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的蜕变之路
2021-04-01刘同军龚志琳
刘同军 龚志琳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新意地以一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讲述他传奇的经历。在《野》中,通过巴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反映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表现出的强烈意志,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文主要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存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爱及德勒兹生成动物理论对巴克回归本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说明巴克的蜕变之路,进而反映出作品的多重主题。其对现代社会也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存法则 自然 爱 本性回归 生成动物
杰克·伦敦是一位酷爱冒险,经历丰富的作家。《野性的呼唤》即出自他探险路上的所见所闻,克朗代克的淘金经历为他写《野》积累了珍贵的素材。小说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杰克·伦敦打破常规,从动物物种狗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作者看似在表达物种狗回归自然的主题,却将美国20世纪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这对我们了解美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如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未来人类的何去何从,若面临作品中主人公巴克的处境,人类是否会回归自然,数千年来建立的人类文明会不会土崩瓦解,最后退回到蛮荒世界去?这是杰克·伦敦的深思,也是21世纪人类深思的问题。以下是对作品主题的探析,同时也是巴克追寻自我蜕变之路的研究。
一、生存法则带来的启示
巴克从贵族家犬变成带领狼群在荒野中生活的首领,从充满友爱、生活富足的环境中进入到残忍、杀戮、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从文明世界跌入适者生存的大自然,巴克经历了许多,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狼群首领。这种蜕变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自然生活条件迫使生物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以求适应。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中,一切生物可能在一系列持续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各种优势和劣势变种;劣势变种逐渐消亡,优势变种的遗传产生新的、更先进的变种”a。为了能活下来,他什么都吃,偷主人的食物,变得狡猾和奸诈。学会挖洞给自己找温暖的小天地,巴克很快适应了北方的生活。为自己赢得生存权,显示出他适应环境的超能力。巴克在北方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后,他那生存的本能凸显了出来,那种生存斗志激昂奋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下,他选择前者,将自己放在了适者生存的顶端。我们在巴克身上看到他顽强的意志力,他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迅速适应需要自食其力的生存环境。巴克是赢家,也是强者,这为后来他成为狼群首领埋下了伏笔。
相比自然环境的恶劣,同类间的自相残杀最令巴克震撼,他亲眼见到体型健硕的大狗珂丽因向斯皮茨献殷勤脸皮被撕开,被一群狗包围吃掉的惨局,“狗吃狗的画面”在巴克心中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巴克的蜕变是迅速的,他学会保护自己,变得狡猾、阴险。最霸气的是“手撕”排头狗斯皮茨。巴克逐渐适应环境,并得到主人和同伴们的喜欢和赏识,开始挑战斯皮茨的权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斯皮茨受够了,他们明白迟早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在一个深夜决斗开始,“沙场老将”斯皮茨先占上风,新手巴克屡战屡败,但在紧要关头巴克耍心机,咬住斯皮茨的左前腿,斯皮茨倒下了……此时等待斯皮茨的结局像当初被他打败的珂丽一样,一群“猛兽”围了过去……巴克在狗群中树立了威望,大家都惧怕、敬重他,排头狗非他莫属。同伴的獠牙使得巴克完全唤醒了心中的野性,巴克离开文明世界,心中原始的野性在冰冷无情的北方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巴克,这一人性化的主人公,在‘文明社会受到了悲惨遭遇,认识到棍子和利牙法则,发展壮大起来,最终野性恢复,奔入荒林,完成了反叛”b。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巴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巴克的体内迸发的是求生的欲望,生存的本能迫使他最终成为蛮荒世界狼群的首领。
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读作品,一个重要的主题——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引发我们思考。《野》发表于1903年,正值美国传来欧洲工业革命的星光,带来的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淘金者们不顾一切地砍伐树木,不顾冰天雪地的严寒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去寻找一种黄色的金属。杰克·伦敦通过巴克的经历来警示人们,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终自食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人类将这些狼的子孙最后训练成家养的狗,但只要他们还有着本性,总有一天会重返到自然中去。这也寓意着即使现在人类从自然中进行无休止的掠夺,但终有一天,这些东西也都会归还到自然中去的”c。而“巴克归为自然界, 启示人类要善待自然, 不要最终失去自然; 巴克归为人类, 告诉我们人类本质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回归自然才是真理”d。可见,在过去的20世纪,杰克·伦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超前的生态意识。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持物种间的平衡发展。
