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04-02许斐然贾卫国曹福亮
许斐然,贾卫国,吕 柳,曹福亮
(1.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 2100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经济林产业已然成为各地区发展地方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首选产业。
经济林产业发展对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意义重大。经济林产品具有种类丰富、产业链条长、应用范围广、投资回报相对较快等优势,有助于快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1]。然而伴随着经济林产业的快速推广,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各地经济林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商品化处理落后等问题,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均问题也较为突出[2]。市场方面,品牌意识薄弱、市场混乱、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也使得小规模农户的市场竞争力薄弱[3]。此外,经济林产业投入的技术效率不高也导致了持续投入不足的现状[4-5]。
上述文献从多角度对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前景、现状及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从战略层面上,针对我国经济林产业布局如何完善,长期可持续经营如何保障等问题,目前文献研究尚有欠缺。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以及从各地发展的共性问题中进行思考总结,对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经济林产业健康发展。
1 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1 产品种植规模、产量与产值不断增加
经济林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4 年以来,我国经济林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截至2018 年,包含水果在内的我国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87 亿t,总种植面积超4.15亿ha。5年间,我国经济林产品总产量增幅约为14.1%,林产饮料、林产调料等种植产业均在不同年份得到了大力发展。
产值方面,截至2017 年,我国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产值达到1.4万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19.73%,当年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8.9%。2012 到2016 年期间我国经济林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总产值分别共增长了66.09%和133.59%。
表1 2014-2018年全国经济林产品产量及增减幅度
1.2 产品种类与种质资源不断优化
2014 年颁布的《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挑选了油茶、花椒、杜仲等30 个优势特色树种,重点予以扶持,奠定了我国产品丰富的经济林产业发展基础。如今,我国有经济林树种八个大类超过1 500种,并且品种发展正向着优质、丰产、高抗、适应轻简化栽培的方向不断优化。
截至2019 年,我国共大力建设了54 个国家级种植资源圃和多个国家重点经济林良种基地,遍布超过25 个省区。通过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传统技术的不断加强,和对倍性育种、细胞育种、分子育种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未来潜力得到了保障。
1.3 贸易市场交易繁荣
我国经济林产业贸易市场交易繁荣,年总加工能力达到750多万t。如下表-2所示,2013-2016年期间,我国水果产品出口额逐年增长,进口额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总体上来说,我国水果加工贸易水平近年来逐步提高,而非鲜果类经济林产品贸易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表2 2013-2016年全国经济林产品进出口金额及增减幅度 单位:千美元、%
2 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经济林品种创新等技术的知识产权维护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经济林产业保持了总体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的连续增长,但数据显示,已形成种植规模的水果、干果等产品产量增幅正在减小,产值增速也在放缓。产量与产值增长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更新不及时。经济林产品的产量受到品种的绝对影响非常显著[6],但是新品种的研发往往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在此期间内,研发企业需要保证稳定持续的研发投入,短期内技术投资回报率较低。
知识产权维护体系不完善增加了品种研发的风险,使得研发投资意愿进一步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品种更新不及时,产量增长放缓[7]。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不断加大对经济林产业发展及技术的投入,但是后续的知识产权维护却显薄弱。由于生物产品的自身特性,经济林新品种研发并不具备技术壁垒,简单的嫁接育苗或者从业人员的正常流动就可以带走企业多年的技术成果。最终,新品种的研发具有了明显的正外部效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2.2 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限制产业规模化发展
土地细碎化现状限制了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林经营普遍规模化程度偏低,成片土地分散为多个使用权[8]。例如2017年我国平均苹果种植面积为5.35ha,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分散的土地使用带来土地权属分配的公平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也提升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9]。对企业或种植大户而言,整合细碎化土地费钱费力,其结果只能是土地难以流转利用[10]。劳动力老龄化与人才建设薄弱也阻碍了规模化的推进。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主要农业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一线林业待遇一般、专业人才匮乏,大大降低了规模化的推动效率。
规模化程度低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与成本降低。近年来劳动力使用成本逐年提升[11],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机械化作业无法实现,人工劳动力成本无法被冲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程度低也是品牌建设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12]。
2.3 产品市场分级及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有所缺失
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凸显。目前我国经济林产品市场无统一标准,因此同样价位下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长此以往,质量的好坏反而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农户会因此广泛种植产量高的产品,久而久之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13-14]。
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是保证产品价值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是提高产业规模效率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我国在全面推行标准化技术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不同品质的生鲜水果混合只能进行粗加工,大大浪费了优良品种的附加价值,进而打击品种研发的积极性。
2.4 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导致产业间衔接薄弱
目前我国经济林产业规划和布局重点仍然在种植面积和产量目标上,对产业链的完善仍然停留在描述性要求[15]。产业布局不够细致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晰。虽然我国农业部和林业部分别管理水果大类与其他经济林产品,但是如果根据土地属性的不同予以区分,种植在耕地上的经济林作物属于农产品,种植在林地上的经济林作物则属于非木制林产品;如果土地属于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内,则其产业发展还要受到旅游、环保等多部门的共同监督管理。
复杂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整体产业发展。不同部门的管理和资源优势各有侧重,政策方向也会有所偏差,从而影响整体产业的运行效率。此外,资源培育的资金投入占据了整体投资的大部,后续精深加工、市场开发环节的衔接资金衔接无法跟上,三产联动效率大打折扣[16]。
3 对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增加品种研发和高质化利用等技术的投入,用国家买断保证相关产权维护
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投入及高质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深入发掘产品附加价值和品种优势,创造新的经济收益点。建议创新现有知识产权维护机制,实行由国家买断的技术研发和产权维护机制。国家买断可以有效保证技术研发者的利益,刺激研发企业积极性;通过国家渠道免费或低价推广相关技术,政府亦可引导技术创新市场进行有序竞争。
3.2 突破生产要素限制,推进规模化经营模式
针对土地细碎化问题,应鼓励林地流转,集中土地资源,简化土地流转手续,吸引外来资本。针对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应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针对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应提高一线林业专业人才待遇,给予适当激励和补贴。
规模化经营方面,应吸引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精深加工园区的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规模化、一体化发展策略,以点带面扩大规模优势。要优先解决经济林精深加工园区或企业的土地供应问题,在土地等政策上有所倾斜。
3.3 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部门间合作与经济林全产业链发展
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普及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方式,降低经济林产品的生产成本。建议对产品市场进行统一分级,引导市场产品向高质量发展。
应大力加强部门间合作与经济林全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区域战略,调整发展结构,避免盲目发展和过剩供给;应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证产业和部门间衔接,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应加强同市场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形成三产的有机联动,延伸和完善经济林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