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1-04-01李艳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家庭教育

李艳玲

内容摘要:以《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以深入探索家庭、爱情和社会为基础,本文通过保罗对待米莉安和克拉拉的爱情态度,意在揭露破碎的家庭环境以及过度的母爱带给保罗的消极影响。从而影射不和谐的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并以期引起读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 俄狄浦斯情结 家庭教育

1.引言

凭借新奇的视角以及生动的人物刻画,《儿子与情人》在近一个世纪席卷世界文坛。当前国内外对于《儿子与情人》的研究卷帙浩繁,大多集中于探索主人公保罗的身份建构(丁礼明,2012;崔俊勇,2017;张嘉瑶,2016),或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分析保罗“恋母情结”的形成及其爱情悲剧的原因(刘积源,2005;吕雪芳,2008; Gogoi, 2014; Bodrogean,2014)。纵观上述研究,不难发现大多研究主要以人物分析为主,忽视了其内容背后的教育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俄狄浦斯情节角度入手,对保罗的性格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家庭教育对于性格培养以及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背景介绍

作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大约在三岁时就出现了,它反映在孩子对异性父母的强烈感情上,视同性的父母为竞争对手。弗洛伊德采用这一情结来表达青少年对父母爱与恨的欲望的有机体,同时将其作为人格形成的基础。

《儿子与情人》讲述了保罗·莫雷尔在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障碍。由于夫妻生活不和睦,他的母亲格特鲁德·莫雷尔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导致了不正常的母爱。她与贫困作斗争,决心不让她的两个儿子威廉和保罗在煤矿工作。长子威廉成为伦敦律师的秘书,但后来死于过度劳累。从那时起,莫雷尔太太对保罗寄予厚望。保罗的生活是由他母亲控制的,他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劳伦斯的创作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爱情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儿子与情人》整个故事基于劳伦斯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一名教师。高中毕业后,16岁的劳伦斯辍学两年,期间他一直是一名教职员工和一名小学教师。大学时,劳伦斯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白孔雀》。从此,他放弃了教师生涯,投身于写作。他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长小说”。劳伦斯厌恶英国生活中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和商业精神。尽管他“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已经从反对派那里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法”(Eliseo,1941)。

3.保羅的性格分析

作为小说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保罗性格形成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从爱的角度分析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包括他对米莉安的精神爱、对克拉拉的肉体爱和对母亲的反常爱。后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探讨保罗家庭的破裂。

3.1粗俗的父亲与强势的母亲

保罗的父亲沃尔特·莫雷尔是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矿工。只有天黑了,他才能从矿井里爬出来。随着他的第三个孩子的出生,他几乎无法养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他变得庸俗,缺乏理想,甚至以喝酒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这些都让他骄傲、傲慢的妻子和年幼无知的孩子们大失所望。他们之间似乎有一道屏障,莫雷尔无法与妻子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当他和妻子吵架时,为了保持自尊,他打算离家出走。然而,他却没有勇气把手提箱抬出家门。

保罗的母亲,格特鲁德·莫雷尔是一个在严格的家庭中长大的中产阶级女孩。在她与莫雷尔结婚后,她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由于性格、文化和兴趣的不同,她和莫雷尔的婚姻破裂了。因为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莫雷尔太太把她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的儿子身上,希望他们将来能成功,她要求他们做的其实是对这种生活的抗议。威廉死后,这种爱完全转移到保罗身上。这种反常的爱让保罗在坚强甚至专横的母亲面前变得顺从、漫无目的,盲目地让莫雷尔太太操纵他的生活。在这个微妙的过程中,保罗的个性越来越软弱。

莫雷尔的软弱与他强大的妻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他的孩子们也加入到这场战斗中,和他们的母亲一起抵抗、疏远和鄙视他。在保罗的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是不存在的。保罗对父亲莫雷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他母亲优越的文化素养和父亲粗鲁言行的鲜明对比,使他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因此,保罗对母亲的不正常依赖更加强烈。

3.2精神与肉体之爱

通过对其家庭成员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保罗性格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他对男女爱情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唯母是从的性格特点。

