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家乡自豪感 行情智研学路

2021-04-01方亮辉李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智鄞州研学

方亮辉 李萍

201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旅游局等 10 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浙教基〔2018〕67号),鄞州区被确定为宁波市唯一的浙江省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试点区。继省教育厅实施意见出台后,鄞州区教育局针对目前研学普遍存在的“缺乏核心育人理念”“缺乏完整育人机制”的问题,进行高起点规划,精细化部署,着手启动全区中小学生研學旅行的相关工作,开发了一批具有鄞州特色的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创建了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区级研学旅行基地;建立了一套责任清晰、协同配合、管理规范、经费落实、安全保障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激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区域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课程缘起:回归本真,定位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学校应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课程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尊重规律,采取多元实践教育策略,实施情境育人,情智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鄞州区开展研学旅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智学习策略,努力培养具有家乡情怀、社会担当、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鄞州学子。

课程设计:聚焦核心,构建有梯度的课程育人体系

探索形成“情智研学”与“纵横进阶”的课程体系。

“情智研学”指通过研学课程体系,使受教育者在情境学习中,积极的乡情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以唤醒和发展,从而培育出情智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情智研学”“1+X”课程体系,“1”即以“区域研学课程样本”为模板,“X”即个性化的“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等多元拓展内容。

“纵横进阶”指纵向从生成、交融、发展、升华“四阶”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情智共生的育人追求,横向从区域的一组模板课程拓展到社会体验、实践操作、生活历练等多类个性课程,实现情智1+X课程内容可延伸、可再生、可完善的教育体系。

课程实践:情智融合,探寻切实有效的育人方式

1.情之所动:由学校到社会,有情怀与担当

离开学校一亩方田,来到广阔的世界,让学生去欣赏、去观察、去感悟,学着热爱家乡的美。学会保护它、建设它、美化它,担起这份责任。

(1)知乡情,品文化。研习家乡人物,制作家族群英谱、英雄风云榜、时代楷模会,传承其精神;研习家乡的名人事迹,名人故居、家风家训、家族传承、历史功绩、好友评价等,传扬优秀美德;研习家乡的特产,与小伙伴们一起寻家乡味道,尝人生五味,制特色美食,品舌尖文化,从浓浓的味道中研出精彩,学到精髓;实施研习“三三”方法,在家乡寻“三宅”(三处家乡名人故居)、访“三贤”(三名本乡名仕)、拜“三民”(三名当地工匠),激发上进愿望。

(2)传乡音,建绿园。宁波市作为全国六连冠的文明城市之一,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自豪感,把对家乡的这份热爱化作一种行动,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回收资源,绿色消费。积极、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周边自然景区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或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植树造林,共建绿色家园。开展绿色行环保研学之旅,如古道捡垃圾、社区环保宣传行、公园植树护绿、做家乡景点导游员等。

(3)懂乡俗,扬美德。鄞州素有“义乡”美誉,鄞人好善,慈善事业在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鄞州全力打造“义乡鄞州”公益文化品牌,“义乡鄞州”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鄞州“向善求义”优秀传统的传承,有助于营造友爱、向善、诚信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走进善园,参观善文化,学习善举;走进老年乐园,助老爱老行动做到实处;走进生态农园,田园劳作乐趣无穷,劳动果实义卖义捐……

2.智之所启:由书本到实践,行自主与合作

研学旅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资源整合力、自主学习力,还注重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中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到研学旅行中的生生互动,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知识,相互引导学习。学会合作分工,将课堂中的任务型学习搬到了实践活动中。从抽象概念到文字阅览最后到实地接触,这样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1)学科类拓展:知识与实践的整合。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教材中挖掘研学资源,制定研学方案,选择研学方法,明确小组任务,采用星卡评价,实现课本与生活的糅合。在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中,《道德与法治》《人·自然·社会》等教材中均有涉及家乡人文、风俗的相关介绍,将这些现有资源稍做整合,就成为了研学课程的一部分。

