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创新化表达、融媒化传播吸引青少年受众

2021-04-02范劼

中国广播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向互动

范劼

【摘要】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融媒体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创新化表达、融媒化传播等方式,吸引青少年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本文从故事化视频化的创新表达方式、改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音视频同步直播的融媒化传播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媒体从业者在制作以重大新闻事件为主题的新闻节目和吸引青少年注意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化表达  场景化传播  双向互动  融媒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发展给媒体带来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各种新媒体应用、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其直观、迅速、互动性强的特点,使众多短视频平台迅速成为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融媒体时代,如何对广播新闻节目,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进行适合青少年接收信息习惯的改编,在青少年中提升主流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任务。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2021年6月制作播出的一堂融媒体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对重大新闻题材进行创新化表达、融媒化传播的尝试,吸引青少年受众关注重大新闻主题。

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以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感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运行管理者以及为了工程顺利建设而搬迁的群众,称赞他们为“挖井人”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为引子,揭示从上世纪60年代“人工天河”红旗渠到南水北调工程,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智慧和勇气,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这些伟大工程的事迹和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帮助青少年树立紧跟党走、无私奉献、争做新时代“挖井人”的信念。节目策划人员采用嘉宾现场讲述自身经历、小故事短视频展示新闻背景等创新化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改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从广播直播改为广播、网络融媒音视频同步直播的融媒化传播方式。

一、故事化、视频化等创新化表达方式

节目采编人员在创作构思之初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宏大壮丽的景象,包括被誉为“亚洲天池”的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穿黄工程打造的超深竖井等。每一项视觉观感都特别震撼,而这些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述,视频是最能体现这些工程现场壮观景象的,也易于被青少年受众接受。采编人员在采访工程参与者的过程中也被他们讲述的故事所感动,因此,确定了以工程参与者、移民组织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主线,在表现工程本身时用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

为此,主创人员专门到安阳红旗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场拍摄制作了《红旗渠的故事》《最牛河南水利人》等短视频。其中,《红旗渠的故事》主要是对红旗渠建渠时最年轻的特等劳模——当年13岁、今年73岁高龄的张买江老人的采访。拍摄者在张买江老人的带领下,重走虎口崖、青年洞等当年建设者们抡锤挥镐、砸石凿洞的现场,模仿当年建设者腰系长绳从悬崖垂落凿石的情景,參观红旗渠纪念馆里专门为工程牺牲烈士建的纪念碑等,结合历史资料制作视频。老人的讲述结合拍摄的画面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网络直播中,不少网友看到这里时发弹幕“看得我都哭了”“当年的建设者真不容易”。再比如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以及工程建成后的意义的短视频《最牛河南水利人》,短短1分多钟的时间,壮观的画面引起同学们一次次惊叹,也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工程的伟大和建设的不易。

故事化讲述更能让青少年进入情景中,引起共鸣。本次公开课请到了两位嘉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和移民工作负责人。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些新闻事件讲出来,带领同学们重回建设场景中,引起青少年的共鸣。

二、改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

如果只是嘉宾讲述、播放视频,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单方面传输。因此,采编人员在节目中精心设计了很多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如运用场景化思维,把节目制作地点放在学生熟悉的教室,改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把同学们的感受也制作到节目中,让传播链更完整。

场景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考虑到青少年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更容易接受信息,我们运用场景化思维,精心选择节目制作地点和形式。融媒体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直接把直播地点选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教室里,并以一堂思政课的形式来体现,让他们一开始就能进入状态,通过现场同学的反应,也能更直观地了解节目在青少年受众中的效果和影响。

节目在直播过程中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和多种互动方式,改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让现场的同学和观看网络直播的青少年都能参与其中。现场三种互动方式分别为主持人作为思政课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与同学的问答互动、同学与嘉宾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的讨论互动以及公开课结束后同学们讲述课堂感受的互动。给我们意外惊喜的是课后同学们讲述课堂感受的环节,原以为短短半小时的公开课,同学们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没想到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而且每个人的发言都能结合自身的经历,有真情实感,让采编人员也深受感动。网络互动包括采编人员与通过网络直播观看节目的受众之间的问答互动和弹幕互动。通过现场同学和网络观众的互动,及时把受众反应反馈给节目主持人,由主持人适时调整话题,让节目更符合青少年受众的接收习惯,不断寻找青少年受众的兴趣点,达成青少年和主持人之间、青少年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也让受众能更加主动思考、参与到节目中来。

三、音视频同步直播的融媒化传播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经转移到了网络上,如果仅通过广播来传播,既不能承载视频等融媒体表达方式,也很难有效传达给青少年受众。融媒体公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广播直播改为广播、网络融媒音视频同步直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在节目制作播出前就通过海报、预告短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了推广,直播当天广播端和新媒体端音视频同步直播,广播端在河南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中以特别节目形式播出,新媒体端在大象新闻App和河南新闻广播微信视频号、微博账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以视频形式同步推出。从直播前后和直播过程中收到的众多网友反馈和评论来看,无论是课程本身还是课程中使用的短视频都有非常好的反馈,不到半小时的直播在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观看人数超过百万,节目互动、点赞和转发超过10万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及启示

这次融媒体公开课的成功直播,给媒体从业者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新闻采用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故事化的讲述方式、直观的视频化表达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尤其是短视频是最易为青少年接受的传播方式,口语和网络用语的应用也会为新闻传播增色不少。其次,新闻传播的场景也对青少年接受和理解新闻有一定的影响。运用场景化传播,营造青少年熟悉的环境,更容易让青少年投入进去,去关注和了解新闻事件。双向传播方式既能提升青少年的参与度,又能更好地反馈给节目制作方。最后,融媒体传播是针对青少年的重要传播渠道,也是今后针对青少年创作节目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

这些启示对加强针对青少年的新闻节目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开发融媒体公开课,以重大新闻事件、文化事件为主题的课堂内容,如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目标建设、中原文化传播、现代考古、中医药文化发展等,都将以融媒体公开课的形式进入校园传播。在节目设计方面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比如,故事化讲述方面,我们在中原文化传播主题设计让主持人扮演诗人杜甫,所有造型设计都采用唐朝的人物形象设计,讲述杜甫的诗词故事;在场景化传播方面,我们还将探索将演播室搬到室外,搬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带着同学们到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节目的录制;在融媒体传播方面,我们也将和各个融媒体平台合作,更新传播方式,用更适合各融媒体平台特点的方式制作不同的节目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晓晨:《“场景”在移动媒体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2.刘磊、陈红、温潇:《场景盛行下的新媒体人际传播》,《当代传播》,2016年第5期。

3.蒋晓丽、梁旭艳:《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力量——场景传播的符号学解读》,《现代传播》,2016年第3期。

(作者單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饶雷   见习编辑:于萍)

猜你喜欢

双向互动
从词汇与句法界面的双向互动角度理解花园小径句
思品课教学中榜样案例的选择问题探索
新媒体视角下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
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现代职教视野下整合家庭资源育人的策略研究
浅谈英语中考备考策略
当代家族与村民委员会的双向互动
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浅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