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人类依旧我行我素,利益至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的,破坏动植物们的栖息地,大量砍伐树木,工业污水无节制地排放到山川湖泊里,这些行为会造成大自然的超负荷运作,打破生物物种间的平衡。于是灾难就降临到人类的头上。“尽管人类建设了无与伦比的人类文明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但非常原始的病毒仍然可能造成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人死亡,仍然可能對人类世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病毒的出现本身可能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是伴随发展而产生的”e。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但我们往往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它们的家园,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病毒伺机侵入人类的体内,轻而易举地就打破了人类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自然要保持怎样的平衡?人们应该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应该形成爱护环境的认知,能够懂得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和自然界的动物们一样,都属于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满足短暂的物质欲,破坏自然资源,应该平等对待和我们生存在自然界的所有物种。因此,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伦敦的作品给人们敲响警钟,2020年澳洲森林火灾等都在警示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要发展,也要美丽的大自然。
三、大爱无边——人与动物
作品中人与动物的爱让读者们在这充满血腥杀戮的情节里感受到一丝慰藉,感受到一种温情。巴克在米勒法官家时,伦敦用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一种互相尊重的爱,文中写道:“巴克既不是宠物,也不是猎狗,但这一片天地却是他的。他跳到游泳池里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或是保护着他们一直走到马厩院子里的泉水边去,做各种胆大的冒险”f。小说对巴克在米勒法官家的描述不多,但从中我们能看出巴克和法官是一家人,且在称呼上作者赋予了巴克灵性,以“他”来称呼,用he,而非it。巴克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分子,他们给他的爱是家人般的温暖,和谐而温馨,孩子们和法官的事,巴克都会参与其中,他可以到游泳池里游泳,和法官的孩子们嬉戏。一家人尊重巴克,给他优裕的生活,他在法官家里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更深沉的爱来自约翰·索恩顿。巴克受尽哈尔等人的虐待,幸而索恩顿救了他,他奄奄一息,等待死神的降临,“索尔顿俯看着巴克,努力控制自己。他气得直抽搐,说不出话来:‘你要再打这狗我就要你的命。”g
他跪在巴克身边,用粗拙却温情的手寻找巴克骨折的伤处。他会为一只狗和同类翻脸,解救巴克,这是一种爱,一种炽热而真挚的爱。同样巴克对索恩顿也充满了崇拜的爱,“真正的充满激情的爱,第一次出现在他心里,是炽烈燃烧的爱,那是崇拜,那是狂热,是只有约翰·索恩顿才能燃起的”h。索恩顿像一位父亲对待孩子一样,给予巴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别人是因为责任和工作方便才照料狗的,而他 (索恩顿)照料狗是情不自禁,有如照料自己的孩子。而他的感情更深”i。巴克能感受到这种浓烈的爱,巴克也有表示爱的方式,猛然在索恩顿手上“咬”一下,这种假咬是亲热的表示。他们一起跋山涉水、冒险,巴克为索恩顿赢得一千六百元,春去秋来,就这样快活地度过几个春秋。后来森林里出现了印第安人和狼,巴克总是混迹在狼群里,渐渐适应了群居的生活,直到一天他捕猎回来发现索恩顿及他的伙伴们惨遭杀害,他明白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愤怒从他身上掠过……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让激情压倒了狡狯和理智,他对约翰·索恩顿的爱使他失去了理智”j。他为索恩顿及他的伙伴们报仇。每次经过和索恩顿生活的地方,“他会沉思一会,嚎叫一番,叫得悠长而又伤心,然后离去”k。巴克对索恩顿的爱依恋而崇拜,索恩顿对巴克的爱炽热而浓烈。“在野性的呼唤下,巴克和人类的最后一点联系被切断,它很快复萌了狼性,并加入狼群中成为头领,彻彻底底地过上了荒野的生活,回归到祖先的蛮荒时代。它成为狼群中能力超群的领袖,并赢得了尊重和拥戴”l。《野性的呼唤》里有炽热的爱,有残酷的现实,这才使得作品丰满而有趣。
四、生成狼的本性回归
德勒兹的生成理论为我们解读巴克的本性回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巴克从克分子狗生成“人”,再经历大自然的洗礼,体内的野性被点燃后,成为“生成狼”,生成狼巴克不属于法官家的爱犬,不是国家分类的动物,而成为德勒兹眼中的“感受”动物,是有主动和被动感受的动物。巴克的蜕变是一次“生成”的生命历程。m“ 生成动物不是存在或拥有,不是要达到动物的某种状态(力量或天真) , 也不是要变成动物。生成动物是对动物运动、动物感知、动物生成的一種感觉”n。在《野》中,巴克原是克分子动物,是实实在在的狗,后来经过人类的驯养及受人类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巴克从狗生成“人”,受人类文明的熏陶,变成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后经历大自然的洗礼,生成狼,成为人类眼中的“他者”,巴克在逃离人类文明社会一切规定的束缚和限制,巴克生成狼是在“人”和狼之间找到一条逃逸线,“逃逸的路径是一条开放的通道,是通往未知的漫长人生旅途,其目标只是旅行的过程”o。他要摆脱人类文明的枷锁和束缚,“从而重新接近‘非个体、非有机的生命,通过不断的欲望生产生成差异,增强自身的力量”p。