(2)职业型体验:个体与团队的交融。研学过程中,使自己融入这个团体,通过形式各异的群体合作活动,开展探究型练习,举一反三,模块整合;圆桌型讨论,志趣群聊,角色群议,疑难群攻;对抗型活动,男女对垒,阵营对峙,精英对弈。通过体验研学之旅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各种职业特点,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目前鄞州区天宫庄园职业体验馆的体验项目丰富多彩,如航空模拟仓体验、茶艺展示、货币认知体验、动漫人设制作。更有警察、糕点师、法官、乘务员等行业人员的现场模拟,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乐于尝试和探究。

(3)互访型游居:角色与角色的互换。跨地域、跨学校、跨家庭实现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被认为是向学生提供最佳教育的一种方式。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使学生实现区域互访、学校交流、班级互动和学生交换,利于建立学生对跨地域、跨学校、跨家庭的文化了解,以增进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4)调整型怡情:家长与孩子的交心,调整心情型的家乡研学游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放松下来。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调整孩子的情绪,恢复活力。抗挫之旅,亲子通过一起攀登,看得更远看得更高,让孩子了解只有坚持才能到达终点;合作之旅,亲子包饺子比赛、划船赛……在各类竞赛中,提高配合度,增进彼此的感情;谈心之旅,在旅行环境中,一起坐下来喝喝茶、观观景,聊一聊学习,聊一聊生活,给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亲子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3.情智共生:由课堂到生活,炼审美与创新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处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美,辨别美,创造美;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充分的自由度去思考、去解决、去创新;从量变走向质变,提高能力,形成品质,铸就灵魂。

(1)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审美内容。走进家乡鄞州的非遗馆,这里极具历史韵味和水乡特色;非遗文化展示方法多样,互动性强;馆内有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剪纸、根雕等约30个项目陈列于此。学生们在参观的同时,可以动手创作,家乡传统的手工技术得到传承,并且内容上不断地创新,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2)感受海洋生活,創作渔的故事。鄞州背靠大海,学生走进咸祥、瞻岐海洋“渔文化”基地,图文并茂的画廊吸人眼球;在探究实验里,养殖箱、生态桶中各种溪流、滩涂生物自由栖息;基地学校创编“渔文化”读本,给孩子们讲述海的故事;“海的认识”“渔乡风俗”“海鲜食品”等各项“渔文化”专题介绍和交流为学生们提供了拓展知识的平台;创作海故事、海作品,烹饪海鲜,让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3)漫游历史传说,创塑品质精神。鄞州东钱湖陶公山,传说是范蠡隐居之地,富行其德、择地而生的精神广为流传;走马塘“中国第一进士村”,历朝历代,这里共出过76位进士,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励孩子们奋发图强,力争上游;梁祝文化公园记录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好的爱情故事,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成了鄞州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课程发展:注重成效,凸显课程的品质教育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区域研学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条新的育人路径,鄞州区在实践“四阶情智1+X”的研学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不断创新,培养具有情智双生的鄞州学子,并取得了成效。

1.有温度的育人追求

以“情智共生”为教育理念,学生的情商、智商并行发展。研学中,培养学生乡情、亲情、友情,养成自主合作、审美创新的能力。

2.有深度的课程架构

课程的实施过程从区域样本打造课程,到个性化多元拓展课程,最终实现育人目标。课程经历生成、交融、发展、升华四个连续上升的阶段,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情智不断发展。

3.有宽度的研学内容

实现了社会、生活实践中“X小项”的情智研学活动内容,学生深入基地、社会、家庭,学科之间互融、知行合一。课程拓展内容不断地补充、完善、延伸。

4.有梯度的教育方式

研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动手,分年龄、分难度、分小组完成任务,使教育有层次、有跨度、有递进的过程。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首南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宋晔,刘清东. 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审视[J]. 教育发展研究,2018(10):15-19.

周璇,何善亮.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 教育参考,2017(6):76-81.

猜你喜欢

情智鄞州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我在鄞州 我很幸福
情智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校域样本
激趣写作,构建情智并融的作文课堂
践行“四力”追梦新时代——以鄞州日报《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为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情智英语”教学主张及实现路径
研学之旅
小区域 大关注——《鄞州日报》探索多平台建设的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