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探因

2021-04-01谢开云谢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

谢开云 谢鹏

摘 要: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源于作者的生活悲剧、爱情悲剧、社会悲剧及作者身体悲剧的综合作用,同时与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探因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了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的社会带来悲剧的人生,产生悲剧性格。悲剧意识来自作家悲剧审美观和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情绪,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原因何在?路遥为何有如此浓郁的悲剧意识?本文尝试做一些浅显的思考和探究。

一、源于作者的生活悲剧

物质生活的贫乏,使人的生存陷入了困境,正是由于这种苦难激起了人更强烈的个性追求。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的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困厄与辛酸,还指现实生活对人合理愿望压抑的一种特有心理感受,苦难的遭遇能磨砺人坚强的意志。 路遥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和苦难。1949年,他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清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出生时起,饥饿就像魔鬼一样追随着他,苦难过早降临到他身上。为减轻负担,七岁的路遥被父亲带着一路乞讨来到两百里以外的延川县过继给伯父。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卖了。”就这样,路遥远离了父母的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饥饿似乎暂时没有了,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思念的痛苦、情感的缺失。这种缺失给路遥造成了终身的阴影,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喃喃低语:“爸爸妈妈可重要哩……爸爸媽妈可亲哩……”这两句话背后凝聚了多少感情、多少辛酸、多少人世沧桑和无言的苦痛?路遥把他的人生经历艺术地再现在他笔下的形象中。孙少安小时候的饥饿感受、孙少平上学饥饿的经历都是他对童年饥饿的真实再现。在描写饥饿的同时,路遥也在努力寻找避免饥饿的途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孙少安、孙少平苦难意识中的人生抗争。少安兄弟对于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个人奋斗的艰辛历程让许多苦难中的人产生了共鸣,甚至流泪。他们代表了当时有超前意识的新一代农民,由于社会的原因,他们为能填饱肚子而与黄土地苦苦抗争。路遥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他曾这样写道:“三四岁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他明白穷人的孩子就该早当家,少年的路遥常随着一群比他大的孩子上山砍柴。

二、源于作者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悲剧是情感冲突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人的高尚追求同反对这种追求的外部力量、某种重大的客观障碍之间深刻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加之自身的个性因素,因此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挣脱不掉的悲剧因素。

路遥的初恋对象是女知青林琼(一名林红),路遥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献给了她。路遥的好友曹谷溪回忆:那时路遥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有一天,军代表当着我的面宣布了路遥被免职的决定。他虽遭免职,但组织上也同情他的处境。当时有一个铜川二号信箱的招工指标,路遥和林琼都被基层推荐到县上,指标有限,县上就给了路遥。路遥却把自己的指标让给林琼。职务被免,路遥处在生命旅程中最困难的时期,感情应该是他唯一的寄托了,然而恋人林琼和他分手了。仕途失意,爱情不顺,路遥独自品尝了内心的痛苦。

后来路遥又认识了女知青林达,他们的恋爱是热烈的。林达将他们恋爱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建议女儿先冷一冷,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再确定婚姻关系。林达对此事的冷处理,使路遥又一次面临失恋的痛苦,好在时间并不长,1978年元月25日,相恋七年的他们终于结婚了。婚后路遥和林达逐渐有了矛盾。两人都是强性子,路遥以透支生命投入文学创作,无论对自身还是对家庭都很难照顾;而林达也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做家庭妇女,她做不到。这样日常磕碰的事情自然难免,其实早在路遥去世前十年,两人的矛盾就曾闹得厉害,甚至考虑过离婚——这实在是他们性格方面的悲剧。

路遥把自己真实的爱情婚姻生活寄托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期盼与反思。

初恋失败,遭到意中人抛弃,这和《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与郝红梅的故事如出一辙。孙少安放弃有工作有文化的田润叶而选择不识字的贺秀莲,除了家境、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对自己与林达婚姻生活反思后得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凄苦的生活经历、夭折的初恋、失败的婚姻,使路遥急需一种力量来支撑和慰藉。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绝世恋情便应运而生了!路遥是忠于现实的,他知道自己演绎的理想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只能活在想象中,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他狠下心来,安排了田晓霞的最后归属——让她在一次救人中牺牲。在写田晓霞死的时候,路遥痛哭流涕。这是他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的对象岿然倒塌后,体会到精神和生命虚无的一种强烈反应。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们在美好青春岁月中遭遇的苦涩的爱情悲剧。是路遥在自己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寻求的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解脱。孙少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追求和最后归属体现了路遥对爱情婚姻的探索和反思,凸显了作家爱情的坎坷和婚姻的不幸,反映了路遥悲苦的人生和伤感情愫。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门第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以及性格的差异,最终酿成了作家的爱情悲剧。

三、源于作者生活的社会悲剧。

生命的首要前提是人的生存,若人的生存遭遇贫困的物质生活及生存环境对人愿望的压抑,生命便不可避免地涂上悲剧色彩。

《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坎坷命运。广大农村普遍的贫困与饥饿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路遥把自己贫困家庭生活的悲苦,艺术性地投射到孙玉厚家,由个别来反映一般。孙玉厚一家勤劳本分,辛苦劳作,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光景是那么糟糕,日子过得是那么恓惶。农村到处充斥着贫困与饥寒的威胁,人们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中。生活的不幸与苦难、社会生活领域中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压迫,使人们在追求的同时往往处于苦痛的挣扎中。由于思想僵化,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如同双水村、石圪节公社充满暴力的“劳教”农民的做法。在实行“劳教”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居然把疯疯癫癫只会说一句“世事要变了”的田二送去劳动改造,让人啼笑皆非。但在这种喜剧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更深层次的悲剧,这种不合理便酿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那个时代与社会历史的因素,造成了个体生命的悲剧性,在面对生存、爱情等问题上,人在追求生命价值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生命在对抗和追求的过程中会染上整体的弱点,生命的悲剧性也因此显得浓重而荡气回肠。

四、源于作者浓厚的忧患意识

文化学者王春云在《文学家的忧患意识》中指出:“忧患意识是人对个体,尤其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安危、祸福、苦乐及喜忧关系的理性认知,集中体现为一种危机识。”严复也曾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可见忧患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存。

《平凡的世界》处处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忧患意识,这其中有路遥对农村和城市改革艰难性的忧患意识,有对农村劳动人民饥饿生活的忧患意识,还有对年轻人爱情苦涩的忧患意识。作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爱情描写以及改革当中的苦难和忧患意识,向人們展示了生活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渗透于作品中,小说就有了苦难的主题与忧患意识。作者塑造的人物群像中,主人公生活虽然曲折悲苦,但是他们毫不屈服,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向命运抗争,重新设计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这些最突出最鲜明的共性,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充满了正能量。

《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生命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他们的奋斗与追求经历了来自内外部世界的众多阻碍,作为个体的生命无法抗拒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强大压力。为了实现自身对现实的超越,或者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毁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与无从选择的两难之中,然而高昂的生命意识和不屈的生存意志一直支撑着他们走下去,顽强地生活着,哪怕遭遇更多的不幸甚至毁灭,因而个体生命的悲剧性就显得浓厚而意味深重。在主客体的相互契合中,孕育出苍凉悲壮的人生况味和崇高的悲剧美,这就是《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的崇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鲁迅.坟.鲁迅全集(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4] 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 路遥.路遥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严复.天演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作 者: 谢开云,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旅游文化;谢鹏,硕士,安康市汉滨小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
黄土高原上的文化情怀
《平凡的世界》富有生命力的美学价值
从悲剧前知识浅析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理论
生命的映像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