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古诗教学探究

2021-04-01燕纯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

燕纯纯

【摘 要】当前,古詩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在学习科学的视域下,探究古诗教学的路径,力求通过系列尝试,真正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学习科学;古诗学习;欣赏品味;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02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共推荐古诗文136篇(段)。部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国际上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众多研究领域。通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学生的学习可以更科学、更高效、更快乐。本文将在学习科学的视域下,探究古诗教学的路径,力求通过系列尝试,真正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采用游戏化学习,探究意象丰富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多以朗读和背诵为主,更强调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阶段,要注重对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理解与鉴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重。从分析古诗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理解古诗的主题情感,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

古诗意象内涵丰富,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而合理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趣的探究呢?我尝试开设了一节探究古诗“山”的意象的研究课,尝试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知道”。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游戏化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或者游戏元素、机制,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游戏与教学》一书中也提到:“游戏化探究学习模式,有助于发挥游戏的优势,促进探究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我大胆地尝试在课堂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感受到游戏化学习的快乐。首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设置比较简单的热身小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迅速调动情绪,进入竞争学习的状态。我设计的热身游戏类似于古诗的“飞花令”,学生以每列为一组,依次背诵出一句与“山”有关的诗。计时5分钟,出现重复诗句或超时都将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获胜。这一游戏学生参与度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记忆中对“山”意象的积累,为后面深入探究意象内涵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不同层次的班级开展这一游戏的时候,都能让课堂迅速增温,达到很好的热身效果。

接着,就要展开对“山”意象的梳理和分类。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可以设置比较有难度的探究式游戏,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针对这一环节,我设置了“意象连连看”的游戏(图1)。学生要把一组古诗中的“山”意象的内涵及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两首诗连接起来,完成该游戏需要建立在对古诗意象及主旨情感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游戏,学生还要完成对“山”意象的分类。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讨论是很激烈的,在思维的碰撞之中进行深入探究。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山”意象的基本分类:自然之山、思乡之山、壮志之山和哲理之山。游戏元素、机制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竞争”的驱动力之下主动投身探究式学习。

在明确了意象分类之后,巩固练习必不可少。与传统的测验不同,我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练习,让学生耳目一新。我用希沃白板设计了一款双人对抗的小游戏,由两名学生作为代表参与PK。学生根据随机放出的题目,快速判断表述的正确与否,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是思乡之山,“一山放出,一山拦”是自然之山……学生要快速点击屏幕中的按钮完成答题。最终,用时短且正确率高的一方获胜。学生对于意象分类的认识要准确,且要反应迅速才能赢得游戏。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紧张而激烈,进入白热化。

整节课因为加入了游戏的设计而变得趣味横生。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认为,使学生投入到能够增加多巴胺释放的学习活动中,才可以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动机。游戏化学习设计,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愉快竞争的氛围中,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设置挑战性学习任务,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不能仅停留在“会背诵”“会默写”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演绎、提炼与建构、分类与分析等高阶思维。《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及:“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学习参与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逐渐完成高阶学习任务。”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情景交融绘古诗

很多古诗情景交融,运用凝练的语言,呈现出富有意境的画面。如果能从绘画的角度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种有趣的探索。

绘古诗并不简单,需要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之上,从色彩、布局、构图等方面表现古诗意境。学生绘制的《使至塞上》,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与构图,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境界表现出来。在诗中,王维看到边塞壮美的景色,被朝廷排挤的孤寂与悲愤之情消释。学生不仅绘出了自然之景,更绘出“萧关逢候骑”的情景,表现出王维慷慨悲壮之情。学生绘制的《钱塘湖春行》抓住了诗歌中“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意象,通过清新明丽的色彩将早春的景象表现出来,画面透出白居易对自然之境的欣喜与热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与绘画都是作者情感的投射,有天然的相通之处。学生能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用画笔描摹诗景,绘出诗情,增强了学习古诗的趣味性。

2.运用比较提升思维

《聪明学习7原理》一书中提及:“人们会在特征上相近的客体间建立联想。运用比较,帮助学生识别深层结构。”比较,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对于学生理解和提炼知识十分重要。比较古诗的角度很丰富,可以从主题情感、体裁韵律、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也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诗,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立体而深入地了解古诗内涵与手法,提升古诗的鉴赏能力。

针对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的古诗,学生展开了如下比较:杜甫的《春望》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同样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但杜甫表达更多的是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伤感,深沉含蓄、感人至深;而李贺的诗更像一首激荡人心的战歌,描绘出战争的艰苦,表达忘身报国的慷慨豪情,充满浓郁的悲壮气氛。杜牧的《赤壁》与李清照的《渔家傲》相比,都有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但杜牧善于借助对史事的遐想,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的无奈。李清照则借助梦境,想象自己与天帝对话,迂回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深入思考与诗意表达。这样的比较对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思维导图建构体系

“应用分类任务,揭示学生的知识组织。”這是《聪明学习7原理》中提倡的一种高水平思维方式。在前面进行古诗比较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更具挑战性的要求。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意象的探究之后,就可以尝试对意象群进行归类。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表格等进行知识的建构(图2)。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古诗创作的时间、流派、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构建知识体系。学习知识都是由点及面逐渐形成联结的过程,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以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与归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学习科学视域之下,古诗可以采用游戏化学习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的学习更科学、更高效、更快乐。

参考文献

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苏珊·A·安布罗斯.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吴颖惠,李芒,侯兰. 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深度学习[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探微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让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堂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