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学研训用 提升朝阳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

2021-04-01李军闫新全杨琼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李军 闫新全 杨琼

【摘 要】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基于时代特征、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及内在规律,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研训一体的“学研训用”研训模式,旨在通过“学研训用”四要素间的多主体螺旋迭代,探索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新型研训体系。分院在此模式下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引入学习科学项目,旨在全面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从教育教学根本上变革教与学理念和方式,提升区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场域完善“学研训用”研训模式。

【关键词】学研训用;学习科学;学习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009-04

“学研训用”研训模式是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十三五”以来在把握教育政策方向和学术界理论前沿,调研朝阳区干部教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研训模式。该模式基于时代特征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及内在规律,扎根实践场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多元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组建研训共同体,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通过以“学”为中心、“研”为主线、“训”为主导、“用”为目标,以基于实践场域的问题解决为突破,实现“学研训用”四要素间的多主体螺旋迭代,探索多元联动、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从“法”的层面探究方式方法,從“理”的层面建构理论思想,从“术”的层面创新模式范式;从“道”的层面探索本质规律,助力培训者、参训者双主体间的交互演进、进化提升,赋能专业成长。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一个理念,明确“培训者和参训者”两个主体,搭建“学术、指导、管理”三个支架,把握“学研训用”四个环节。发挥“培训、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五个功能。最终实现成果再现、经验复盘、学以致用。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和学的领域,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不少新兴技术和研究成果。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在“学研训用”研训模式下,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引入学习科学项目,旨在从教育教学根本上变革教与学理念和方式,提升区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索将学习科学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区域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践场域完善“学研训用”研训模式。

项目推进情况

1.为学习而调研

项目推进采用科学研究方式,每年都会设计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2017年是项目开端之年,总共发放问卷154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问卷调查的覆盖面较广,能够得到朝阳区不同学段、学科教师的基本反馈。调研发现,教师对课堂分析技术有所了解,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的操作性问题,教师在利用问卷获取学情方面仍然有待提升。从整体来看,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方面,明显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深层次地融合。

2020年是学习科学项目实施的第四年,本次问卷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师学习科学理论的学习进行调查:学习科学的概念、主要理论、一般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实践与学习科学理论的关联,以及对学习科学的研究。从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学习科学的主要理论和学习科学一般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有显著提高,其他四个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

图1  对学习科学理论的了解

图2  教育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于教育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面,通过前后测数据的对比发现,教师们在运用相关理论解决教学问题、以学习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以及反思学习科学理论在教育现实中的应用策略这三个方面进步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教师们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习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学习科学相关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学习科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实操训练、学习科学与教师职业的联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为研究而学习

学习科学项目培训结合国际发展趋势、朝阳区中小学教师特点和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通过在线学习和读书会等形式,深化学习科学理论,全面掌握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理论、学习技术、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等;同时让老师掌握多种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如游戏化学习、自主学习等。在专家的引领下基于学习科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并进行专业课堂教学分析,根据结果再进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同时撰写教学反思论文。对学有余力的教师还进行了在线开题报告指导,旨在通过学术规范性的培训和小课题跟进,让教师经历教学科研的全过程。

2020年,为深化提升全区新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推进“学研训用 ”教师发展模式探索,学习科学项目组联合新教师培训项目推出“学研训用”教师研修模式探索——基于“学习科学”的新教师培训深化提升行动。行动旨在对接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发展新任教师学习科学素养,通过提供专业发展学习(学)平台、研究(研)平台、交流(训)平台和展示(用)平台,引领新任教师借助校本培训和自我训练,内化学习科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为培训深研究

一线教师一般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将理论、实践相互转化的能力。基于此,朝阳区学习科学项目将朝阳分院的教师和一线教师进行组队结对互助,上接学习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下连课堂一线教师,形成“学研训用”共同体,同时配备研究生作为“学研训用”助手,既有专家的高屋建瓴式的前沿引导,又注重让学员掌握可以接地气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在充分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结合此学习工作团队,进行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规范性训练,突出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根据学习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量化研究实验,让一线教师了解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从学习和研究两个角度思考如何更科学地教学。在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紧扣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师设计基于学习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融合有效的教学策略,经过多轮迭代,完成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完整的纳入学习科学的课堂教学课例和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模式。

4.为应用搭平台

朝阳区学习科学项目自2017年引进以来,积极为参训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依托北京大学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将项目成果进行线上线下展示,参与者2000余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项目取得成果

1.构建出朝阳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

经过四年的理论实践探索,基于学习科学素养框架(表1)形成朝阳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表2)。

2.形成一批教师研训成果

学习科学项目一直注重过程性资料收集和研究成果物化与应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说课、研究课、论文、课题等形式展示与应用研究结论,物化研究成果。四年来,每年都会形成朝阳区学习科学素养提升方案、年度研究报告、朝阳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问卷报告、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报告等。参与项目的教师,每人都能讲授一节高质量的研究课,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能够确立研究主题,形成开题报告和研究论文。到目前为止,研究团队已经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这样的研训过程,一方面培养了若干具备学习科学素养的优秀种子和示范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带动了朝阳区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初步探索出学习科学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原则和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研训用”教师研修模式。

未来,基于课堂实践,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并修正区域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框架,形成体系化的课程、案例等成果,增加其学术影响力和辐射面,惠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