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

2021-04-01高松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研究关注,在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传承与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数字技术与时代结合作为传承的纽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表现形式融入数字化的内容,把新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灵活化和现代化的变化新趋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93-03

【本文著录格式】高松.浅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式[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93-9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国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的关键部分,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当前,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是今后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包含诸多艺术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背景下,需要将其工作进行稳步推进,并扩大传承的范围。如今,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創新发展,全新的发展模式改变了非物质文化发展传统稳定的生存状态,鉴于此,采用全新的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进行革新是今后必然的发展要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当前状态

(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知较为缺乏

我国本身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的土壤也十分的肥沃,但是由于当今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尚未提升,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意识较为薄弱,这样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的传承与保护。[2]甚至影响到第三产业的构建,当今,很难对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已经变成当前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当前还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模式,这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效果。[3]所以,在思想方面的束缚能够看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并没有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导致整体效果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模式下,采用全新的传承方式能够更好地改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全新的发展需要。

(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导缺乏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人参与到非物质生活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中,需要对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当前,总体上看,文物部门引导不足,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大多数非物质社会文化遗产都处于独立的传承状态,导致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被动的经济发展局势。[4]此外,政府宣传体系模式的引导作用尚未建立,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尚未完善

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不是稳固不变的文化,属于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与发展中会不断进行更新与变化。当前,发展与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两者有些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际关系作为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载体,需要重点关注。传统意义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会采用非书面的形式进行传播,例如:相互之间口口相传,尊崇上一辈人所传述的经验进行机械性的内容记忆,但这样并不适用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不符合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方面的革新。除此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师徒式的传承方式限制了传承的人数,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广泛地流传与继承,这一点变成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5]

二、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一)客观与真实性

通过数字图像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直观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中国文化产品的特点,从而更直观地呈现声音、图像、研究内容等要素。比如,山东工艺美术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方法是用剪刀修剪并将各种形式的图案在纸上呈现,但剪纸工艺和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保存时间长,不便利等因素导致的问题。[6]鉴于此,可以通过采用数字化影像数据记录的形式对其进行形态保护与传承,图片还能够更加直观且真实地展现出中国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像纪录片能够表达出剪纸的流程与工艺。

(二)集成方便快捷

这项新技术将能够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物理模型转换为数字内容,这是一种改变传统单一种类的方式。互动性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模式,相比物理存储可以保持更加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比如,传统的木雕、石雕等工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生活文化遗产,本身实物较大,体积较重,并不能方便企业整体展示,观赏者只能通过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信息浏览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展现方式效率慢以及宣传教育力度较小,受益人群范围也较为狭窄,并不利于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示等模式的数码科技,加上公众身份识别及其他新媒体资讯推送,可以方便大众及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查询,让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与资料,从自身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所了解。[7]

(三)及时互动性的平台优势

当今,由于互联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全新的媒体工具已经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依旧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手持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即时交互,实现信息的实时流转。选择数字技术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从而让人们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鼓励人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中,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交互性的平台优势。

(四)丰富娱乐性的特质

在时代的变迁下,娱乐化的特征越加显著,当代的年轻人不再只是被动学习、接受书面化的内容,他们喜欢自己尝试通过各种新奇的事物,追求企业个性化的内容。数字技术的改进保护和非物质的传承文化遗产正好迎合了社会的当前需求以及当前丰富形式的用户体验娱乐,还可以从视觉、听觉诸多方面感受,更好地实现对非物质进行文化历史遗产的推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更现代的特点,符合当前偏重于青年爱好的特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与保护的方法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来说,能够分成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狭义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当前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知识类文化遗产、实践类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的保存与信息储存[8]。与此同时,就广义模式下的非物质遗产数字技术体系构建需要满足非特定与综合两方面的特点,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采集、信息存储以及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诸多行业,所有的领域都在融合数字化的技术,采用全新的数字化形式已经变成当前的发展趋势。增加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进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改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完善:其一,数字化的采集数据技术能给非物质生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强效保障;其二,数字化的管理服务模式能够给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扎实的基础根基;其三,数字化的展示與传播模式不仅有助于非物质主义文化遗产的信息沟通还能够给交流活动带来便捷;其四,数字化的消费电子技术人员能够给非物质社会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9]

(一)培养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

如今,运用新媒体技术倡导保护和办法,如使用纪录片、网站,电视广播和宣传的许多其他传统手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新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在宣传形式上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开拓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多样化和先进性。通过数字经济模式的优势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提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培养社会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意识,并积极调动人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0]

采用移动终端的形式可以从发展的眼光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只有从未来的发展角度出发才能够提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移动资源的改革升级,并通过移动终端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传递给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交互式的传播模式,采用这样的传播方法能够更好地细化反馈式交互与体验式交互的内容。[11]让受众群体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乐趣,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供基础。

(二)积极发展文化创业的附属产业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综合性的文化内容,并不独立,在保护与传承中需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相互整合,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工作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从侧面推进数字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像开发游戏产业以及动漫产业,利用移动终端传播的优势,构建具备本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12]比如,2008年,《功夫熊猫》引起了人们对于熊猫的关注,这部影片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与国宝大熊猫进行结合,获得了超高的票房收入以及好评。该影片的收视成功能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需要延伸出更加丰富的第三产业链条,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全新的发展活力。[13]

(三)进一步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与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与地区文化的集中表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更好地维护祖国的文化主权和发扬我国文化精神。[14]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进一步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体系以及潜能力量,当前,就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已经变成一个关键技术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发挥其效益,将行之有效地措施与手段进行研究集中表现。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将不断拓展。在这样的文化传播模式下,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应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来提升宣传的效果。[15]

四、结语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的发展契机,如今,不仅需要广泛使用数字化的技术,还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与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方式可以积极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多样性的特征,给今后非物质文化传承带来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小琴.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木卡姆”艺术为例[J].中国报业,2020(20):88-90.

[2]刘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91-93.

[3]闵陈震.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以常州梳篦为例[J].中国市场,2020(29):31-32.

[4]时国庆,周芷琦,关雯心,上官雯,丁明晨.5G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0):142-144.

[5]孙婧雅.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研究——以河南“鹿邑虎头鞋”项目为例[J].艺术品鉴,2020(29):17-18.

[6]段紫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化空间设计研究——以开封二夹弦戏曲博物馆为例[J].戏剧之家,2020(28):21-22.

[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 2020“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红拳(网络)大赛举行[J].中华武术,2020(10):24-25.

[8]邹淑珍,冯海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9):81-84.

[9]封秋子.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践与探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8):160-161.

[10]李燕.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37-138.

[11]葛震.促进辽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创新利用传统文化的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9):54-57.

[12]史青岳.对专业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思考——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170-171.

[13]夏艳萍.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在当代视域下的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20(18):1-2.

[14]蔡佳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发展[J].大众文艺,2020(18):10-12.

[15]胡磬.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J].福建茶叶,2020,42(9):109-110.

作者简介:高松(1969-),男,汉族,江苏邳州人,学士,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音乐教学法。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