定产。
3.3 阶段性成就
①农户增收途径丰富,增收效果明显。金丰合作社成立仅有短短二年多时间,但合作社经济从无到有,创造了38 万元的净利润。小米产业链的不断拓展与小米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户通过合作社内部农产品交易、多元返利机制实现了增收,户均增收达2.7万元。
②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多元化,产品销路广阔。合作社重视生产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供给。通过品控管理、统一经营与逆向营销等方式,形成适销对路的小米系列衍生产品,开发了拥有专利技术的田家小米即时粥、小米挂面、小米黄酒、小米清酒等产品序列,填补了小米产品的市场空白。合作社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的打造,将大美田家、生态家园的理念植入小米产品中,在普通的小米产业开发上做足文章。
③合作社建设稳步推进,社员参与度增强。合作社通过规范化运作,在坚持“一人一股、一人一票”的前提下,提出四次返利的分配方案,激发了社员参与合作社建设积极性,有效地在合作社内部形成了商品契约与要素契约的交互治理环境[7]。
④合作经济对集体经济的反哺机制基本形成。村集体以“拾边地”、山坡荒地等土地资源向合作社入股,合作社盈利后通过返利机制给予村集体投资入股部分返还盈利。随着合作社经营效益改善,2019 年底村集体已经还清了全部外债,并实现账面结余20余万元。
4 社区型合作社发展的“四位一体”发展实践
文峰路街道田家村发展社区型合作社的经验显示,社区型合作社的成功需要在“企业家能力要素、人力资本要素、产业要素、组织要素”上下功夫。四种要素互为支撑、相互依托,任何一环的缺失,将会影响到社区型合作社的顺利推进。
4.1 企业家能力要素
金丰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支村两委领导班子丰富的企业家才能。领导班子凭借多年从商经验,善于利用回村新农人懂业务、了解市场、深谙各种新型营销手段的优势推进本村特色农产品营销。同时支村两委班子具有极强的团队管理能力,通过组织“老委会”、“青年创业团队”、“慈善义工团队”理顺社区内人际关系。因此,合作社的领导企业家才能是社区型合作社成功的人才要素。
4.2 人力资本要素
引领集体经济与村合作社发展,需要凸显领头人的企业家能力,更需要有坚决执行命令的执行团队和群众的积极响应。田家村支村两委以身作则,办事讲原则,认真为群众谋福利。通过“传帮带”效应将党的先进性和干部表率作用印刻在群众的心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成员的普遍参与是社区型合作社成功的人力资本要素。
4.3 产业要素
金丰合作社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农产品定位的成功。合作社借助逆向营销手段,坚持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找准产品定位迅速填补市场的空白,衍生出系列小米深加工产品。同时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理念,将乡村文化建设与合作社农产品推广“无缝对接”,为合作社产品贴上了“金灿灿”的文化铭牌。由此我们认为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是社区型合作社走向成功的产业要素。
4.4 组织要素
金丰合作社能称之为优秀的合作社,更是因为其坚持“所有者与惠顾者相统一”的合作社本质规定,社员实实在在参与合作社经营并分享收益,形成真正意义上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的交互治理格局。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研究认为组织治理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重点,对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而言,重要的是以党支部为核心形成乡村善治的干群基础,通过善治来为合作社建设的内源合作提供助力,达到“治理有效”。坚持合作社质性规定的同时,充分利用村党支部的组织凝聚能力,通过乡村善治来形成合作社发展与村集体建设的激励相容。
对于广大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党支部领办社区合作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合作社的群众基础靠党支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来协调社区内干群关系,解决农村社区内部矛盾,在社区合作经济发展中形成凝聚力,促进普通社员群体形成集体行动一致性。
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合作社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供助力。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提升经营能力才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10]。
③赋予“一村一品”建设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村一品”建设不是鼓励的产品品牌的塑造,更应该是乡村文化的渗透和凝练,最终促进文化建设与实体产品建设实现了共赢。
④坚持合作社的本质规定。合作社运营必须突出商品契约与要素契约的交互治理,坚持“所有者与惠顾者相统一”的原则不动摇完善“多次返利”机制将成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必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