那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人类也是动物,是高级动物,若是我们有一天也面临和巴克一样的处境,甚至更艰难的困境,作为生活在文明社会环境下的人类,我们会如何抉择?“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在争取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出于本能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克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巴克无疑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q。“通过巴克的狼性回归表明,在自然决定论下,人性最终必然会回归到脱离趋利主义的本真状态,但到底是如同巴克一样经历苦难后才回归,还是通过生态危机意识的预警而建立道德规范、法度来自主回归,则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8。是否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受大自然的影响,从克分子人蜕变为“生成”动物?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野性的呼唤》带给读者独特的体验之旅,感受来自美国北方冰天雪地里雪橇狗和人们的残酷生活。作品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引人深思。其主题丰富而又有内涵,以一只狗为主角,将要表现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不仅体现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生物物种与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理念,还有动物与人类炽热的爱,爱的主题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说中描写的残酷性。而巴克在“逃离”人类文明后,回归大自然,回归其野性的本能,终于成为德勒兹眼中具有感受性的“生成狼”,游走在原始森林里。作品的多重主题使得内容更加有深度,有内涵;巴克经历的巨大蜕变则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渴望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愿景。作为读者我们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值得去深入探究的内容。
ac杜艳红:《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多重主题解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第102页,第102页。
b 崔小清:《回归生命的本源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第98页。
d王伟琼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 》,《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62页。
e 邹力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和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第 3页。
fghijk 〔美〕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第 60页,第63页, 第63页,第89页,第 93页。
l 刘文敏: 《〈野性的呼唤〉生存法则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第 8页。
m! 4 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外国文学 》2004年第4期,第29页,第29页。
o 宋涛:《论“生成”为动物 ——德勒兹差异论的文学观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第131页。
p 尹晶:《生成动物:〈狼图腾〉中的生成狼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9期,第101页。
q 董天、袁国涛: 《〈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名作欣赏 》2008年第10期,第112页。
! 8 杨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第91页。
参考文献:
[1] 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杜艳红.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多重主题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6).
[3] 邹力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和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
[4] 刘文敏. 《野性的呼唤》生存法则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7).
[5] 王偉琼.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J]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6] 董天,袁国涛. 《野性的呼唤》中多重主题的解读[J].名作欣赏 ,2008 (10).
[7] 杨柳.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J].怀化学院学报, 2019 (9).
[8]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 ,2004 (4).
[9] 宋涛.论“生成”为动物 ——德勒兹差异论的文学观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 (3).
[10] 尹晶.生成动物:《狼图腾》中的生成狼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9).
[11] 崔小清.回归生命的本源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2).
作 者: 刘同军,北方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小说研究;龚志琳,北方工业大学硕士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