第一个让保罗着迷的女人是米莉安,她是一个优雅害羞的女孩,总是沉迷于幻想之中。米莉安受到严格的宗教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表达爱和性行为都是一种有辱人格的行为。她与保罗之间柏拉图式的关系紧张而浪漫,但他们从来没有亲密的身体接触。米莉安渴望的是保罗的灵魂,这让保罗的激情屡遭挫折。保罗曾经试图维持他们柏拉图式的关系,但他失败了,最后回到了母亲身边。莫雷尔太太对保罗的深刻影响使他不想再爱上除了他母亲以外的别的女人。事实上,米莉安和莫雷尔太太有共同的个性。她自信独立,不时让保罗处于从属地位。在潜意识里,保罗认为她是莫雷尔太太的替代者。

如果说保罗对米莉安的爱是纯洁的,那他对克拉拉的情感则纯粹是欲望。作为一个成熟的少年,保罗长期被压抑的性本能越来越强烈,他想要摆脱精神的束缚,追求身心的双重自由和满足。就在这时,克拉拉·道斯的出现正好实现了他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后,保罗开始感到厌倦这种性生活,因为他们的结合只是基于肉体的欲望。另一方面,保罗无法感受到米莉安和克拉拉在一起时的神秘感。因而,保罗对克拉拉的爱又失败了。保罗和克拉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没有任何精神交流的情况下对彼此的性吸引上。在过去,保罗没有全身心去爱米莉安。同样,他现在也不能全心全意地爱上克拉拉。因为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他无法爱上任何其他女人。

总之,保罗和莫雷尔夫人所建立的俄狄浦斯情结相互作用、相互巩固、相互联系。保罗和米莉安的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过于纯粹的精神安慰,而他与克拉拉分手仅仅是因为肉体上的愉悦。

3.3社会制度的迫害

正如劳伦斯所想,英国的工业生活给每个社区成员留下了难以洗刷的印记。这种印记削弱了他们的个性,缩小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受制于机械的奴役——这种生活是徒劳的。《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角色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剥夺了下层社会的受教育义务,促使其从事非人的劳动。缺乏教育、粗俗的生活习惯和贫穷促使莫雷尔太太鄙视丈夫,引发家庭纠纷。

4.结束语

俄狄浦斯情结揭示了保罗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使读者认识到异常母爱对青少年及其一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以引起大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氛围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日后的性格养成。莫雷尔和妻子经常吵架的不愉快的家庭气氛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敏感。家庭不和谐不仅使家庭各个成员在内部“分帮结派”,也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尊重其中一方的概念,甚至对其在日后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心态造成严重影响。小说中复杂而交织的爱情故事:精神的爱、肉体的爱和畸形的母爱,一步步展现了保罗对母亲的极端依恋。从保罗的爱情经历来看,无论他有什么样的爱情,都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和彻底的精神满足。在灵魂和肉体的分裂中,保罗变成了一个迷茫的失败者。他要想在艺术界找到出世的意义,就必须脱离家庭的牢笼,特别是脱离母亲的控制。因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照料理应保持在适当的维度内,过度控制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没有主见,甚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扮演“透明人”的角色。

这部小说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保罗父母婚姻的悲剧,在生活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个人性格和信仰的差异无法弥补,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或相互接受。不幸的婚姻和不正常的母爱迫使正常的生活走向相反的方向,甚至导致各种各样的悲剧。面对困惑和纠结的家庭关系,父母应当及时进行交流,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反之,若父母行为不端,家庭争吵升级,会对孩子的一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dina, Lucia, Bodrogean. (2002). The Oedipus Complex Reflected in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A Great Experience for the 8th Graders. Th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umanistic Studies.

[2]Bishnu, Prasad, Gogoi. (2014).Representation of Oedipus Complex in D. 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3 (6).

[3]崔俊勇.現代性“自我”的艰难追寻——《儿子与情人》的“出走”主题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01):112-117.

[4]丁礼明.《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身份危机与“拉康式自我”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2,34(03):91-96.

[5]刘积源.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原因[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6.

[6]罗春雁.完美的镜子——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3):169-170+172.

[7]Vivas, Eliseo. (1941). Lawrences Problems [J]. The Kenyon Review, (1):85.

[8]张嘉瑶.用拉康三界论分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身份建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02):91-9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