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2021-04-01闫石
闫石
[摘 要]国家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前提,而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经济可持续前行。文章分析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提出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49
1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参数,其是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概念,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充分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为经济总量的增加数额。研究显示,国民经济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其中,社会保障是不可忽视的分配方式之一,且分配也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2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在国家的稳定发展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功能。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保障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保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性运转的必要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偏低,尽管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在部分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客观因素,人们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在传统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始终坚持将微薄的经济收入用于死期存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推动经济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2.2 经济持续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物质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保障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手段,协调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可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巩固经济发展基础的必要条件。另外,经济建设也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例如,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功能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更加宽泛。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完善,更谈不上社会保障功能。而这也正是区域经济建设严重失衡的内核。
从上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只有确保两者的相互适应,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通常来说,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以国家财政部门的专项扶持基金为主。如果将过多的资金投放到社会保障中去,必定会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经济建设进度。总之,确保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至关重要。
3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3.1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失衡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作为港口贸易的汇集地,经济实力较强,社会保障体系也更加完善。而西北地区和北方部分内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实力较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2 社会保障制度制约经济转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且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较小。对于生活贫困的基层民众,所谓的社会保障更多的是给予一种道德层面的激励,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此外,我国在发展性保障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弱,尤其是医疗卫生、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而这也使得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病难、上学难、生活品质差等问题。
3.3 社会保障制度无益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现如今,我国城乡地区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收入调节难度,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服务对象一直以城镇居民为主,对于农村地区所颁布的社会保障政策存在滞后性。这不仅导致国家宏观政策无法体现出惠及性和公允性,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3.4 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准的前提下,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为此,我国开始放开二胎政策。一方面,以平衡社会人口结构,抑制人口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拉动内需,稳定经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意味着国内在医疗和养老方面仍有很大的需求挖掘空间。然而事实上,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无法承担改善老年人医疗待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任。
4 创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相应的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也有所提高,但是,部分国家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的趋势,这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社会保障机制相适应,且过度的社会保障也会造成国家财政赤字,增大失业率,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普遍下降,该类问题也要成为工作人员考虑的重点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否意味着,在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善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也就是说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是否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障碍和负担,工作人员需要对此展开可行性分析。
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他发达国家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制度运行的概况。分析中发现,很多国家并非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方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美国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就在1929—1931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建立,该保障制度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助力美国社会的稳定;英国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使英国的经济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在這段时间里英国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建立了较为科学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促进日本经济在这段时间内飞速发展。从上述事例当中也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大环境、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因素,均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因素。
5 具体策略
为了保证社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5.1 调整社保支出比例
现阶段,社会保障各方面的支出增长水平远远高于国民经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导致社保支出与经济发展失衡。针对此种情况,应当采取如下两方面应对措施:其一,严格控制社会保障各方面的支出增长速度,尤其是控制医疗保险支出增速,尽可能的做到社保支出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的平衡;其二,优化社保支出结构。在社会保障的所有支出项目中,医疗保险的支出增长速率远远超过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工业保险的支出增长速率。优化社保支出结构,对于抑制单项支出增长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5.2 增加社保支出,改善社保水平
在适应经济增长水平的前提下,需增加社保支出,进而提升社保水平。具体措施为:其一,在顺应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增加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的支出数额,维持各项支出的均衡性,让社保支出与经济增长相互适应;其二,加大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付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源上杜绝“空账”问题;其三,擴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调剂功能,使经济增长更具普惠性;其四,协调处理各社保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合理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收入水平不均衡、人口流动性大等问题。
5.3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格局
城乡社保制度存在区域性分割特征,是二元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此,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规章条例,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保转移与延续问题,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根本权益。也就是说,国家要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打破城乡二元化发展局势的“利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改善基层群众生活质量。
5.4 建立健全的社保制度,合理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
其一,延长退休年龄。现如今,男性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性是50周岁。这一规定还是按照20世纪50年代社会人口的平均寿命来确定的。在社会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形势下,退休人口数量与在职人口数量存在极大的差距。针对此,可通过延长退休年龄,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在减轻在职人员生产压力的基础上,减轻企业因收支失衡导致的经济压力。
其二,筹集养老资金。国家、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应从如下三个渠道筹集养老资金:①转让、减持以及变现国有资本,降低在职人员薪资水平,并且将节省下来的这一部分资金用于发放养老金。但需要格外强调的是,采取这种方式,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②国家通过发放基金与彩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采取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结合各职能部门的规章条例加以落实。③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在证券市场的投入力度,提升基金保值增值,以完善投资政策,降低风险系数。
6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对于践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大力关注。
参考文献:
[1]孟一君.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7):67-68.
[2]陈宇.浅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J].商情,2019(16):35.
[3]孙笑竹.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18(26):130-131.
[4]郝子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性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